-
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中高危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中高危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月6所医院心血管科收治的90例心房颤动病人,脱落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按1:2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联合益气养阴化瘀法的复脉安心方治疗,两组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治疗第24周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脑卒中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血栓形成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P-选择素(GMP-140)]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第12周、第24周,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12周,观察组胸闷、盗汗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周,观察组胸闷、疲倦乏力、气短、盗汗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24周,观察组TSH、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TSH、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24周,观察组血清hs-CRP、IL-6、vWF、D-D、GMP-140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中高危心房颤动病人,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房颤动症状,其机制可能通过减少血栓形成和炎性因子水平而预防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AE)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0月31日),收集报道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国籍,性别,年龄,体重,达比加群酯应用情况,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AE的发生、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病例报告类文献77篇,涉及来自20个国家的101例患者,男性64例(63.4%),女性37例(36.6%);年龄56~94岁;体重38~193 kg;用药原因87例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12例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2例未描述;88例有合并疾病/既往史的描述,包括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等;67例有合并用药的描述,其中35例同时使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P-糖蛋白抑制剂等),其他合并用药包括降压药、降糖药等。严重AE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 min~5年,33例为患者开始服药1个月内。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中出血81例(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和凝血障碍等),肾损伤/肾衰竭11例,食管溃疡4例,肝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各1例。发生AE后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停药,停药未好转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无效者行血液透析。29例患者死亡,均为发生出血事件者。1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达比加群酯用药错误,其中33例剂量过大,6例存在用药禁忌证,4例给药方式错误。结论: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以出血最为常见,用药后2 min~5年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用药错误是导致达比加群酯严重AE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理性起搏主要包括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其中后两者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生理性起搏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定位困难、操作难度高及长期安全性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成功率高,起搏参数良好,且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得到证实,目前已成为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热点方式。本文回顾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发展历程,解析关键技术和诊断标准,比较各种起搏方式的优缺点,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修订版心房颤动信息超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汉化修订版心房颤动信息超载量表,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采用Brislin翻译模型对心房颤动信息超载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形成中文修订版心房颤动信息超载量表。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立医院的200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量表的信效度。结果:中文修订版心房颤动信息超载量表共8个条目,Cronbach α系数为0.884,重测信度为0.653,折半信度为0.794,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8,各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3~1.00,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两因子模型拟合较好,卡方自由度比为3.958,残差均方根0.026,比较拟合指数为0.936,拟合优度指数为0.918,规范拟合指数为0.917,Tucker-Lewis指数为0.900,近似残差均方根为0.08。 结论:中文修订版心房颤动信息超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国内评估患者信息超载水平提供可靠的研究工具,并为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开通后的无效再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由于临床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急性卒中患者从血管开通治疗中获益,但同时存在“无效再通”现象,即血管成功开通,但神经功能并不恢复。相比于血管成功开通,成功的再灌注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最终梗死体积及临床结局。目前已知有关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较高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等因素,以及再灌注治疗策略,大梗死核心体积以及侧支循环状态。我国卒中人群无效再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西方人群,然而有关其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已有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血压管理、治疗流程改进等方面试图探索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然而仅在血压管理方面发现有效措施:血管成功开通后应避免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未来需要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及维持、联合神经保护治疗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致病基因与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致病基因类型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至2020年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LCA患者2例及其家系成员6名纳入研究。2例患者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均为先证者。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行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自身荧光(AF)、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采集所有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包含381个致病基因的遗传眼病捕获芯片进行测序以获得致病基因及突变。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进行Sanger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的致病性。Sanger测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家系内共分离验证突变位点。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27岁。自幼双眼视物不见,伴眼球震颤、指压眼征1例。家系1先证者(F1-Ⅱ-3),视盘边界清楚,视网膜血管走行及黄斑中心凹未见异常。F-VEP检查可见双眼最大正向波隐含期大致正常,振幅大幅下降。家系2先证者(F2-Ⅱ-1),视盘蜡黄,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呈"金箔样"改变。双眼视网膜大片弱AF。家系成员眼部表型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1-Ⅱ-3携带 GUCY2D基因c.835G>A(p.D279N)(M1)及等位基因外显子9~19号缺失(M2)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2、M1杂合突变。F2-Ⅱ-1携带 CRB1基因c.1576C>T(R526X)(M3)、c.1522T>C(C508R)(M4)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3、M4杂合突变。M2、M4为新发现突变位点。 结论:GUCY2D、 CRB1基因的相关致病性突变分别导致家系1和家系2患者罹患LCA1型、LCA8型;不同致病基因其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ED不同配置策略促进公众启动除颤计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超过80%表现为可除颤心律,3~5 min内实施除颤存活率将高达50%~70% [2,3],若OHCA患者未及时进行除颤,每分钟存活率下降7%~10% [4]。因此,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OHCA患者复苏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是指将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放置在公共场所供第一目击者在医疗人员达到前对OHCA患者进行除颤。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推荐第一目击者使用PAD计划对OHCA患者除颤以提高存活率,然而AED的使用率却不足5% [5]。AED配置策略是保证PAD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AED配置上需采用更好的部署策略以充分利用PAD计划。当前PAD计划的最佳部署策略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不同策略部署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推动PAD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作为居于全球致死量首位疾病的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致死率高,具有难治愈、易留病根、疗程长等特点,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妇女和肥胖人群,且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全球每年心力衰竭患病人数约4 000万人,死亡率超过10% [1]。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大小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HFpEF约占心力衰竭发生事件总数的40%~50%,该比例在65岁以上的心力衰竭人群中显著升高,可超过70% [2]。据2019年数据显示近10年HFpEF的发病率增长了10% [3]。HFpEF是由于高血压、房颤、血脂异常等 [4]多种常见原因造成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使心肌失去原有弹性,使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心脏储备功能发生障碍。心力衰竭作为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常见症状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和液体潴留等 [5]。HFpEF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复杂发病机制,导致其病理及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也无理想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成分筛选 [6],因此限制了临床治疗的评价效果。目前尚未发现有明确改善预后作用的药物策略可用于HFpEF的治疗,亟需突破。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颇有建树,具有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等特点。随着中医药领域在临床医学及循证医学中广泛的运用,中医药干预治疗HFpEF的相关观点呈直线增长的状态。因此,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角度对HFpEF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 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 OR=0.44,95% CI:0.21~0.88, 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 OR=1.79,95% CI:1.22~2.01, P<0.01)、房颤( OR=1.57,95% CI:1.01~1.98, 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微导管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证明使用全程交换球囊(OTW)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可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复发率,但OTW球囊的缺乏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开展。本文报道2例以微导管+快速交换球囊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的操作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安全有效,可替代OTW球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