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增加了公共卫生负担.研究表明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Marshall韧带与肺静脉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辅以Marshall静脉消融可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经Marshall静脉注入无水乙醇,可渗透弥散至其周围心肌及神经组织,阻断二尖瓣峡部电连接,但不影响心房功能,可有效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早期和晚期成功率,甚至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已成为一些临床中心房颤复发后再次消融的常规术式.本综述回顾现有的文献,总结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辅助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导管设计方案介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心律失常,单纯导管消融术治疗持续性房颤仍有一定的复发率.Marshall静脉在房颤、心房扑动的发生与维持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故Marshall静脉是持续性房颤消融手术过程中的重要靶点,可显著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术的成功率,降低复发率.目前,做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缺乏专用导管,操作相对复杂,步骤较繁琐,耗时较长,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鉴于此我们设计了 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专用导管可望简化手术操作流程,显著缩短操作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持续性心房颤动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术后心包炎的特点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总结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EI-VOM)术后心包炎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接受导管消融联合EI-VO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包炎分为心包炎组和无心包炎组,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以logistic回归分析心包炎的危险因素.心包炎的治疗效果以用药后胸痛的缓解时间和缓解程度评价,其中胸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判断.结果 纳入的81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术后心包炎.logistic回归分析未找到EI-VOM后心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秋水仙碱治疗的4例心包炎症状在48 h内均完全缓解,1例有不良反应.单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的3例,心包炎的症状缓解时间在48 h至72 h.结论 心包炎是EI-VOM术后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之一,秋水仙碱与NSAIDs均对其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纯环肺静脉隔离与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因持续性心房颤动首次行射频消融的120例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分为单纯PVI组(PVI组, n=90),PVI+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组(Marshall组, n=3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及术后6、12个月有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共纳入首次行射频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PVI组年龄(55.4±7.4)岁,其中男72例(80.0%,72/90);Marshall组年龄(58.4±6.6)岁,其中男23例(76.7%,23/30)。①与PVI组相比,Marshall组二尖瓣峡部持久性损伤的成功率提高,也增加了手术时间[(150.3±30.7) min对(120.3±20.6) min, P<0.001]及X线曝光量[(180.3±45.7) mGy/cm 2对(50.3±25.5) mGy/cm 2,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访结果:Marshall组较PVI组术后未发作心房颤动/房速、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80.0%(24/30)对70.0%(63/90), P=0.013;12个月:76.7%(23/30)对64.4%(58/90), P=0.012]。③Marshall组与PVI组相比,两组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 结论:PVI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安全、有效,且可增加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微导管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证明使用全程交换球囊(OTW)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可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复发率,但OTW球囊的缺乏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开展。本文报道2例以微导管+快速交换球囊行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的操作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安全有效,可替代OTW球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梅氏微创房颤手术对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梅氏微创房颤手术对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间33例房颤合并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收梅氏微创房颤手术治疗。手术经左胸路径,在全胸腔镜下施行,房颤消融术式包括双极消融钳行双侧环肺静脉消融、连接两侧肺静脉的左心房顶部和左心房后壁线性消融,Marshall韧带、心外膜自主神经节消融和左心耳切除等。随访采用门诊复诊和电话等方式。通过患者自觉症状及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心律情况。术后二尖瓣病变的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结果:33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30例(90.9%)出院时维持窦性心律。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无反流16例,二尖瓣反流轻度8例,中度9例。出院后随访1~4年,平均(2.6±1.1)年。23例(69.7%)患者维持窦性心律。17例患者二尖瓣无反流,二尖瓣反流轻度9例,中度6例,重度1例。25例患者反流程度较术前减轻,5例维持不变,3例二尖瓣反流加重。通过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未减轻与房颤复发相关。 结论:本研究发现房颤心律和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关系密切。通过对房颤的有效治疗可以减轻大部分的中度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对于重度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尚不建议单纯行房颤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的长期随访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一站式杂交手术(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内科导管消融)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连续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难治性房颤(包括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以及多次导管消融失败的阵发性房颤)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3±11)岁,中位房颤持续时间为3年。首先外科经双侧胸壁胸腔镜途径消融两侧肺静脉,离断Marshall韧带,并结扎左心耳。之后内科行左心房三维建模,结合电压标测,应用导管消融对外科消融径线的完整性进行验证,并补点消融,确保双向阻滞。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隔离。术后6、12、18、24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1例患者均实现两侧肺静脉电位隔离,平均随访(32±10)个月后,并发症2例,死亡3例。进入6个月随访期71.4%(15/21)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窦律),进入12个月随访期57.1%(12/21)的患者维持窦律,进入18个月随访期50.0%(10/20)的患者维持窦律。复发11例,其中心房扑动4例,房颤7例。3例患者接受了再次导管消融,2例恢复窦律。长期随访发现,杂交手术对于肺静脉电位隔离的干预依旧彻底。经再次导管消融或电复律后,总体治疗成功率为71.4%(15/21)。杂交术后1年,平均左心房内径为(48.4±7.0)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4%±4%,与术前相比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作为一种新兴术式,解决了很多单纯内科和外科本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就单中心目前治疗经验,对于难治性房颤患者杂交手术并发症较少且总体成功率较高,初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连续肾替代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及对细胞炎性因子和肾功能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肾替代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及对细胞炎性因子和肾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江山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细胞炎性因子和肾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ICU入住时间[(13.25±1.97)d]和机械通气时间[(11.83±2.43)d]均短于对照组[(11.83±2.43)d和(16.78±1.85)d]( t=9.092、10.378,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5.78±0.81)分]和APACHEⅡ评分[(15.40±1.62)分]均低于对照组[(7.19±0.67)分和(21.25±3.25)分]( t=8.589、10.315,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降钙素原(PCT)[(7.68±2.10)μg/L]和C反应蛋白(CRP)[(45.41±10.20)mg/L]均低于对照组[(13.76±1.78)μg/L和(109.87±12.76)mg/L]( t=14.142、25.266,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4.62±0.38)nmol/L]和肌酐[(25.45±5.17)μmol/L]均低于对照组[(13.79±0.43)nmol/L和(68.79±4.15)μmol/L]( t=20.011、18.421,均 P<0.05)。 结论:连续肾替代治疗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效果良好,可明显减轻细胞炎性反应及改善患者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内膜消融失败难治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外膜高密度标测及导管消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经心内膜消融失败的难治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在高密度标测下的电生理特点及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0月来自3家医疗机构共186例经术中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局灶性房速患者,使用高密度标测系统常规进行心内膜导管消融。13例经心内膜消融失败患者中,3例起源于心耳尖部接受外科微创手术行心耳结扎或切除,10例经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成功。总结并分析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检查、高密度标测相关指标、消融及随访结果。结果:10例经心外膜消融成功的局灶性房速患者中,女7例、男3例,年龄(38.4±11.5)岁,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2%±4.6%,抗心律失常用药(包括Ⅰ类、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共(1.5±0.7)种。内外膜联合的高密度标测结果:3例起源于右心耳与上腔静脉交界处、3例起源于Bachmann束在左心房的插入点、2例起源于右心房游离壁的心外膜侧、1例于右心耳心外膜侧、1例起源于左心房心外膜Marshall静脉区域。心外膜最早激动点(EAS)的激动时间提前心内膜(8.3±4.5) ms,内、外膜EAS之间的距离为(8.6±2.7) mm,心外膜消融靶点电位时限较窄[(37.1±13.9) ms],振幅较高[(0.76±0.31) mV],3例患者在成功消融的部位记录到双极电图碎裂电位。10例患者均在心外膜EAS消融成功。随访27.5(8.0,40.0)个月,10例患者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未发生房速。结论:经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是治疗心内膜局灶性房速消融失败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外膜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高密度标测及消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密度标测在复杂心外膜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RAT)标测中的作用,阐明心外膜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复发心外膜MRAT患者,应用高密度标测及拖带标测对MRAT进行标测及消融,总结不同心外膜结构参与的MRAT的电生理及消融特点。结果:共纳入心外膜MRAT患者61例,其中男41例,年龄(61.0±10.3)岁。45例(73.8%,45/61)为Marshall韧带(LOM)介导的二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PMAT)。PMAT是最常见的心外膜MRAT类型,其次为双心房折返MRAT 9例,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 7例。LOM介导的PMAT的心动过速周长为(260.0±39.7)ms,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207.1±42.5)ms,标测周长缺失4%~32%,其中34例患者为逆钟向PMAT,11例患者为顺钟向PMAT。隔肺束相关顶部依赖MRAT心动过速周长为(257.4±42.5)ms,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172.6±40.0)ms,标测周长缺失10%~61%,其中3例患者在右前斜下表现为逆钟向MRAT,4例患者为顺钟向MRAT。双心房折返MRAT心动过速周长为(254.0±39.6)ms,心内膜面标测的周长为(228.8±48.8)ms,标测周长缺失2%~35%,其中5例患者为LOM及Bachmman束参与的双心房折返,2例患者为隔肺束、Bachmman束及卵圆窝参与的双心房折返,2例患者为冠状静脉窦与Bachmman束参与的双心房折返。随访(16.5±4.4)个月,7例患者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结论:心外膜MRAT多见于房颤广泛消融后,高密度标测有助于发现心外膜传导,拖带标测可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