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体动脉不同临时阻断策略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rubber pad group,M+R组);②无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 group,M组);③无垫片、单阻断夹阻断组(single-clip group,S组).比较组间临时阻断时间、受体动脉切开后有无渗血、术中穿支血管损伤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情况.结果 共355例患者、360个大脑半球纳入分析,按大脑半球统计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为(43.8±0.7)岁.其中M+R组45例,M组191例,S组124例.3组平均阻断时间:M+R组为(37.9±9.8)min,M组为(20.9±9.0)min,S组为(11.0±3.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阻断后受体动脉管腔内渗血以及术中穿支血管损伤发生率:M+R组为8.89%(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4例),M组为14.66%(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19例,术中穿支血管损伤8例,临时阻断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S组为5.65%(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7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阻断夹阻断策略安全、有效,能显著缩短临时阻断时间,可以优先考虑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过程中的临时阻断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 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 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 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烟雾病(MMD)是一类病因不明,自发性双侧颈内动脉远端慢性闭塞,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病,临床上常表现为缺血或出血性卒中发作。世界范围内东亚地区MMD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知识的普及,我国MMD的诊断和治疗病例数呈快速上升趋势。然而迄今为止仍有发病机制不明,颅内外搭桥手术对患者长期疗效不明确,药物治疗开发难度大等临床痛点和难点。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和争议,从MMD的发病机制研究、临床诊疗现状和治疗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MMD是一个进行性进展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机制还需更多的深入研究来揭示,MMD的治疗也是综合性治疗难题,需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辅助治疗来帮助患者获得最大的临床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脑利钠肽对家兔冠脉搭桥术静脉桥内皮功能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组脑利钠肽对家兔冠脉搭桥术静脉桥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30只家兔建立冠脉搭桥术,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将耳缘静脉注射0.1 mg/(kg·d)和0.3 mg/(kg·d),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同时选取10只家兔作为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组家兔治疗6个月后,观察静脉桥狭窄程度、炎性因子和内皮功能。结果:与模型组(40.27±7.90)%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血管狭窄程度(34.12±5.09)%和(26.74±4.88)%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01、3.901,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血管狭窄程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7, P<0.05)。与模型组[(298.44±15.39)、(326.65±17.33)、(154.32±18.64) pg/ml]比较,低剂量组静脉桥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230.29±12.92)、(285.60±15.20)、(119.32±12.67) pg/m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21、4.282、4.389,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104.44±10.78)、(230.32±12.66)、(95.24±10.09) pg/m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10、2.714、2.391, P<0.05)。与模型组[(120.39±19.48) μmol/ml、(12.65±1.07) ng/ml、(37.90±4.19) pg/ml]比较,低剂量组静脉桥内皮功能因子水平ET-1和vWF[(103.47±14.89) μmol/ml、(10.39±1.20) ng/ml]显著下降,NO水平[(51.36±6.19) pg/m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94、3.709、3.100,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内皮功能因子ET-1和vWF[(87.29±9.03) μmol/ml、(230.32±12.66) ng/ml],NO水平显著增加[(64.22±5.2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8、2.115、2.003, P<0.05)。 结论:重组脑利钠肽可显著改善动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对静脉桥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桡动脉在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中的应用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5月30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65岁组和<65岁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超声评估桡动脉血流、管径、内膜完整性及Allen试验;术中留取桡动脉远端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并随访。总结分析桡动脉超声评估及桡动脉的应用对高龄患者全动脉搭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共101例接受全动脉搭桥患者,其中年龄≥65岁35例,<65岁66例;使用双侧桡动脉患者78例,单侧桡动脉23例,因右侧桡动脉造影后闭塞而采用双侧乳内动脉4例。所有桡动脉近端均吻合于升主动脉近端,远端做"Y"型桥34例,序贯桥4例。患者术后均无院内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围手术期脑梗死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经清创后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2~20个月,患者无乳内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4支;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生存率100%。以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终点事件,在<65岁和≥65岁两个年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调整搭桥吻合顺序及术前优化评估方式,桡动脉配合乳内动脉在全动脉搭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并且可以安全可靠地应用于高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时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行择期开通CTO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 n=142)和对照组( n=140)。采用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作为CI-AKI诊断的标准:应用造影剂后24 h CysC水平高于基线水平≥10%。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基线资料和CI-AKI发生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I-AKI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PCI术史及实验室检测指标、CTO病变靶血管及病变特征、造影剂用量、日本多中心CTO注册研究(J-CTO)评分、SYNTAX评分、PCI成功率及植入支架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CysC水平变化,RIPC组CI-AK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3%比29.3%, P=0.036)。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肌酐( OR=1.018,95% CI:1.006~1.030, P=0.003)、CysC( OR=5.200,95% CI:2.714~9.963, P<0.001)、造影剂用量( OR=1.013,95% CI:1.007~1.019, P<0.001)及J-CTO评分( OR=1.834,95% CI:1.145~2.939, P=0.012)是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IPC( OR=0.391,95% CI:0.199~0.765, P=0.006)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CTO病变患者PCI术前采用RIPC干预可减少术后CI-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01例中长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101例符合纳入标准GCAA患儿入选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81.2%)、女19例(18.8%);发病年龄2.5(1.0,4.5)岁,随访时间4.5(2.7,7.5)年,最长19年。患儿常规接受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严重者另加氯吡格雷。截至随访终点,13例(12.9%)患儿出现心脏增大,11例(10.9%)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12.9%)发生心肌梗死,2例(2.0%)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5.9%)死亡。受累冠状动脉共170支, 位于左侧主干24支(14.1%),左回旋支10支(5.9%),左前降支57支(33.5%),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8支(45.9%),右侧冠状动脉远段1支(0.6%)。11例(10.9%)患儿GCAA内径回缩至4.0 mm及以下;受累的170支冠状动脉中,28支(16.5%)冠状动脉内径回缩到4.0 mm及以下。左侧、右侧GCAA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7/91)比13.9%(11/79), χ2=2.473, P=0.116]。单侧GCAA与双侧GCAA患儿回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9/56)比4.4%(2/45), χ2=2.381, P=0.123]。 结论:川崎病 GCAA以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常见,患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预后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侧吻合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侧-侧吻合在成人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5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采用侧-侧吻合式STA-MCA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治疗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MRI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及确认搭桥部位;术后1~2 d行头颅MRI、SPECT检查评估脑血流改善情况;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DSA检查评估搭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3个月行DSA检查并使用松岛分级评估血运重建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高灌注综合征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5%(3/46)和2.2%(1/46);术后1 d 46例患者的SPECT结果显示搭桥区域相对脑血流灌注与术前的比值为1.20±0.14;术后MRA或DSA随访显示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为97.8%(45/46)。术后3个月34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松岛分级A、B、C级的患者分别为16、12、6例。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mRS为0分者由术前的8例增加至38例,1分者由术前的37例降至6例,2分者由术前的1例增加至2例,95.7%(44/46)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初步结果表明,侧-侧吻合式STA-MCA搭桥术能有效治疗成人烟雾病,且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桥血管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乳内动脉及双侧桡动脉。(1)分别采用超声和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侧支循环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全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 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液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乳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全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全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全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测量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00, 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542, 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46, P<0.05)。(4)60例患者左侧乳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乳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下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乳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 (67.8±15.9) 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 mm,PSV为12.2 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 cm/s,均在正常范围。(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呈正相关:?=18.503 X-4.471, R2=0.499。(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 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对桡动脉及乳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高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