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皮肤Rosai-Dorfman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57 岁,右面颊孤立存在 1.3 cm×1.0 cm大小红斑,边缘不清,红斑基础上散在粟粒大小丘疹,质地柔软,无明显浸润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弥漫浸润,组织细胞体积大,部分胞质内见吞噬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示:S-100(+)、CD68(+)、CD1a(-).诊断:皮肤Rosai-Dorfman病(CRD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例EhlersDanlos综合征的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9岁,职员,因"反复咯血1年余,加重2个月"于2022年6月2日入院.患者1年余来常于熬夜、进食辛辣食物后出现咯血,为鲜红色,量共约5~10mL,伴有轻微胸痛,程度轻,无咳嗽、咳痰、发热、皮疹、皮肤溃疡、鼻衄、血尿、下肢水肿等症状,曾行胸部CT提示左下肺磨玻璃影(图1A)、以及左下叶背段不规则后壁偏心空洞(图1B),咯血可自行消失或在使用抗菌药物后消失.7d前患者家中火灾,皮肤轻微烧伤,吸入浓烟后再次咯血,量约15mL.复查胸部CT(图1C~D),与之前CT比较,左肺下叶背段空洞及周围磨玻璃影吸收、消失,见残存条索影.左肺下叶内前基底段磨玻璃影范围增大,其内见新发空洞,部分空洞内见结节影.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体力未有明显改变.否认流行病学史及疫区接触史,否认血管炎、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入院查体:HR 115 次/min,BP 142/73mmHg(1mmHg=0.133kPa),SPO297.3%(未吸氧),RR 22次/min.神清,皮肤菲薄柔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查体无异常,掌指关节多处过伸(图2),双下肢无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宽度为4~5 mm,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其中16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瓣移植联合VSD技术修复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创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VSD联合皮瓣移植在修复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共收治19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缺损致钢板外露患者,创面面积2.0 cm×4.0 cm~5.0 cm×12.0 cm,彻底清创后应用VSD,II期根据缺损的位置及大小选择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4.0 cm×6.0 cm~8.0 cm×15.0 cm。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的成活情况及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皮肤小部分坏死,面积为3.0 cm×0.5 cm,经换药等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供区愈合良好,复查X线证实已骨性愈合,无骨髓炎及慢性窦道形成等并发症,下肢行走正常。结论:使用VSD联合皮瓣修复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创面,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指皮瓣结合人工真皮修复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结合人工真皮修复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9例,均行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及人工真皮覆盖术,术后定期随访并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和感觉,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指关节活动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9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4个月,末次随访时指端皮肤及指甲外观形态均已稳定。皮瓣均顺利存活,质地柔软,平整无臃肿,皮瓣边缘及切口均无明显瘢痕凸出,颜色与周围皮肤一致。7例指甲光整,2例轻度钩甲畸形。末次随访时检查5岁以上患儿6例,皮瓣感觉均存在,两点分辨觉为4.0~7.0 mm。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患指关节活动度:优8例,良1例。结论:联合应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和人工真皮修复儿童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可以重建指端外观和感觉,利于儿童手指功能恢复,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乳酒念珠菌)感染8例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罕见致病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乳酒念珠菌)临床感染状况和耐药趋势,为临床诊疗提供经验。方法:对上海长海医院皮肤科真菌实验室于1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1株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体外微量稀释药物敏感性(简称药敏)试验,扫描电镜观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菌株超微结构的破坏情况。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009—2021年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感染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分离到的菌株沙氏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光滑、柔软、奶酪样酵母菌落,镜下可见卵圆形至细长形孢子。经菌落形态、质谱分析和测序分析鉴定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B最低抑菌浓度0.5 μg/ml,氟康唑0.5 μg/ml,伊曲康唑0.03 μg/ml,伏立康唑≤ 0.03 μg/ml,泊沙康唑0.06 μg/ml,氟胞嘧啶0.5 μg/ml,卡泊芬净≤ 0.016 μg/ml,米卡芬净0.06 μg/ml。扫描电镜观察到未经药物处理时该菌为卵圆形至细长形,大小(3.0 ~ 6.5) μm × (5.5 ~ 11.0) μm;在1 μg/ml药物作用24 h后,泊沙康唑较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对该菌的破坏作用更强,细胞膜皱缩凹陷更明显。2009—2021年上海长海医院共收集8例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感染患者,男6例,女2例,菌株分离自腹水3株、肺泡灌洗液1株、痰液和中段尿各2株。结论:对于可疑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感染,应利用多种方法尽早确定致病菌种,并完善菌株收集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7例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6~65岁,瘢痕面积20 cm×4 cm~34 cm×14 cm。Ⅰ期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埋置额定容量为500~60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拆线后注射生理盐水扩张以满足修复手术需求。Ⅱ期手术切除瘢痕,矫正畸形,松解粘连及挛缩;取出扩张器后切取扩张髂腹股沟游离皮瓣,需较大皮瓣时联合切取脐旁穿支皮瓣,将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观察并记录扩张器埋置个数、注射生理盐水总量、扩张时间,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面积、厚度、吻合血管蒂,采用皮瓣类型,供瓣区修复方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远期修复效果及供区情况,于末次随访时参照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调查患者对每个手术部位的疗效满意度。结果:7例患者共埋置10个扩张器,其中4例患者各埋置1个,3例患者各埋置2个。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800~1 800(1 342±385)mL,扩张时间为4~24(11±5)个月。1例患者置入扩张器后因感染致扩张器外露,其余患者未发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为10个,面积为22 cm×6 cm~36 cm×16 cm[(326±132)cm 2],厚度为0.6~1.1(0.77±0.16)cm。10个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为蒂,3个以口径相对较大的腹壁浅动脉为蒂,1个以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蒂,1个皮瓣吻合旋髂浅动脉的同时桥接腹壁浅动脉做动脉内增压。4例患者联合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与同侧脐旁穿支皮瓣,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2例患者仅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除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后供瓣区移植自体刃厚头皮修复外,其余患者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尖端坏死,无创面残留。随访3~30(15±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且不臃肿,受区功能、外观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供区外观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对手术部位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4~5(4.5±0.4)分。 结论: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可获取面积大,具有血运丰富、供区损伤小、位置隐蔽、便于联合脐旁穿支皮瓣切取移植等优势,适合用于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足趾蹼三叶皮瓣修复相邻多指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六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4年5月—2018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6例相邻2指或3指掌侧瘢痕增生造成的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其中男4例8指、女2例5指,年龄13~51岁。患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0~90°,掌指关节屈曲60~80°,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被动伸指度数之和为-180~-120°。瘢痕切除、肌腱松解伸直患指后均存在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面积4.0 cm×2.0 cm~8.5 cm×4.0 cm。采用趾腓侧皮瓣、第2趾趾腹皮瓣及跖底皮瓣组成的三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4.5 cm×2.5 cm~9.0 cm×4.5 cm。供区跖底创面直接缝合,残留创面采用大腿外侧全厚皮修复。本组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血管危象。随访6个月~2年,皮瓣外形较佳,不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质地柔软,触觉、痛觉恢复可,两点辨别觉距离达6~8 mm;患指主、被动屈伸活动好;足部供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本文说明足趾蹼三叶皮瓣是修复掌侧严重瘢痕增生所致手指严重屈曲畸形,特别是相邻2指或3指瘢痕增生切除松解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拇指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利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并重建伸肌腱止点。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质地、外形、运动功能以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皮瓣的两点辨距觉、感觉恢复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67岁,平均41岁,左手6例,右手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小2.0 cm×1.5 cm,最大3.0 cm×2.5 cm,肌腱缺损范围1.0 ~1.7 cm。均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一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2.5 cm× 1.8 cm~3.5 cm× 3.0 cm,拇短伸肌腱切取长度为2.0~3.4 cm。术后10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术后手指外形满意,外观良好,质地柔软;皮瓣两点辨距觉为7~10 mm,平均9 mm,感觉恢复至S3级;对指、对掌功能正常,拇指屈伸活动度为60°~90°。拇指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供区愈合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可一期修复拇指皮肤和肌腱缺损,并具有切取简单、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及皮瓣外观、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6岁,单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9例、双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3例,3例患者并发脓毒症。清创前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口面积为1.5 cm×1.0 cm~3.0 cm×3.0 cm,术中清创时测量的内腔面积为10.0 cm×8.5 cm~20.0 cm×10.0 cm。改善全身一般状况后,Ⅰ期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填塞,Ⅱ期移植面积为10.0 cm×9.0 cm~22.5 cm×11.5 cm局部肌皮瓣修复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对比所有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水平及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记录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所有患者Ⅱ期术后局部肌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复发情况及肌皮瓣外观和质地。结果:12例患者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均较Ⅰ期术前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6.67、7.71、2.72、3.52, P<0.05);Ⅰ期术后7 d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为2/12,较Ⅰ期术前的11/12明显降低( P<0.05)。3例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较Ⅰ期术前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共15个创面经局部肌皮瓣移植修复,Ⅱ期术后14个局部肌皮瓣存活良好,创面愈合;1个局部肌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床旁清创缝合后14 d愈合。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肌皮瓣不臃肿,肌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组织近似且质地柔软。 结论:采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治疗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可以通过抗生素骨水泥的覆盖/填塞降低患者全身炎症指标水平,减轻创面处的细菌负荷,形成诱导膜,为后期创面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局部肌皮瓣展现出了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外观佳的良好临床效果,术后压力性损伤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