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风湿中药威灵仙、豨莶草对痹证大鼠作用的性-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对比祛风湿温性中药威灵仙、寒性中药豨莶草对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大鼠的作用差异,探讨中药药性-病证-疗效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将11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Ⅱ型胶原(CⅡ)组、风寒湿模型(FHS-M)组、风寒湿中药干预(包括FHS-L、FHS-WG、FHS-WD、FHS-XG、FHS-XD)组、风湿热模型(FSR-M)组、风湿热中药干预(包括FSR-L、FSR-WG、FSR-WD、FSR-XG、FSR-XD)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采用天然牛Ⅱ型胶原蛋白及施加风寒湿、风湿热环境因素刺激诱导造模.实验中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CAM-1、IL-6含量,IHC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Ⅱ组、FHS-M组、FSR-M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升高,踝关节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升高,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FHS-M组或FSR-M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降低,踝关节组织病理结构明显减轻,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降低,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与FHS-M组比较,FHS-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与FSR-M组比较,FSR-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结论:威灵仙、豨莶草均能改善RA大鼠的病情,但威灵仙对风寒湿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豨莶草更好,豨莶草对风湿热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威灵仙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调控p53/p21信号通路延缓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探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HQC)调控肿瘤抑制蛋白 53(tumor protein p53,p53)/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p21)通路延缓骨关节炎(OA)大鼠软骨细胞衰老的机制.碘乙酸钠(MIA)联合外界风湿热环境刺激,诱导OA大鼠风湿热痹模型,分为正常(Con)组,OA 模型(MIA)组,OA 模型+风湿热刺激模型(MIA-M)组,MIA-M+HQC低(MIA-M+HQC-L)、中(MIA-M+HQC-M)、高(MIA-M+HQC-H)剂量组,MIA-M+氨基葡萄糖(MIA-M+GS)组,模型制备后灌胃 30 d,苏木素-伊红(HE)和番红O固绿(SO)染色观察软骨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 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实时荧光定量 PCR(RT-qPCR)检测基质降解酶 13(MMP13)、聚蛋白多糖酶5(ADAMTS-5)、Ⅱ型胶原(COL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 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p53/p21 通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2A(p16)、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 关联X蛋白(Bax)蛋白的表达.Con组大鼠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平整,潮线光滑平整;MIA组和MIA-M组软骨层破坏明显,软骨基质减少,MIA-M组情况更严重.HQC高剂量组和MIA-M+GS组软骨表面基本完整,分层清晰.与MIA-M+HQC-H组相比,低、中剂量Mankin's评分较高,MIA-M+GS组变化不明显.与Con组相比,MIA和MIA-M组软骨细胞G1 的比例升高,S期、G2 期比例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与MIA-M组相比,HQC各剂量组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增殖;与MIA-M+HQC-H组相比,高剂量较中、低剂量作用更显著,与MIA-M+G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on组相比,MIA和MIA-M组IL-1β和IL-6 升高,MMP13 和AD-AMTS-5 mRNA水平升高,p53、p21、p16 和Bax蛋白升高,COLⅡ、TGF-β mRNA水平下降;与MIA-M组相比,HQC和GS药物干预后IL-1β和IL-6下降,MMP13 和ADAMTS-5 mRNA、p53、p21、Bax和p16 蛋白水平下降,Bcl-2 升高;与MIA-M+HQC-H组相比,这些指标改善优于HQC低、中剂量组,与MIA-M+GS组差异不明显.HQC延缓MIA诱导的OA大鼠软骨细胞衰老,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53/p21 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不同时期痹证治疗的用药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中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医家治疗痹证应用不同的方剂,这些方剂的产生都是医家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的,是时代的精华.如张仲景治疗痹证以散外感风寒湿邪为主,孙思邈治疗痹证以补肝肾、补脾胃、益气血、祛外感风寒湿邪气为主,李东垣治疗痹证以补脾胃、升脾之清阳、散外感风湿热邪气为主,朱丹溪治疗痹证以活血、化痰、行气、燥湿、消食积、清热、通络为主,王清任治疗痹证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祛风寒湿邪气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钟广玲治疗肩痹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肩痹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病证.钟广玲教授认为,肩痹病因内责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司,外受邪气侵害、跌打损伤、积年劳损;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致使筋脉劳伤、气滞血瘀;治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法,治疗可采用中药内服分型证治、中医外治、导引气功等疗法.中药内服的分型证治可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滞血瘀、营血不和、劳伤筋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7型,分别予以自拟加减牛蒡子汤、四妙散合五藤汤或宣痹汤、身痛逐瘀汤、自拟舒络汤、活血通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八珍汤、养血柔肝汤.中医外治可采用中药外敷、中药外洗治疗;并自创简式导引功法,以助患者功能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瓜蒌桂枝汤抗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以及瓜蒌桂枝汤的抗炎机制.[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就诊的76例风湿热痹型RA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7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分期RA患者血清TNF-α、BMD的差异,比较不同骨密度RA患者血清TNF-α的差异,Pearson分析TNF-α与BMD的相关性.同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76例RA患者分为西医组和中西结合组,每组38例,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结合组在西医组基础上给予瓜蒌桂枝汤加味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RA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晨僵时间、血清炎症因子、BMD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探讨瓜蒌桂枝汤在治疗RA中的抗炎机制.[结果](1)观察组RA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BMD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Ⅳ期RA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Ⅲ期和Ⅱ期患者,BMD低于Ⅲ期和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骨密度低下组和骨密度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TNF-α与BMD呈负相关性(r =-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中西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36/38),西医组为68.42%(26/38),组间比较,中西结合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2组RA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中西结合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西医组,晨僵时间短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2组RA患者的血清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中西结合组治疗后的血清TNF-α、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A患者血清TNF-α与骨密度呈负相关性,瓜蒌桂枝汤可有效缓解RA患者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于预防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牟重临治疗痹病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痹病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常将痹病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四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均可按痹病进行辨证论治.牟重临,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50余载,在痹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随师临证,现分享痹病验案四则,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秦艽不同配伍药对对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镇痛作用及血清TNF-α、IL-1β、PGE2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秦艽不同配伍药对风湿热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病证模型组、阳性药组、单味秦艽组、秦艽威灵仙组、秦艽桑寄生组和秦艽防己组,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加“风湿热”环境因素刺激制备风湿热痹RA大鼠模型,连续18 d.造模结束后各给药组给予制备的对应药液灌胃(15 mL/kg),连续21 d.于给药前、给药后分别测量大鼠痛阈值、冷痛耐受时间及压力耐痛值,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PGE2含量.结果:与病证模型组比较,秦艽配伍组大鼠痛阈值明显延长、冷痛耐受时间明显缩短、压力耐痛值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秦桑组痛阈值>秦防组>秦威组;秦防组冷痛耐受时间<秦桑组<秦威组;秦防组压力耐痛值明显高于秦桑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病证模型组血清TNF-α、IL-1β、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病证模型组比较,秦防组TNF-α含量降低明显(P<0.01),阳性药组、秦桑组、秦威组次之(P<0.05);秦防组IL-1β含量降低明显(P<0.01),其余给药组IL-1β含量亦降低(P<0.05);秦威组、单味秦艽组秦防组PGE2含量降低明显(P<0.01),秦桑组次之(P<0.05).结论:秦艽不同配伍药对风湿热痹RA大鼠均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且平寒相配镇痛抗炎作用优于平温、平平相配,实验结果基本符合中医临床“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该配伍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与其能够减轻疼痛刺激、降低TNF-α、IL-1β、PGE2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庆国治疗皮肌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皮肌炎为一类风湿免疫病,王庆国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在内为脾胃失和,营卫失调,在外复加风湿热之邪乘之而发病.王庆国教授治疗首重病证结合、突出抓主症,以肌痛为主症者按肌痹论治,以肌无力萎缩为主者按痿证论治,皮肤病变方面以温病发斑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梳《伤寒论》174条到177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174到177条条文及用药进行解析,外加临床报道佐证,重新探索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此三条条文可以视为仲景治疗痹证的一个思路.174条和175条为其治疗风寒湿痹,176条为其治疗风湿热痹,177条为其治疗风湿热痹内舍于心之心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乌头类中药痹证应用的传统处方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乌头类中药痹证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该文以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为例,挖掘其传统痹证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与依据.检索东汉至清朝20余部医学、药学及综合类典籍,获得乌头类中药治疗痹证的处方1 106首,运用频次统计、百分位数、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对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附子应用比例约为60.76%,明显高于川乌、草乌,乌头类中药叠加应用占17.63%.70.34%处方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证,还可见肝肾两虚型、痰瘀痹阻型、风湿热痹型.在剂量明确的处方中,80%附子用量在0.29 ~2.14 g·d-1,乌头(川乌、草乌)用量0.14~1.01 g·d-1.且受证型分类、剂型、炮制等影响,乌头类中药在风寒湿痹证分类中用量最高,汤剂、酒剂用量明显高于丸、散剂型,93.11%处方使用炮制品入药,制品剂量高于生品.临床应用中,川乌、草乌多与防风、甘草、没药、麻黄等配伍,附子与肉桂、牛膝、防风、川芎等同用,共奏祛风除湿、止痹痛之功.乌头类中药广泛应用于痹证的治疗,起到除痹止痛的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