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风湿中药威灵仙、豨莶草对痹证大鼠作用的性-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对比祛风湿温性中药威灵仙、寒性中药豨莶草对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大鼠的作用差异,探讨中药药性-病证-疗效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将11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Ⅱ型胶原(CⅡ)组、风寒湿模型(FHS-M)组、风寒湿中药干预(包括FHS-L、FHS-WG、FHS-WD、FHS-XG、FHS-XD)组、风湿热模型(FSR-M)组、风湿热中药干预(包括FSR-L、FSR-WG、FSR-WD、FSR-XG、FSR-XD)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采用天然牛Ⅱ型胶原蛋白及施加风寒湿、风湿热环境因素刺激诱导造模.实验中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CAM-1、IL-6含量,IHC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大鼠踝关节VEGF-A、MMP-3、TIMP-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Ⅱ组、FHS-M组、FSR-M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升高,踝关节组织结构明显破坏,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升高,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FHS-M组或FSR-M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显著降低,踝关节组织病理结构明显减轻,血清TNF-α、ICAM-1含量显著降低,VEGF-A、MMP-3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IMP-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与FHS-M组比较,FHS-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与FSR-M组比较,FSR-XG组对RA大鼠的改善幅度最大.结论:威灵仙、豨莶草均能改善RA大鼠的病情,但威灵仙对风寒湿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豨莶草更好,豨莶草对风湿热痹RA大鼠的治疗效果比威灵仙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豨莶草对痛风性关节炎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豨莶草对痛风性关节炎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P600125组(JNK抑制剂)和稀莶草高(4 g/kg)、中(2 g/kg)、低(l g/kg)组,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其他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7天,第5天给药lh后向大鼠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建立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采用HE染色观察滑膜组织病理情况,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和IL-8含量,western bloting测定JNK和p-JNK蛋白含量和RT-PCR测定c-jun、AP-1和NF-KB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成纤维细胞,SP600125组和不同浓度豨莶草组对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滑膜细胞增生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减轻;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d,IL-1和IL-8含量明显增高,SP600125组和不同浓度豨莶草组血清中TNF-α,IL-1和IL-8含量明显降低;westernbloting和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滑膜组织中JNK和p-JNK蛋白含量明显增加,AP-1、c-jun和NF-KB mRNA表达明显增加,不同浓度豨莶草组和SP600125组能够明显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大鼠JNK和p-JNK蛋白含量及c-jun、AP-1和NF-KB mRNA表达.结论 豨莶草能够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其可能机制是调控JN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HIS数据研究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中医药内外合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方法 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风湿病科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导入风湿病科临床数据库,利用SQL Server管理工具从数据库中将入选患者住院病历的全部数据进行提取、转换.依据是否使用芙蓉膏外敷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内外合治)和对照组(单纯内治),采用office 2010、SPSS 22.0、SPSS Clementine 14.2软件Apriori模块、ORACLE 10g工具等分析2组患者的中药使用情况、芙蓉膏与中药关联情况、免疫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 1)共计4 5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符合本研究要求,其中实验组2 250例,对照组2 250例.2组患者内服中药使用药物涉及400余味,实验组累计使用频次58 400次,对照组累计使用频次43 271次,均以茯苓、甘草、陈皮、薏苡仁、山药等健脾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气药、化痰药、消食药),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威灵仙、稀莶草等祛风湿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药等4类为主.2)2组RA患者治疗后RF、CCP-AB、Hs-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值比较,实验组RF、CCP-AB、ESR、Hs-CRP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二项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忍冬藤、紫花地丁、姜半夏与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0%以上.三项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姜半夏与白花蛇舌草、忍冬藤与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与稀莶草、姜半夏与泽泻和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0%以上.多项关联:芙蓉膏与姜半夏、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威灵仙、薏苡仁、陈皮等4对组合,和RF、CCP-AB、ESR、Hs-CRP降低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达55%以上.4)随机行走模型分析,实验组炎症指标RF、CCP-AB、ESR、Hs-CRP综合评价指标的正向递增率分别为0.439 9、0.355 6、0.479 9、0.537 4,综合评价指标记录次数分别为1 414、1 217、2 017、2 834.对照组炎症指标RF、CCP-AB、ESR、Hs-CRP综合评价指标的正向递增率分别为0.398 0、0.401 1、0.3570、0.448 2,综合评价指标记录次数分别为1 623、900、1 115、1 805.结论 芙蓉膏联合中药内服能明显改善活动期R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芙蓉膏联合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组合配伍,与免疫炎症指标的改善存在明显关联关系.2组患者综合评价指标和接受的干预措施存在长程关联,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患者炎症指标ESR、Hs-CRP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内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HIS4000份病历探讨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本文对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风湿病科临床数据中药背后隐含的方剂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配伍模式或规律.方法:本研究以2012年5月-2016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office2010、复杂网络技术、IBM SPSS Clementine 14.2软件Apfiori模块进行中药频数统计、核心处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4 000份住院病历及3 643份中药处方被纳入研究,主要分析结果如下:①临床用药大致分为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四大类,频次在60%以上的有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等,核心处方为:茯苓、甘草、陈皮、丹参、薏苡仁、红花、山药、威灵仙、桃仁、蒲公英;②药物关联分析得出:茯苓与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稀莶草、桃仁、威灵仙等健脾化湿药配伍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清热药等20对药物组合;③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差值比较,实验组Hs-CRP、RF、ESR、IgA、IgG、C3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④药物与指标二项关联分析:姜半夏、稀莶草与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白术、丹参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和威灵仙、红花与IGA、IGG降低关联度较高.三项关联分析:姜半夏、稀莶草分别与蒲公英、桃仁和Hs-CRP、ESR降低关联度较高,黄芪、丹参、甘草与RF降低关联度较高,山药、蒲公英、稀莶草与C3降低关联度较高,麦芽、蒲公英、威灵仙与IGA降低关联度较高,杜仲、红花、甘草与IGG降低关联度较高.结论:本研究解析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真实世界关系,以健脾化湿药为核心,与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之间的配伍是组方的关键,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炎症等实验室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用药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强直性脊柱炎(AS)中药组方用药规律,针对中医药治疗对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关联规则分析,为AS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A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用中药通过复杂网络图分析核心处方,SPSS 21.0和SPSS modeler14.2对中药性味归经频数、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则、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中医药治疗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结果:①性寒、性温和性平的,味甘、味苦和味辛以及归脾胃肝经药物使用最频繁;②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健脾化湿药、祛风湿药、清热药被频繁的使用,且之间相互关联;③红花配伍桃仁(98.15%),薏苡仁配伍茯苓(95.47%),甘草配伍狗脊(94.57%),甘草配伍威灵仙(94.48%),蒲公英配伍白花蛇舌草(94.40%)为关联度较高的五个药对;④山药分别与茯苓、牛膝、泽泻关联于C3、C4、hs-CRP下降,狗脊分别与白花蛇舌草、川芎、山药关联于IgA、IgG、IgM下降,稀莶草与牛膝关联于ESR、WBC下降,狗脊与独活关联于SOD上升.⑤中药内外合治组炎症指标(ESR、hs-CRP)的行走正向增长率及改善系数均较单纯内治组高.结论:我院风湿科治疗AS以从脾论治为主,寒温并用,甘苦同施,肝脾同调,祛邪不忘扶正,标本兼治,中医药在改善免疫炎症指标上具有优势,且内外合治在改善炎症指标上优于单纯内治,可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豨莶草对尿酸钠诱导的滑膜细胞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Nrf2/HO-1信号通路介导豨莶草对尿酸钠诱导的滑膜细胞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滑膜组织剪碎进行自然沉降贴壁培养滑膜细胞,采用不同种浓度的稀莶草含药血清处理尿酸钠诱导的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滑膜细胞中ROS、SOD和MDA的含量;采用RT -PCR法测定滑膜细胞中Nrf2、HO-1表达.结果:ELISA测定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滑膜细胞中ROS和MDA含量明显增加,SOD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豨莶草高、中、低组都能够明显降低滑膜细胞中ROS和MDA含量,增加SOD含量;RT -PCR结果显示模型组滑膜组织中Nrf2、HO - 1 mRNA表达明显增加,不同浓度豨莶草组能够明显提高滑膜细胞Nrf2、HO-1 mRNA表达.结论:豨莶草可能通过Nrf2/HO-1调节滑膜细胞促进Nrf2合成和核转位,从而促进下游抗氧化基因HO-1的表达有关,进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治疗活动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数据挖掘及关联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研究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对活动期膝骨关节炎的免疫炎症指标影响.方法:整理安徽省中医院风湿科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分为芙蓉膏组和无芙蓉膏组,采用SPSS 22.0和SPSSModeler 14.2中的Apriori模块分析指标以及关联度.结果:中药使用频率大于80%的中药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为主,芙蓉膏与稀莶草关联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指标上升,芙蓉膏与黄柏关联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下降,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芙蓉膏组在降低ESR、hs-CRP、补体C3、补体C4以及上调SOD的水平方面优于无芙蓉膏组.结论: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可以降低ESR、hs-CRP、补体C3、补体C4水平,上调SOD的水平,进而(可能)减轻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疼痛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探讨豨莶通栓制剂的抗炎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炎症反应是由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导致机体产生非特异性的抵抗反应.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局部缺血区白细胞浸润聚集、黏附.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引发损伤级联反应,导致脑组织细胞损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妨碍脑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康复.该文以炎症重要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靶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sPLA2-ⅡA及COX-2抑制剂的Hiphop药效团模型.结合前期已构建的5-LOX及LTA4H靶标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初步筛选了豨莶通栓制剂中全部13味中药的成分数据库,选择匹配值大于0.6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将对接CDOCKER打分值大于原配体打分值的80%的成分作为靶标的潜在活性抑制剂.综合考虑药效团匹配值、分子对接打分值和成分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了1个川芎成分及1个红花成分作为sPLA2-ⅡA的潜在抑制剂;2个川芎成分、2个三七成分、1个红花成分、1个当归成分、1个豨莶草成分作为COX-2的潜在抑制剂;2个秦艽成分、1个红花成分、1个豨莶草成分、1个三七成分以及1个当归成分作为5-LOX的潜在抑制剂;2个秦艽成分、2个川芎成分、2个红花成分作为LTA4H的潜在抑制剂.该研究快速高效筛选了豨莶通栓制剂中的sPLA2-ⅡA,COX-2,5-LOX,LTA4H靶标的潜在抑制剂,阐释了稀莶通栓制剂同时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的LOX通路以及COX通路从而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00种中草药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体外抑杀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给罗非鱼(Oreochromis sp.)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会造成细菌的耐药性和环境污染,因此,研究了100种中草药对罗非鱼链球菌体外抑杀效果,以筛选出替代抗生素的绿色中草药.其中16种中草药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但将其pH值调至7.0±0.04后,大部分中草药的抑菌效果会显著下降(P<0.01),只有桑白皮(Morus alba)、藿香(Agastache rugosa)、豨莶草(Siegesbeckia orientalis)、槐角(Sophora japonica)的抑菌效果比较明显.将pH值调至7.0±0.04后,采用二倍梯度稀释法测定这4种中草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显示,桑白皮抑杀无乳链球菌的效果最好,MIC和MBC均为0.3906 mg·mL-1;豨莶草抑杀无乳链球菌的效果次之,MIC为0.3906 mg·mL-1,MBC为0.7813 mg·mL-1;藿香、豨莶草、槐角抑杀海豚链球菌的效果最好,MIC和MBC均为0.3906 mg·mL-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学文从肝论治脑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张学文教授系首届国医大师,早年治学温病,后致力于急症及中医脑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尤其擅长从肝论治脑系疾病,效果显著,兹介绍如下,与同道共参.1 中风先兆早期多属肝热血瘀中风先兆又称小中风,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表现为短暂性、可逆性的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等,是严重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先兆信号,积极控制中风先兆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张教授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带领学术团队对中风先兆证治规律进行了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本病早期病机多属肝热血瘀,治疗当予以清脑降压、活血通络,所研制的清脑通络片(小中风片)经大样本临床观察显示,对于中风先兆症的治疗具有显著作用[1].可作为临床常用的汤剂,处方:炒决明子、稀莶草、川牛膝、地龙、磁石(先煎)、丹参各30 g,生山楂、菊花(后下)、葛根、赤芍各15g,川芎12g,水蛭(研粉冲服)6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