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碘酸钾碘盐的安全性再考证——关于我国使用碘酸钾为碘盐强化剂的论证依据及其毒理学研究的说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回答近年来人们对碘酸钾(KIO 3)碘盐的关注,作者重新回顾了KIO 3代替碘化钾(KI)作为碘盐强化剂的背景和效果、我国碘盐中强化剂决策变化、毒理学研究及进展、碘酸根离子(IO 3-)是否不经分解而出现在尿中。国际组织和各国或地区相关机构肯定KIO 3碘盐的安全性且有着系列研究为依据;谈及碘盐中所添加KIO 3的安全性一定要基于其微量的前提,以及盐的不可多食性的保障;食品中的还原性物质、烹饪加热或机体还原系统能很快将微量的IO 3-还原为碘离子(I -),新鲜尿中不存在IO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品安全的前沿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2009年发布第一版《食品安全法》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因为中国农业和食品业的生产结构落后、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为了将中国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更上一层楼,必须就前沿发展达成共识,包括理念和实践。当前,食品安全的前沿理念应是“以风险为基础”来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和已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危害为基础”的理念。而实践则是根据理念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阐述了两种理念导致的不同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和措施,并列举了几个根据“以风险为基础”理念确定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重要性、解决方案)。这些例子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抗生素的耐药性;食物过敏原的管控;化学性危害混合暴露的风险评估;以及毒理学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龙脑精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龙脑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富含右旋龙脑的樟树珍稀新品种,因其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故又被称为植物黄金.龙脑精油是通过蒸馏等方式从龙脑樟的枝、叶、果实等部位提取得到的天然香气成分,主要含有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抑菌和杀虫等多种药理活性.作为龙脑生物医药工业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龙脑精油在医药领域、化工生产、食品工业等行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关于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资料尚不完善,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易受到产地、采收期、提取部位及前处理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导致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难以保障,这可能会对龙脑精油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一定阻碍.该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龙脑精油的发展现状,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合概述,并进一步讨论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期望为龙脑精油的深度开发、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以龙脑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火麻仁中水溶性活性蛋白质与糖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火麻仁为药食同源中药,应用历史久远,含有丰富的火麻油、大麻素类、木脂素酰胺类、火麻蛋白、多糖等成分,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在食品和医药领域都表现出较好的开发前景.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火麻仁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其主要水溶性活性蛋白质与糖类的最新研究进行了分析整理,发现火麻仁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主要由天冬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构成,具有通便、抗疲劳、抗衰老、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可通过碱提(酸沉)法、盐析法、酶解法等方法提取纯化,毒理学研究证实其应用较为安全;火麻仁中水溶性总糖含量约为3%~6%,主要具有免疫调节及抗氧化作用,可通过微波辅助提取进行制备,但相关单糖组成、糖链连接等结构研究还未深入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啮齿类动物致癌性试验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啮齿类动物致癌性试验是新药研发中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致癌性试验周期较长、数据量大,其统计学方法选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将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结论.首先介绍了目前致癌性试验常用的生存分析和肿瘤发生率统计方法;其次,汇总了生存分析和肿瘤发生率统计方法的选用情况;最后,通过比较申报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方和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中心在统计学方法选用的差异,分析和讨论了这些差异的来源和影响,并总结了致癌性试验统计分析设计思路.希望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汇总和分析,能够为新药非临床致癌性试验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近日,科睿唯安公布了最新ESI排名.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科新晋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环境与生态学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科依托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流域水环境与健康风险研究"省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非传染病流行病学、电离辐射导致健康损伤机制、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毒作用机制以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已形成了 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对甲状腺的毒作用机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餐具涂层、耐污渍家具等工业生产中.人类每天都暴露于PFASs,主要通过饮用水与食品、使用含有PFASs的消费品以及在PFASs或相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职业暴露等途径接触PFASs.越来越多的毒理学研究表明PFASs暴露会破坏甲状腺激素(TH)系统,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此结果.PFASs可以破坏甲状腺滤泡细胞和钠/碘转运体损害甲状腺细胞的碘摄取;干扰甲状腺球蛋白合成、降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TH的合成分泌;与TH竞争性结合甲状腺转运蛋白或者甲状腺激素受体,干扰TH转运及发挥生物学效应;破坏TH信号通路,脱碘酶活性,干扰负反馈机制,加速TH代谢排泄.TH的合成、转运、降解及发挥生物学效应等过程均可能受到PFASs暴露的影响,故本文从TH生物合成、转运、作用于靶细胞和代谢排泄阶段这四个方面阐述PFASs对甲状腺的可能毒作用机制,对PFASs暴露引起的甲状腺毒性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风险评估范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包括寡聚物在内的非有意添加物的风险评估,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寡聚物的文献和风险评估报告,系统分析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来源和风险评估方法,并选择1,2,3,4-四氢萘-2,6-二甲酸二甲酯和Cyclo-di-BADGE等寡聚物为案例,介绍寡聚物的风险评估步骤和方法,从而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供方法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安神助眠药茶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建立安神助眠药茶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评价安神助眠药茶作为药茶开发利用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安神助眠药茶中酸枣仁皂苷A及斯皮诺素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多糖的含量.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和30 d喂养实验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结果 安神助眠药茶中酸枣仁皂苷A和斯皮诺素总含量为1.094 mg·g-1,总多糖的含量为13.68 mg·g-1;安神助眠药茶对小鼠急性毒性最大剂量为960 g·kg-1,按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级;30 d喂养实验表明安神助眠茶对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数等指标无不良影响.解剖后观察心、肝、脾、肺、肾均未见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建立的药茶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良好,在本研究条件下,安神助眠药茶符合食品安全性评价标准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我国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中金属元素迁移理论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建立推导食品接触材料来源的危害因素可接受暴露水平的方法,并评估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中5种金属元素迁移的理论暴露水平及潜在健康风险,对我国现行标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方法 参考国际上饮用水中化学污染物、金属制品来源的金属元素,以及食品接触材料来源的污染物可接受暴露水平的分配原则,综合考虑金属元素的膳食暴露水平和毒理学数据,确定我国居民不锈钢制品来源的金属元素的可接受暴露水平.假定每天摄入1 kg由不锈钢制品盛放的食品,利用GB 480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中规定的不锈钢制品中铅、镉、砷、铬、镍元素的特定迁移限量,估计5种金属元素迁移的理论暴露水平,并依据推导的可接受暴露水平评估不锈钢制品中金属元素迁移的健康风险.结果 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中铅、镉、砷、铬和镍的可接受暴露水平分别为0.06(铅儿童)、0.13(铅成人)、0.08、0.30、60.00和2.40 μg/kg·BW.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来源的铅和砷的理论暴露水平分别为2.50(铅儿童)、0.83(铅成人)和0.67 μg/kg·BW,暴露限值分别为0.02(铅儿童)、0.16(铅成人)和0.45,远低于1.镉、铬和镍的理论暴露水平分别为0.33、33.33和8.33 μg/kg· BW,分别为相应不锈钢制品来源的可接受暴露水平的400.12%、55.56%和347.22%.结论 在我国现行标准下,根据理论暴露结果,铬元素迁移导致的风险较低,镉、镍、铅和砷迁移导致的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建议开展基于实际迁移水平的风险评估,为是否需要修订GB 4806.9-2016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