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我国部分地区食品来源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质粒介导黏菌素耐药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地区2020年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耐药性以及质粒介导黏菌素耐药基因 mcr的携带情况。 方法:针对我国福建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上海市等地区2020年度食品中分离获得的9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采用Vitek2 Compact生化鉴定和药敏检测平台测定其对9类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检测 mcr-1~ mcr-9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对 mcr基因PCR阳性菌株开展进一步药敏实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91株致泻大肠埃希菌总体耐药率为76.92%(70/91),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9.23%(63/91)、59.34%(54/91),多重耐药菌株占47.25%(43/91);检出2株 mcr-1基因和ESBL(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超广谱β内酰胺酶)均为阳性的EAEC(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其中1株为O11:H6血清型,可对10类25种测试药物耐药且基因组预测出38种耐药基因,另1株为O16:H48血清型,可对7类21种测试药物耐药,并携带 mcr-1基因新变体 mcr-1.35。 结论:2020年我国部分地区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整体耐药水平较高,多重耐药情况严重,检出携带 mcr-1基因等多种耐药基因的多重耐药菌株,且发现 mcr-1基因新变体,需继续开展动态污染和耐药监测并持续开展耐药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源性腹泻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食源性腹泻临床特征与耐药性,了解北京市强化食品卫生安全措施前后DEC流行病学变迁。方法:分别收集2016和2019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成人腹泻患者1 926例和1 482例,共计3 408例。患者信息录入“肠道预警系统”,便标本分离培养,菌落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种致病型进行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2019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读。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408份标本共检出DEC 58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占53.36%(310/581),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016年DEC检出率为14.54%(280/1 926),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DEC检出率的18.21%(51/280),ETEC占71.79%(173/280)。2019年DEC检出率为20.31%(301/1 482),EAEC占DEC检出率的41.23%(116/301),ETEC占48.93%(137/301)。与2016年比较,2019年EAEC检出率增高(χ2=29.26, P<0.001),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χ2=9.37, P=0.002),而ETEC检出率下降(χ2=15.43, P<0.001)。与其他致病型相比,EAEC易引起恶心(χ2=32.72, P<0.001),感染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患者便标本易观察到红细胞(χ2=16.44, P=0.001)和白细胞(χ2=26.82, P<0.001)。EIEC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95%(17/21)、66.67%(14/21)和57.14%(12/21)。2019年出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EAEC,其中2株厄他培南及亚胺培南均耐药,1株仅厄他培南耐药。全基因测序显示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以耐药结节性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青霉素结合位点突变及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5(NDM-5)为主。 结论:成人食源性腹泻患者DEC检出率高,以ETEC为主。与2016年相比,2019年ETEC下降,EAEC检出率显著升高,并于2019年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其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病学变迁应引起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省生食蔬菜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耐药性与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为分析云南省生食蔬菜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情况及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通过各污染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特征图谱及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菌株进行耐药和致病基因分析.方法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GB 4789.30-2016、GB 4789.6-2016对180份生食蔬菜样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和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药敏测定;同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经组装后通过相应的生物信息学流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80份生食蔬菜中共有12份样品检出了致病菌,包括生菜、香菜、折耳根等.共检出了致病菌13株,其中沙门菌7株,共7种血清型,4株存在多重耐药,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关联性良好,5株携带有与多重耐药相关的IncHI和IncF型质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2株携带毒力岛LIPI-3;肠聚集黏附性大肠埃希菌2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结论 折耳根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生食蔬菜种类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应该持续关注,部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因含有更多的毒力基因,而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22年中国大陆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我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收集2018-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主动监测病例信息,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粪便标本总体检出率为9.15%(7 218/78 904,95%CI:8.95%,9.35%),以沙门菌最高(3 860/78 699,4.90%,95%CI:4.75%,5.06%),其次为诺如病毒(1 517/73 173,2.07%,95%CI:1.97%,2.18%)、致泻大肠埃希菌(1.39%,1 015/72 763,95%CI:1.31%,1.48%)、副溶血性弧菌(1.00%,782/78 386,95%CI:0.93%,1.07%)和志贺菌(0.19%,147/78 611,95%CI:0.16%,0.22%).老年人群男性沙门菌检出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于男性,且年龄越大,检出率越低.老年人群各监测病原检出率具有明显季节性,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在7、8月达到高峰,诺如病毒则在2、3月达到高峰,各地区监测病原检出率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6.85,P<0.001).可疑暴露食品类别主要为肉与肉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等大宗食品,家庭是最主要的进食场所.结论 我国2018-2022年间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以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监测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有所不同,应根据对应特征分布制定针对性措施预防老年人食源性疾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省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及病原体溯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 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2023年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与暴发事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现状,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综合分析2016年1月-2023年8月成都市某区2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情况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资料,了解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与趋势.结果 2016年1月-2023年8月,共采集样本4 208份,其中男性样本1 894份,女性样本2 314份.检出阳性样本109份,其中沙门氏菌阳性样本103份,志贺氏菌阳性样本2份,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本4份.不同月份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1,P<0.001),5-8月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较多且集中,12月及1-3月样本检出较少.不同月份样本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样本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2,P=0.003),7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样本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59%,20~29岁年龄段人群样本阳性检出率最低,为1.04%.不同年龄段人群样本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区共接报、处置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7起,确认22起,其中13起因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皮蛋导致.结论 沙门氏菌是成都市某区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皮蛋是重要风险食品.提醒相关部门应做好夏季风险食品监管,开展风险评估,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2014-2023年浙江省海宁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感染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海宁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及暴发事件的预防及调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海宁市哨点医院报告食源性疾病患者信息,并采集其粪便或肛拭子进行相关病原体检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原体检出的危险因素.[结果]2014-2023年间共检测样本5 814份,阳性检出率15.36%,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4.9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4.49%,沙门菌检出率3.59%,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22%,志贺菌检出率0.11%.阳性检出率呈现出以诺如病毒为主的3-4月份小高峰和以细菌为主的7-9月大高峰的季节特征;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3种人群为工人、脑力劳动者和其他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季节和就诊前服用抗生素是病原体检出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就诊前服用抗生素组总病原体检出风险较未服用者降低(OR=0.29,95%CI:0.15~0.49);诺如病毒在学龄前年龄组(OR=0.19,95%CI:0.04~1.00)、夏秋季(OR值范围为0.23~0.41)及服用抗生素组(OR=0.42,95%CI:0.15~0.92)检出风险降低,在青年组检出风险增加(OR=1.40,95%CI:1.05~1.8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夏季(OR=1.82,95%CI:1.30~2.60)检出风险升高;沙门菌检出风险在老龄组和夏季增加(OR值范围为1.44~2.21),在青年组、冬季和服用抗生素组降低(OR值范围为0.22~0.65);副溶血性弧菌检出风险在夏秋季增加(OR值范围1.80~1.90),在中小学生组和冬季降低(OR值范围为0.10~0.32).[结论]海宁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原体检出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季节和就诊前服用抗生素是病原体检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在进行食源性暴发事件现场调查时可依据发生时间、病例年龄分布等特征提出针对性的致病因子假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2018-2022年北京市成人食源性腹泻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分析2018-2022年北京市成人食源性腹泻感染情况,探讨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成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2022年北京市哨点医院≥18岁的成人腹泻主动监测病例粪便标本或者肛拭子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以下简称"4种致病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流行病学特征,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病原体检出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8-2022年北京市食源性腹泻共采集成入新鲜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标本21413份,沙门菌检出率为3.59%,志贺菌检出率为0.0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56%,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7.43%;10684份标本诺如病毒检出率为8.01%.4种致病菌的感染高峰为每年7至9月,诺如病毒的感染主要在冬春两季,30~44岁为主要感染人群,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病例自述食用过水产动物及其制品的最多,感染沙门菌的病例出现发热症状和腹泻次数≥10/24h的比例高于其他病原体.结论 北京市成人食源性腹泻病例具有季节性及人群流行特征,可结合不同病原感染病例的可疑食品暴露信息及临床特征,为食品安全健康宣教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2年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广东省广州市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婴幼儿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收集的2020-2022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接诊并上报的1 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和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270例婴幼儿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病高峰期在每年夏秋季.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85.0%)、发热(50.0%)、呕吐(33.5%)、腹痛(12.8%)、恶心(6.1%)等症状,其中腹泻类型以水样便为主(74.8%),平均腹泻6.0次/d,呕吐3.0次/d;发热体温平均39.0℃.可疑食物以婴幼儿食品为主,主要原材料是粮食类及其制品.40.8%的病例检出致病菌,主要为沙门菌(99.6%),少量为致泻大肠埃希菌(0.4%).婴儿组(<1岁)沙门菌检出率(58.4%)显著高于幼儿组(1~3岁)(32.3%)(P<0.001).广州的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化分布,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是优势血清型(68.2%),其次为肠炎沙门菌(9.7%)、斯坦利沙门菌(3.3%)、罗森沙门菌(2.7%).这4种沙门菌血清型其毒力存在差异,表现为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变种1,4,[5],12:i:-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4),感染肠炎沙门菌的发热概率高于感染罗森沙门菌(P=0.002).结论 根据广州婴幼儿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应从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针对性问诊、加强目标致病菌监测、拓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强化该特殊人群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2-2023年甘肃省食源性腹泻病病原的监测分析及多病原检测方法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了解2022-2023年甘肃省食源性腹泻病的流行情况和病原学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同时探索新的检测方法,为食源性腹泻病的监测提供新技术、新线索.方法 对2022-2023年甘肃省3 447例食源性腹泻病病例进行病例信息调查和粪便标本采集,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鉴定(即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病原体包括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对以上任一病原体阳性和采用常规方法未筛选出可疑病原体但同时伴有腹泻、腹痛、发热及呕吐症状的病例的粪便标本使用QIAGEN公司推出的QIAstat-Dx胃肠道Panel法做进一步检测.结果 2022-2023年共调查甘肃省腹泻病病例3 447例,常规方法检出阳性病例标本383份(11.11%),主要为诺如病毒阳性,共220份(57.44%),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96份(25.07%).不同年龄组(x2=66.007,P<0.05)、地区(x2=169.054,P<0.05)和职业(x2=74.469,P<0.05)病例病原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IAstat-Dx胃肠道Panel法检出 5种目标病原体与常规方法检出 5种目标病原体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17),除5种目标病原体以外,QIAstat-Dx胃肠道Panel法检出腺病毒(F40/41)阳性标本85份(15.89%),致病弯曲菌阳性标本69份(12.90%),轮状病毒A阳性标本56份(10.47%).结论 2022-2023年甘肃省食源性腹泻病的病原体分布及流行情况不同,应根据不同情况分类防治.与常规分离培养法相比,QIAstat-Dx胃肠道Panel法检测胃肠道病原体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种病原同时检测,并相对准确地反映腹泻病例病原感染谱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