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溯源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起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探究中毒事件发生原因,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应用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食物中毒事件中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采集自制腐乳和粪便灌洗液,经增菌培养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样本中肉毒毒素编码基因,并进行菌株分离、纯化。对分离到的5株肉毒梭菌经肉毒毒素检测和基因检测验证后,进一步进行PFGE分型。此次中毒事件中2份自制腐乳和3例患者的粪便灌洗液标本均分离到A型肉毒梭菌,并得到了毒素检测和基因检测验证,5株肉毒梭菌的PFGE图谱DNA同源性为100%,可判定是一起因食用被A型肉毒梭菌污染的自制腐乳而引起的肉毒中毒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病原菌分子分型监测在早期识别伤寒聚集性疫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WGS)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鉴别新疆一起疑似聚集性伤寒疫情。方法: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5例伤寒病例,对5例病例的流行病学史进行回顾性调查,重点针对病例的诊断过程以及疑似感染来源进行调查,同时对5株分离到的伤寒沙门菌进行 WGS和PFGE分析和聚类,最后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疫情性质。结果:5株伤寒沙门菌的基因组序列、PFGE图谱、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高度一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例病例曾于同一天在同一家餐馆就餐。结论:结合伤寒最长潜伏期、病原菌分子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初步判定此次疫情为一起通过就餐食物而感染伤寒沙门菌的聚集性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起ST19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溯源分析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分析武汉市某区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探讨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为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食物中毒相关样本20份,提取样本总DNA进行18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同时按时GB4789.4-2016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应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和耐药性检测,并提取所有菌株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利用Abricate和SeqSero在线预测每株菌的血清型和耐药基因,然后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分离的9株沙门氏菌分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序列方法(WGS)递进分析.结果 共检出12株沙门氏菌(菌株编号DXH001~DXH012),其中病例肛拭子样本7份、病例粪便样本2份,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3份.常规血清型分型均为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与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分型结果一致.12株菌株耐药谱完全一致,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四环素均耐药.基于全基因组预测的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青霉烷、四环素的耐药性与耐药表型结果完全一致.选取DXH001~DXH009开展PFGE和WGS分析.9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获得完全一致的PFGE图谱,全基因组序列大小无明显差异,约为4.9 Mbp,MLST型均为ST19.从SNP的最小生成树来看共存在17个变异位点,各菌株间SNP差异数为1~6.全基因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9株沙门氏菌 自成一簇,与数据库其他沙门氏菌相差甚远,属于新的克隆分支.同源性最高的来源于江西的GCF_020221795.1参考样本.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致病源为鼠伤寒沙门氏菌ST19,为同一暴发来源.9株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与数据库中其他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远,自成一簇属于新的克隆分支.本研究中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需加强对多重耐多药菌株的监控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与病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调查和分析山西省阳泉市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特征,提高对食物中毒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法 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实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分析25例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分离出的11株分离菌株.结果11株分离菌株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tdh,1株同时携带毒力基因trh和tdh,1株只携带毒力基因trh,1株只有毒力基因tlh.血清型分为3种型别,分别是O10:K4、O4:K63以及O5:unknown.根据1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PFGE图谱将菌株分为5种不同的群,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显示8株来自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相同的ST型,属于同一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病原体毒力、耐药基因和药敏表型相同,符合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判断其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11株菌均只含有blaCARB耐药基因,且未检测到耐药质粒,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均敏感,对多黏菌素E中度敏感,均无耐药表型.结论 这是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了食品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该食堂储存食物时生熟不分,副溶血性弧菌机会性繁殖在合适的含盐食物中也可以增殖,进而引起该起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一起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引起食源性暴发事件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三亚市2022年7月15日发生一起食源性暴发事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探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在沙门菌同源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通过传统的细菌检验方法、PFGE和MALDI-TOF MS技术与临床症状、流行病特征相结合,准确对食物中毒事件溯源分析.结果 本起事件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共14例,均有在同一餐厅就餐经历,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相似,其中1例为该餐厅制蛋炒饭厨师.经病原学培养鉴定显示为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共同引起,其中采集患者14例,检出猪霍乱沙门菌5例,鼠伤寒沙门氏菌3例,阳性率为57.14%(8/14).环境样本检出1份,食品样本2份.PFGE图谱结果显示9种PFGE型,7株菌株同源性为95.0%,4株菌株同源性为94.0%.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原因是食用被猪霍乱沙门菌的蛋炒饭和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猪肉肠.今后应加强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从食品供应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严防食源性感染事件发生.同时规范相关人员健康体检,多渠道宣教食源性疾病危害和预防知识也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一起阿邦尼沙门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及分子溯源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查明引起某庙会期间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确认致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为此类事件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描述分析方法分析病例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害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食物,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致病因子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根据病例定义共收集可疑病例3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0%)、腹泻(78.13%)、发热(75.00%)、头晕恶心(71.88%).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水煮带壳花生是危险因素(OR=4.000,95%CI:1.409~11.354).采集28份样品中有7份分离培养出沙门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阿邦尼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高度相似.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阿邦尼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物为水煮带壳花生,应加强非城区流动摊位散装食品的监管,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2021年新乡市一起山夫登堡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病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分析2021年新乡市一起山夫登堡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病原特征.方法 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11份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10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5种毒力岛(SPIs)特征基因片段(mogA、sseL、mgtC、bcfA、araB)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结果 10株沙门菌血清抗原式均为1,3,19;g,s,t,即山夫登堡沙门菌.10株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0%,其中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2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00%.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10株菌(2株病例株,5株食品株,3株环境株)之间条带无差异,高度同源.10株菌中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均检出.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子为山夫登堡沙门菌,该菌携带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2株病例株沙门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建议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VP)分离株作同源性分析,为VP引起的食物中毒溯源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方法 对7份患者肛拭、5份厨师肛拭、5份留样食品以及8份环境样本进行VP分离鉴定、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PFGE分析.结果 分离自患者肛拭样本(4株)和食品(水产品)样本(2株)的VP血清型均为O3:K6型,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跨膜转录激活蛋白基因(foxR)阳性、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阴性.分离自食品(蔬菜)样本(2株)的VP血清型为O4:K2型,毒力基因检测显示foxR阳性、tdh阴性、trh阴性.患者与食品(水产品)分离株的PFGE分型图谱一致,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为O3∶ K6型VP污染水产食品所致.PFGE技术具有很强的菌株同源性分析能力,对于掌握病原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太平洋中部中上层鲨鱼群落营养生态位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鲨鱼在大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地位,其作为顶级捕食者,通过下行效应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目前研究摄食生态学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可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食物网中的特性分别指示鲨鱼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选取8种130尾采集自东太平洋中部的中上层鲨鱼,应用稳定同位素绘制其种群生态位图谱,比较不同种群间的生态地位及资源分配方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鲨鱼种群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存在显著差异;8种鲨鱼在东太平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为4.3 ~5.4,大青鲨、尖吻鲭鲨与其他6种鲨鱼存在摄食隔离,表现出独特的营养生态地位.这些结果充分证明大洋性中上层鲨鱼并非生态系统的冗余种,其营养生态位的独特性不会被其他捕食者简单地替代和弥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山东和江苏省城市成年人非定态食物消费形态及成分参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非定态食物”的消费形态和成分参数状态分布,建立与相应形态对应的成分参数数据库.方法 于2011年采用自制膳食频率法在山东济宁、淄博,江苏南京、常州地区多阶段抽样进行膳食调查;市场采集样品,按照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进行食物水分测定,推算食物原料成分;实验室模拟食物样本,拍摄视觉图谱.结果 非定态食物在近1个月内的食用率较高,包子和豆浆类食物在外就餐比例分别高达55.6%和40.4%,粥和汤家庭自制食用比例超过50%,其中大米粥和豆浆每日摄入频率高达30.2%和22.2%.实验室分析大米粥100 g样品中含大米9.2 g;100 g豆浆中含大豆8.2 g;100 g猪肉包子中面皮含小麦粉42.3 g,熟肉馅重20.7 g.结论 非定态食物在日常膳食中占有不小的份额,需要对其成分参数进行研究,建立与相应形态相对应的成分参数数据库和视觉判断体系,为膳食评价者和营养指导者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