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有鹏从郁热论治寒地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王有鹏教授认为,寒地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寒邪肆虐,易伤肌表肺卫,同时寒地居民多肌肤致密,腠理紧闭,感邪之后由表而解较为困难,多向内发生传变,变生郁热,多犯肺系,形成郁热闭肺的证候。郁热病机贯穿于寒地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始终,治疗可将开肺郁、清肺热作为基本治法,以抗支糖浆为基础方宣肺启闭、清热止咳,并根据外寒、食积、伏风所化郁热之病机差异,相应侧重解表散寒、运脾消滞、搜风润燥,治疗中还可灵活将抗支糖浆与大青龙汤、枳术丸、泻白散合方应用,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与心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心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0月青岛市中医医院心血管一科149例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检查的3级高血压病患者相关资料,并依据《证素辨证学》相关内容进行病性证素判定。采用 χ2检验分析各病性证素间心肺功能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病性证素与心肺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149例高血压病患者病性证素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阴虚、湿、阳亢、血虚、血瘀、气虚、阳虚、气滞、热、食积、动风、脓。各病性证素间心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阴虚证素与峰值氧脉搏(Peak O 2 pulse)呈负相关( r=-0.213, P=0.009),血瘀证素与峰值摄氧量(Peak VO 2)( r=-0.170, P=0.039)、Peak O 2 pulse( r=-0.192, P=0.019)呈负相关,痰证素与无氧阈(AT)( r=-0.192, P=0.019)呈负相关。 结论: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主要集中于痰、阴虚、湿、阳亢,病性证素与心肺功能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为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刘会聪主任医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名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是"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刘会聪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而渐生食积、湿热、郁火等,究其根本当用健脾气治其根本,临床善用该方加减治疗儿科慢性病、疑难病、脾胃病,临床疗效颇佳,特总结临床经典病例 3 则,以资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阳明论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病因复杂,迁延难愈.中医多从虚论治反复呼吸道感染,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患儿伴有便秘、咽红肿痛、口臭、手足心热、多汗、夜寐不安、舌红苔黄厚等症状,表明食积与内热是反复发病的重要原因.阳明经与阳明腑均与肺联系密切,而积滞与热盛多和阳明胃肠有关,可从阳明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名中医李惠林从湿温辨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李惠林教授发现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发病过程中常常伴有湿热特征.李教授认为,湿温病理论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辨治具有指导意义.在辨证方面,李教授从寒热轻重、口渴与否、舌苔颜色,结合全身症状辨别湿热程度,运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等多角度阐明病位,明确疾病性质.治疗上,采用三焦分消、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等多种方法以祛除湿热病邪.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兼有血瘀和食积,李教授在清湿热基础上结合化瘀通络、消食导滞的方法,取得显著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张风梅运用目劄方治疗小儿目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劄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于小儿,以双眼胞睑频频不自主眨动为主要症状,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易引起脾虚夹积,肝风内动,气血不能上濡目珠而成目劄,通过调理肝脾,恢复脏腑正常功能,可改善患者目劄症状.张风梅在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目劄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认为小儿目劄多由于饮食不知自节损伤脾胃,食积化热生风所致,其病机为脾虚肝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目劄方,以健脾消积、平肝熄风为治疗原则,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本文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调脾承气汤改善食积小鼠胃部消化功能的转录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探索调脾承气汤改善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导致积食小鼠的分子机制.方法:C57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调脾承气汤低剂量组(145 mg/m L)、调脾承气汤高剂量组(580 mg/mL)、多潘立酮组(0.15 mg/mL).对实验小鼠进行一般状态观察和平均食量统计,测定各组小鼠胃排空及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PAS染色观察胃组织糖元变化;比色法测定胃蛋白酶活力;酸碱滴定法测胃内容物的pH值.转录组测序分析胃组织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制作火山图和聚类热图,KEGG对差异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RT-qPCR验证筛选得到的差异基因.结果:积食小鼠在调脾承气汤治疗后小鼠体质量和平均食量增加(P<0.05),积食小鼠肠推进率和胃排空速度加快(P<0.05).调脾承气汤能够保护胃组织结构和胃组织糖元降解,提升胃蛋白酶活力(P<0.05)和降低胃内容物pH(P<0.05).转录组结果显示调脾承气汤可以调节Acox2和cilp2的表达,调节脂肪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胰腺分泌信号.RT-qPCR显示,相较于模型组,调脾承气汤上调Acox2(P<0.05),下调cilp2(P<0.05)的mRNA水平.结论:调脾承气汤可以改善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导致积食小鼠的消化功能障碍,其机制涉及到调节脂肪和糖类代谢基因Acox2和cilp2,以及胰腺分泌信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浙派中医朱丹溪治疗痰证临证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构建"朱丹溪治疗痰证方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丹溪用药规律,并辅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结果]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在于气机不行,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有关;临床辨证论治将痰证分为热痰、湿痰、食积痰、寒痰、风痰、老痰等,并确定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消积化痰、温化寒痰、祛风化痰、润燥化痰等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丹溪还认为,痰易与瘀结,故化痰消瘀亦为常用之法.丹溪治痰,根据痰证所发部位不同,用药及吐下之法各不相同.丹溪用药,标本兼治,从脾、肺、肝经入手,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剂,既施以化痰药除已生之痰,亦采实脾药物,杜生痰之源,间辅以理气药行滞,以证"气顺痰自消"之理,又采清热药防痰阻气滞、郁遏阳气以助热.[结论]丹溪治疗痰证的经验全面有效,其防治痰证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历代医家对小儿便秘的认知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总结隋唐以来历代医家对小儿便秘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历代医家认为小儿便秘的发生以脏腑热盛为主因.对于小儿便秘的治疗,各医家注重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内治法主要为泻热通腑、消积除满和养血润肠等;外治法主要为灸法、坐浴、摩法和贴敷法等.各时期侧重略有不同,隋唐时期的医家大多认为小儿便秘与腑热、气滞和食积有关,治疗以荡涤肠腑、消积除满为主;宋金元时期医家对小儿便秘的病因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其认为主要是三焦热壅,下攻大肠,治疗多用清热泻下之品,兼顾护中与调气;明清医家丰富了热移大肠、气机壅滞、食滞胃肠的内涵,另增加血虚亦可致便秘的机制,治疗注重辨证论治:属热结者以泻热通腑、气滞者以理气调中、食积者宜健脾消食、血虚者宜养血润燥.通过梳理隋唐至明清时期各医家对小儿便秘病因病机及临床诊治的认识,探究小儿便秘的溯源和发展脉络,以期为小儿便秘的现代中医药辨治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河南省5306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及其中医证候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了解河南省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发病情况及其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采用多中心、整群抽样的方式,通过访问患儿家属以收集患儿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河南省5306例因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的患儿中,RRTIs的发病率为27.14%(1440/5306),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其中男性发病率27.78%(832/2995),女性发病率26.30%(608/2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岁发病率17.22%(189/1097),>2~5岁发病率30.95%(795/2569),>5~14岁发病率27.80%(456/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发病率27.80%(1155/4254),农村发病率27.09%(285/1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疾病类型分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是RRTIs患儿主要疾病类型;中医症状、体征分布:易外感,鼻塞、流清涕,挑食,口气酸臭是核心症状;中医症状、体征可聚为4类,辨证为肺脾气虚证、脾虚肝旺证、食积内热及肝肾亏虚证.结论:本次调查研究中RRTIs的发生率较高,且病变易累及至下气道,中医证候表现多以"虚"为主,但总体表现为虚实夹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