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GARP促进TGF-β/SMAD轴介导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阐明牙龈卟啉单胞菌(Pg)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KEGG分析Pg诱导的ESCC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学通路,WB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Pg诱导的ESCC细胞中糖蛋白A重复优势蛋白(GARP)、TGF-β、pSMAD/SMAD、Snail、Oct4和EMT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TGF-β1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SCC组织中GARP和TGF-β1的表达规律,Transwell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Pg对ESCC的促进作用.结果:ESCC细胞感染Pg后,TGF-β、Hippo、PI3K/Akt等信号通路被激活;Pg感染刺激ESCC细胞分泌总TGF-β1和活性TFG-β1的水平升高(均P<0.01),使SMAD2/3磷酸化并发生核转位,诱导N-cadherin、Snail、Oct4等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由此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均P<0.01).在ESCC细胞中沉默GARP表达后,逆转了Pg所诱导的上述ESCC细胞表型变化.Pg丰度高的ESCC组织中TGF-β1 和GARP蛋白表达高于低丰度的ESCC组织,且Pg丰度与TGF-β1、GARP表达存在正向关联(P=0.001 5).结论:Pg通过GARP激活TGF-β/SMAD轴促进ESCC细胞发生EMT,进而促进E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生长,清除Pg或阻断TGF-β信号转导则可阻断上述Pg对ESCC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碳混悬液在食管癌术中不同区域淋巴示踪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食管癌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行淋巴示踪,分析各区域淋巴示踪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因食管癌在我科进行食管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行淋巴示踪,对照组仅行常规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及各区域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随访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生存情况,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平均每例清除18.6枚淋巴结,对照组平均每例清除15.1枚淋巴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而在转移淋巴结数目( P=0.233)及转移度( P=0.463)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碳混悬液在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示踪效果更佳,试验组在此区域平均毎例清除4.38枚淋巴结,其中0.34枚为转移淋巴结,对照组平均毎例清除2.52枚淋巴结,其中0.10枚转移淋巴结,两组比较试验组( 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1)。在上纵隔、腹腔及下纵隔其他淋巴结区域,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转移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淋巴结转移为随访终点,试验组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 P=0.048)。但生存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92)。 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示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示踪效果更佳,在距离肺引流区较近的区域示踪效果差,在降低或延迟淋巴结转移方面有一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切除术作为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治疗及肥胖人群减重的有效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切除术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但目前胃切除术后患者发生GERD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简要描述了胃切除术后GERD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重点从抗反流能力下降、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感觉异常、胃排空延迟、碱性反流这6个方面阐述其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解剖理念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膜解剖的胃肠肿瘤根治术已经大幅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手术疗效。但膜解剖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并未得到普遍采用。我们的研究发现,作为前肠器官,食管同样具有系膜结构,食管癌系膜内同样存在第五转移,系膜完整性破坏导致的癌泄露和转移,可能是术后高复发率的根本原因。应用纳米碳及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显示,食管上段的淋巴引流到胃左动脉系膜淋巴结。为此,我们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膜解剖理论,将食管癌、食管系膜、胃左动脉及其系膜和系膜内的所有结构一同完整切除,彻底清除癌肿、阻止癌细胞通过血管、淋巴系统和系膜内转移进行的播散、提高了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阐述食管膜解剖结构的理论基础、胚胎发育、影像学、尸体解剖以及腔镜观察到的结构以及食管膜解剖理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食管膜解剖结构以及食管癌的淋巴引流特点,揭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优化淋巴结清扫策略,从而提高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夏厚朴汤合二术郁灵丹治疗胃食管反流心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临床经验总结和文献分析,认为肝郁脾虚、气滞痰凝、兼夹瘀滞为胃食管反流的主要病机,治疗应标本兼治,既应重视脏腑,理气健脾,又需重视清除局部痰瘀,以化痰通络为治疗大法,临床以半夏厚朴汤合二术郁灵丹治疗可获佳效,并附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毕式捆扎法在治疗危重食管空肠吻合口漏患者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毕式捆扎法治疗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毕式捆扎法适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证实为食管空肠吻合口漏,或经保守治疗或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其手术步骤如下:取原上腹部正中切口,进腹后分离粘连,清除吻合口周围感染灶,感染灶内可置引流管,便于术后冲洗引流。距空肠-空肠吻合口近端10~15 cm的代胃肠袢行双1-0薇荞线捆扎,打结张力较紧以阻止消化液反流,但要避免用力过大切割肠管。术中于空肠-空肠吻合口远端10~15 cm处行营养性空肠造瘘,术中留置胃管。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山西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对12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患者,实施毕式捆扎法的术前及术后病例资料,观察其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毕式捆扎法,手术时间(60.0±20.8)min,术中出血量(50.0±10.8)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0(12~28)d,术后复查上中消化道造影中位时间61(52~74)d,吻合口愈合良好,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全胃切除术后出现食管空肠吻合口漏患者,经保守治疗或内镜无效,应用毕式捆扎法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修补瘘口手术方法治疗92例消化道胸内瘘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不修补瘘口手术方法治疗92例消化道胸内瘘的经验。方法:不修补瘘口手术方法均通过VATS、VATS辅助小切口或开胸进行,手术的重点在于促进肺膨胀、消灭残腔、胸腔引流管有效引流。进入患侧胸腔后,遵循"有菌变无菌"的理念,间断碘伏灭菌,大量温等渗冲洗液冲洗,使脓腔尽可能干净,易清除和剥离肺脏层胸膜纤维素或纤维板,恢复肺的完全复张,消除胸腔残腔,使瘘口被肺支撑、紧贴覆盖和局限。术毕于胸腔及瘘口旁放置多根T管引流,实现术后有效引流。结果:不修补瘘口手术92例,治愈85例,治愈率92.4%(85/92),死亡7例,病死率7.61%(7/92),其中食管胃吻合口瘘5例,含主动脉食管瘘3例、胸胃气管瘘1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1例;食管破裂1例,感染性休克死亡;食管异物穿孔1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不修补瘘口手术治疗消化道胸内瘘可在VATS或VATS辅助小切口下完成,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左心房壁间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1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发热3 d入院。外院胸部CT:双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76.9%)且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98.44 mg/L),脑钠肽(857.30 ng/L)及γ-谷氨酰转移酶(150.0 U/L)升高。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 S-T段上斜抬高。超声心动图:左房与降主动脉间见一7.7 cm×4.8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不全分隔,囊内无血流信号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口血流稍加速并可见少量反流,心包腔少量积液。增强超声心动图:囊性包块内部及分隔未见明显增强(图2)。超声提示:左房囊性包块(房壁血肿或脓肿可能)。增强CT:左心房见等密度肿块影,CT值约43 Hu,增强双期CT值约47、48 Hu(图3),左心房受压改变,左下肺静脉受压稍变窄。CT诊断为左房囊性占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无明显异常。遂转入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囊性包块位于左房后壁内膜与冠状静脉窦之间,包块内部见细密点状及絮状回声,左心房后壁内膜受囊性包块推挤前移并随心动周期摆动,左房形态失常,二尖瓣装置受推挤,但结构及功能未见损害(图4)。遂开右房及房间隔行心内探查:卵圆孔未闭,可见一大小约0.3 cm分流束;二尖瓣后瓣至右下肺静脉开口处可见一大小约7.0 cm×5.0 cm囊性包块,包块位于房壁间。切开左房包块囊壁,囊内可见凝血块及积血,切开囊性包块左房反复冲洗,彻底清除后行4#0带垫片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固。术后观察到左房内及壁间未见占位(图5),心内、外膜结构正常。因包块囊壁无法切除,且未见实性组织,未送病检。术后TEE:上述囊性包块明显变小,大小约2.8 cm×1.3 cm,内可见少量分隔(图6)。术后1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不大,形态未见异常,内血流通畅,后壁近房室沟处稍厚,未见明显囊腔形成(图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感染药物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确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移植物感染且首次治疗方案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确诊移植物感染与TEVAR手术间隔3~96个月,住院期间均进行个体化抗感染治疗,出院后长期口服抗生素。随访时间6~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脓毒症复发和继发主动脉食管瘘进行手术治疗,前者术后恢复良好,后者因术后主动脉残端破裂死亡;6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其中3例因主动脉食管瘘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死亡;2例因脓毒症复发入院再次行抗感染治疗;1例无感染症状,仍在追踪观察。本研究显示移植物感染是TEVAR术后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常并发主动脉-食管瘘,死亡率较高,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的移植物是有效的方法。对拒绝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抗感染治疗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部分患者最终的结局是开放手术或死亡,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的患者需时刻警惕脓毒症的复发且终生服用抗生素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氧运动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7—12月于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规律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12周有氧运动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采用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尿素清除指数(Kt/V)评估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12周后,干预组的消化不良、便秘、反流、腹泻、腹痛、进食障碍及GerdQ得分>8分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6.429、5.421、6.403、6.559、3.986、7.647、5.789; P<0.05)。干预组的GSR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5.829、-2.637、-2.434、-2.812、-2.547、-2.027、-2.958; P<0.05);干预组的Kt/V达标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83, P<0.05)。 结论: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有氧运动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能降低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发生率,有效缓解胃肠道症状,提高透析充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