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在胸腔胃气管瘘中的临床应用初探(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初探一种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胸腔胃气管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20年7—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的5例胸腔胃气管瘘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患者总手术时间、封堵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短期封堵疗效评估。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69岁,瘘病程3~16个月,瘘口长径0.3~1.0 cm。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总手术时间38~88 min,封堵时间8~24 min。术后住院时间3~5 d,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为10分。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4例患者瘘口完全封堵;1例患者进食呛咳症状完全缓解,但因严重肺部感染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1个月死亡。临床应用该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胸腔胃气管瘘是有效和相对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7例(深圳大学总医院15例,武汉市第一医院2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59±14)岁。所有患者行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3个月动脉瘤体隔绝治疗效果及血液复流情况、门静脉内血栓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1±30)min,术中出血量为187(90~420)mL,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为(9±4)×10 9/L,红细胞计数为(3.5±0.9)×10 12/L,血红蛋白为(86±17)g/L,血清白蛋白为(36±7)g/L,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7±4)d,术后住院时间为(11±4)d。(2)并发症情况。17例患者术后均有腹水,予利尿剂口服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见腹腔内大出血、消化道瘘、胸腔积液、感染、脓肿形成、发热、血管栓塞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8.6(7.0~84.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脾动脉瘤腔隔绝完全,其内未见血液复流;门静脉内未见血栓形成;无死亡患者。 结论:完全腹腔镜脾动脉瘤隔绝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动脉瘤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癌术后胸内瘘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三管法与传统三管法在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瘘时的临床效果,为食管癌术后胸内瘘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传统三管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瘘为传统组,以改良三管法为改良组,以上消化道造影时造影剂无外溢及患者能正常进食作为治愈标准。通过收集不同时间段在我院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的食管癌胸内瘘患者的相关资料(传统组为2008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例患者;改良组为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3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病因等因素)、治愈时间等方面指标,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瘘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吻合口瘘位置、发病时期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改良组治愈时间为(38.08±11.97)天,明显优于传统组的(95.60±7.79)天。 结论:相对于传统三管法,改良三管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胸腔内瘘患者时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肺前肠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前肠畸形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0年10月至2019年6月共17例支气管肺前肠畸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为3.22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14例、进食后呛咳8例、发热5例、胸痛1例、咯血1例。17例患儿行增强CT检查均发现隔离肺,其中右下隔离肺8例、左下隔离肺7例、左上隔离肺1例、右颈部隔离肺1例;肺内隔离肺13例,肺外隔离肺4例。所有患儿中,11例为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1例为超声检查发现,5例为术中发现隔离肺与胃或食管异常通道;其中隔离肺与下段食管瘘13例,隔离肺与上段食管瘘2例,隔离肺与胃瘘2例。结果:支气管肺前肠畸形患儿的分类为Ⅲ型14例、Ⅱ型2例、ⅠB型1例。1例患儿确诊后未在我院继续治疗,余16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胸腔镜手术6例,开胸手术9例,颈部手术1例;对肺内隔离肺行肺叶切除8例,对肺外隔离肺行肺叶切除4例,因肺发育不良行全肺切除3例,肺内隔离肺行肺叶楔形切除1例。手术中出血量范围为2~60 ml,手术时间范围为50~200 min。术后出现重症肺炎而放弃治疗1例;术后出现食管瘘1例;14例术后无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手术前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支气管肺前肠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自发性门体分流道显性肝性脑病的血管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伴自发性门体分流道(SPSS)的肝性脑病(HE)患者行分流道相关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因HE行SPSS介入治疗的6例患者病例资料,评估其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存在SPSS,4例患者基础疾病为乙型肝炎肝硬化,1例为酒精性肝硬化,1例为肝动脉-门静脉瘘所致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评分为Child-Pugh C级3例,B级3例,SPSS类型为:胃肾分流2例;门静脉-胸壁静脉-奇静脉分流2例;门静脉-脐静脉-髂静脉分流1例;门静脉-脾静脉-下腔静脉分流1例。其中2例为既往曾经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TIPS术前存在其他SPSS。5例(5/6)成功行分流道栓塞,1例(1/6)行支架植入限流(门静脉-脐静脉-髂静脉),技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均未再发HE,1例术后1年再发HE予以对症治疗,1例术后1年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结论:SPSS栓塞或者限流对改善HE患者症状有效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修补瘘口手术方法治疗92例消化道胸内瘘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不修补瘘口手术方法治疗92例消化道胸内瘘的经验。方法:不修补瘘口手术方法均通过VATS、VATS辅助小切口或开胸进行,手术的重点在于促进肺膨胀、消灭残腔、胸腔引流管有效引流。进入患侧胸腔后,遵循"有菌变无菌"的理念,间断碘伏灭菌,大量温等渗冲洗液冲洗,使脓腔尽可能干净,易清除和剥离肺脏层胸膜纤维素或纤维板,恢复肺的完全复张,消除胸腔残腔,使瘘口被肺支撑、紧贴覆盖和局限。术毕于胸腔及瘘口旁放置多根T管引流,实现术后有效引流。结果:不修补瘘口手术92例,治愈85例,治愈率92.4%(85/92),死亡7例,病死率7.61%(7/92),其中食管胃吻合口瘘5例,含主动脉食管瘘3例、胸胃气管瘘1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1例;食管破裂1例,感染性休克死亡;食管异物穿孔1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不修补瘘口手术治疗消化道胸内瘘可在VATS或VATS辅助小切口下完成,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肌瓣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肌瓣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5―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均为男性;年龄为(65±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消化道重建采用食管胃生物肌瓣吻合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早期并发症情况。(2)随访及晚期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及早期并发症情况。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66±18)min,消化道吻合方式为端侧吻合、Overlap吻合分别为1、9例,消化道重建时间为(40±12)min,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4±6)枚,术中出血量为(41±9)mL,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3.4±0.5)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4.1±1.0)d,术后住院时间为(8.3±0.7)d。4例患者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第2天发生肺部感染(Clavien-Dindo Ⅱ级),给予抗菌药物治疗5 d后肺部感染灶吸收;2例术后第3天发生胸闷、气短症状,胸腔B超检查提示胸腔少-中量积液,给予胸腔穿刺抽液,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胸腔积液消失;1例术后第3周进食固体食物时出现哽咽感,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吻合口轻度狭窄(Clavien-Dindo Ⅰ级),给予保守治疗后好转。10例患者术后第7天行上消化造影检查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平卧位及头低30°体位均无造影剂反流征。(2)随访及晚期并发症情况。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9.5(31.0~127.0)d,食管反流量表评分为(1.4±0.3)分。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40 d行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为B级、Clavien-Dindo Ⅰ级),无烧心、反酸等临床症状,24 h-pH监测结果示直立位时发生24次反流,仰卧位时发生15次反流,无长反流;24 h内总反流时间为75 min;DeMeester评分为38.3分;食管压力测定结果示食管收缩形态正常,吻合口松弛欠佳。9例患者无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结论:生物肌瓣应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pCCA)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0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pCCA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为(58±7)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和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pCCA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和术中输血患者。1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65±87)min,术中出血量为(167±81)mL。10例患者中,1例Bismuth Ⅲb型手术标本切缘阳性,9例为R 0切除。(2)术后情况:10例患者胃管拔除时间为(2.3±1.9)d,术后住院时间为(19.9±9.0)d。10例患者中,无二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10例患者中,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5例发生胸腔积液,3例发生腹腔积液,1例发生肠梗阻,部分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上述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消失,肠梗阻好转。10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胆瘘、肠瘘等严重并发症。(3)随访情况: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中,3例肿瘤复发,复发位置为残肝肝内胆管,腹腔其余位置未发生种植转移。7例肿瘤未复发患者中,1例因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0例患者中,9例生存。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pCCA根治术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贲门癌术后食管-纵隔-支气管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63岁男性,因“贲门低分化腺癌”行“胸腹腔镜联合贲门癌切除、胃食管胸腔吻合术”。术前曾行新辅助放化疗。术后第12天出现发热,口服泛影葡胺后行胸部CT,见后纵隔内含气空腔,该腔近端与左主支气管相通(图1,箭头),远端与食管-胃吻合口处相通(图2,箭头),食管内造影剂充盈至纵隔空腔内(图2,三角)。床旁支气管镜见左主支气管壁黏膜糜烂,覆脓苔,其间可见瘘口(图3,箭头)。诊断为食管-纵隔-支气管瘘,继发纵隔炎可能。患者家属要求保守治疗。2日后患者病情加重,出现重症肺炎、脓毒性休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离院。气管食管瘘是食管及贲门肿瘤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左主支气管和气管中下段,临床特征为吞咽后呛咳。上消化道造影、CT、MRI、支气管镜及胃镜有利于诊断和辨别局部解剖关系。对于适合患者,内镜下置入气管和(或)食管支架可作为封堵瘘口的治疗选择。本例患者于贲门癌术后并发气管食管瘘,结合瘘口位置,可考虑置入气管内Y型硅酮或金属覆膜支架,但家属要求保守治疗,后续继发严重感染,结局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主动脉食管瘘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主动脉食管瘘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争取早期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5例主动脉食管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胃镜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8±8)岁,基础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4例、高血压3例、高脂血症1例、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1例。5例均并发呕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其中4例曾出现前哨性出血,伴便血、胸痛、腹痛、胸闷等症状。CT增强扫描或主动脉CT动脉成像可见食管壁增厚、食管局部不连续、主动脉瘤样改变、主动脉支架周围气体影及造影剂外溢等表现。胃镜下可见食管凹陷性病变、深溃疡、黏膜糜烂伴出血表现。保守治疗及内镜下止血效果差,未经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全部死亡。3例患者接受急诊开胸手术或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存活,1例围术期死亡。结论:主动脉食管瘘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欠佳,病情凶险,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积极行CT及胃镜检查评估,及早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