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因子及炎症反应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之一。早期研究认为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胃内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认为炎症因子及炎症反应在GERD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炎症因子的角度概述GERD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切除术作为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治疗及肥胖人群减重的有效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切除术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但目前胃切除术后患者发生GERD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简要描述了胃切除术后GERD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重点从抗反流能力下降、食管黏膜防御屏障作用减弱、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感觉异常、胃排空延迟、碱性反流这6个方面阐述其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伴有消化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的一组疾病。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患者食道黏膜固有层可见纤维化。趋化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细胞因子有多种,包括Th2细胞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肠道组织损伤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分泌特异性产物、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纤维化和组织重塑以及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管胃连接部流出道梗阻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动力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GERD合并食管胃连接部流出道梗阻(EGJOO)在动力学特征、相关临床症状、食管24 h pH-阻抗测定中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12例GERD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合并EGJOO分为EGJOO组(85例)和非EGJOO组(427例),根据内镜检查是否合并食管糜烂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393例)和反流性食管炎(RE)组(119例)。分析各组患者的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动力特征、相关临床症状和食管24 h pH-阻抗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资料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EGJOO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整合松弛压(IRP)、远端收缩积分(DCI)、食团内部压力(IBP)、IBP最大值均高于非EGJOO组[分别为30.70 mmHg(22.50 mmHg,40.75 mmHg)(1 mmHg=0.133 kPa)比19.90 mmHg(14.50 mmHg,26.20 mmHg)、17.80 mmHg(16.20 mmHg,22.85 mmHg)比7.80 mmHg(5.20 mmHg,10.20 mmHg)、1 282.80 mmHg·s·cm(654.55 mmHg·s·cm,2 563.20 mmHg·s·cm)比818.90 mmHg·s·cm(495.10 mmHg·s·cm,1 365.10 mmHg·s·cm)、7.00 mmHg(4.40 mmHg,11.65 mmHg)比3.60 mmHg(1.10 mmHg,5.80 mmHg)、14.90 mmHg(11.50 mmHg,18.80 mmHg)比10.40 mmHg(8.10 mmHg,13.10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7.82、-14.57、-4.25、-7.16、-6.27, P均<0.01)。NERD组患者LES静息压高于RE组[21.70 mmHg(15.65 mmHg,29.40 mmHg)比19.40 mmHg(13.60 mmHg,25.1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7, P=0.014)。EGJOO组患者的DeMeester评分、长反流(>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时间百分比均高于非EGJOO组[分别为6.60分(2.70分,11.20分)比3.25分(1.30分,9.18分)、1.00次(0.00次,1.00次)比0.00次(0.00次,0.00次)、6.50 s(2.00 s,15.00 s)比1.00 s(0.00 s,5.00 s)、1.70%(0.30%,2.30%)比0.30%(0.00%,1.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4、-2.94、-3.98、-2.42, P均<0.05)。EGJOO组治疗前吞咽困难的比例高于非EGJOO组[9.4%(8/85)比2.1%(9/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1)。EGJOO组和非EGJOO组治疗后烧心、嗳气、腹痛、腹胀、胸痛比例均低于治疗前[EGJOO组:11.8%(10/85)比34.1%(29/85)、34.1%(29/85)比51.8%(44/85)、4.7%(4/85)比20.0%(17/85)、3.5%(3/85)比22.4%(19/85)、4.7%(4/85)比21.2%(18/85)。非EGJOO组:14.8%(63/427)比33.0%(141/427)、36.8%(157/427)比51.5%(220/427)、5.4%(23/427)比26.5%(113/427)、6.6%(28/427)比21.1%(90/427)、2.8%(12/427)比18.3%(78/4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McNemar检验, P均<0.05)。 结论:EGJOO患者LES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更严重,酸反流更明显,且常规促动力药物对其治疗效果欠佳。食管糜烂的发生不仅与酸反流和酸暴露时间的增加有关,还与食管动力障碍、局部黏膜屏障功能等的影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新型豚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天数饮用含胃蛋白酶的盐酸(PH=3)的豚鼠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效果,并确定最佳天数的新型建模方法。方法:将40只3~4周龄的SD雄性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 d模型组、21 d模型组、28 d模型组、35 d模型组,每组各8只。适应性饲养7 d后开始造模,其中对照组予以饮用无菌水,500 ml/d,连续28 d。模型组予以饮用含0.5%胃蛋白酶的0.1 mol/L盐酸(HCl),PH=3 500ml/d,分别连续14、21、28、35 d。每天观察各组豚鼠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取材后记录食管组织肉眼状态,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豚鼠食管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各模型组的豚鼠活动力下降、体重增长缓慢,部分出现腹泻及皮疹。大体形态观察可见各模型组豚鼠的食管组织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未见明显糜烂灶。光镜下可见各模型组食管黏膜出现不同程度早期炎症损伤,28 d模型组和35 d模型组可见明显的食管黏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鳞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固有层乳头延长等食管炎的表现。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豚鼠食管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增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Western blot结果可见,21d、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ZO-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612±0.051比1.000±0.157、0.508±0.068比1.000±0.157、0.514±0.094比1.000±0.157, t=4.076、4.979、4.597, P<0.05)。14、21、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758±0.120比1.000±0.089、0.725±0.093比1.000±0.089、0.444±0.054比1.000±0.089、0.443±0.099比1.000±0.089, t=2.802、3.699、9.259、7.239, P<0.05)。从RT-PCR结果可见,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ZO-1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115±0.066比1.208±0.796、0.130±0.038比1.208±0.796, t=4.105、4.056, P<0.05)。14、21、28、35 d模型组的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679±0.148比0.978±0.098、0.551±0.227比0.978±0.098、0.242±0.167比0.978±0.098、0.126±0.103比0.978±0.098, t=4.837、4.884、11.196、16.894, P<0.05)。28、35 d模型组中炎性因子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0.985±5.300比1.033±0.284、17.192±11.321比1.033±0.284, t=-5.625、-4.281, P<0.05)。28、35 d模型组中炎性因子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565±2.729比1.014±0.182、13.190±5.530比1.014±0.182, t=-5.449、-4.920, P<0.05)。14、21、28、35 d模型组的抗炎因子I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486±0.273比1.010±0.150、0.309±0.206比1.010±0.150、0.190±0.171比1.010±0.150、0.215±0.126比1.010±0.150, t=5.043、8.253、10.822、12.203, P<0.05)。 结论:通过豚鼠自发性饮酸可以成功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并且28 d造模时间是最佳的选择,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诊断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价值》以5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伴/不伴哮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NERD)的规范化诊断流程,发现仅通过病史诊断会造成漏诊,鼻腔阿司匹林激发试验用于诊断NERD的准确性高、安全性良好,若鼻腔激发试验阴性,则需进一步进行口服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扩大鼻窦开放术后的应用初探》探讨了小剂量(150 mg/月)奥马珠单抗在24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鼻窦扩大开放术后的近期应用疗效,证实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控制术腔黏膜炎性反应,促进黏膜上皮化进程,在疾病早期转归关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三叶因子家族3对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上皮中紧密连接的作用》收集11例对照患者鼻黏膜组织和37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观察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3对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eCRS)鼻黏膜上皮中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发现TFF3可通过PI3K/Akt上调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表达,对鼻黏膜上皮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为eCRS治疗提供新思路。《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回顾性分析62例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中重度OSA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在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REM-OSA)与非REM-OSA患儿病因中所占的权重不同,2组患儿术后OSA治愈率在不同基线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的情况下变化趋势相反。《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非手术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回顾性分析66例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方式治疗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获得了较高的喉及食管保留率,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耐受。《头颈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分析》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于头颈部的结节性筋膜炎病例,发现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效果良好。短篇论著《游离股前区域分叶皮瓣修复口颊癌的制备经验》通过总结72例洞穿性口颊癌缺损病例的修复资料,分享了游离股前区域分叶皮瓣的制备策略和应用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效食管动力在非糜烂性酸反流病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动力(ineffective esophageal motility,IEM)在非糜烂性酸反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成因及第四版芝加哥分类标准(CC v4.0)对IEM诊断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因酸反流相关症状在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黏膜或结构无异常改变,且行食管高分辨测压检测和24 h食管pH值监测的63例患者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根据食管高分辨测压检测结果,分别采用第三版芝加哥分类标准(CC v3.0)和CC v4.0进行分组,分为IEM组和正常动力组。主要对比分析同版分类标准下2组的食管高分辨测压检测结果、24 h食管pH值监测结果和最终诊断,以及不同版分类标准下同一观察指标2组间的变化程度。结果:63例患者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14例、反流高敏感(reflux hypersensitivity,RH)19例、功能性烧心(functional heartburn,FH)30例。采用CC v3.0时,IEM组20例,其中NERD 9例、RH 5例、FH 6例;正常动力组43例,其中NERD 5例、RH 14例、FH 24例。采用CC v4.0时,IEM组16例,其中NERD 7例、RH 4例、FH 5例;正常动力组47例,其中NERD 7例、RH 15例、FH 25例。采用CC v3.0时,IEM组食管酸暴露时间[3.45(1.55,6.40)%比1.20(0.40,2.30)%, Z=-2.940, P=0.003]、DeMeester评分[13.8(5.8,21.4)分比5.3(2.9,10.0)分, Z=-2.851, P=0.004]明显高于正常动力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10.15(7.52,13.65)mmHg(1 mmHg=0.133 kPa)比15.40(11.20,21.60)mmHg, Z=-3.241, P=0.001]、4 s完整松弛压[(3.79±0.57)mmHg比(6.05±0.50)mmHg, t=2.727, P=0.008]、远端收缩积分[334.65(208.25,438.92)mmHg·s·cm比1 258.70(919.00,1 750.10)mmHg·s·cm, Z=-6.305, P<0.001]明显低于正常动力组。采用CC v4.0时,IEM组食管酸暴露时间、DeMeester评分亦均明显高于正常动力组( P均<0.05),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4 s完整松弛压、远端收缩积分亦均明显低于正常动力组( P均<0.05),另外,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明显低于正常动力组[34.60(21.50,48.05)mmHg比49.67(36.75,61.10)mmHg, Z=-2.140, P=0.032]。 结论:在非糜烂性酸反流相关疾病患者中,IEM与抗反流屏障功能受损相关,且与食管酸暴露相关。相比CC v3.0,CC v4.0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得IEM患者异质性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效食管动力在非糜烂性反流病中的作用及其与酸暴露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动力(IEM)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酸暴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24 h pH值监测的具有GERD样症状,且胃镜检查无食管黏膜和结构异常改变的患者,基于罗马Ⅳ诊断标准重新评估,诊断分型为NERD、反流高敏感(RH)、功能性烧心(FH)。分析比较IEM患者食管HRM和酸反流相关参数的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共收集228例患者资料,排除食管胃连接部(EGJ)流出道梗阻和重度食管动力障碍患者37例(8例贲门失弛缓症、9例EGJ流出道梗阻、4例远端食管痉挛、14例无效收缩、2例高收缩食管)、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53例(洛杉矶分级A级20例、B级15例、C级13例、D级5例)。最终138例患者入组,男60例,女78例,年龄为(50.1±14.1)岁,包括NERD 36例,RH 44例,FH 58例。按照食管HRM芝加哥分类标准将138例患者分为IEM组(46例,其中NERD 15例,RH 12例,FH 19例)和测压正常组(92例,其中NERD 21例,RH 32例,FH 39例)。两组诊断为NERD、RH和FH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EM组下食管括约肌(LES)长度[2.70(2.40,3.00) cm比3.00(2.70,3.20) cm]、LES静息压呼吸平均值[16.55(7.98,22.95) mmHg比19.10(14.15,25.68) mmHg, 1 mmHg=0.133 kPa]、远端收缩积分[417.90(279.08,584.45) mmHg·s·cm比1 429.40(994.38,1 852.80) mmHg·s·cm]和EGJ收缩积分[37.86(26.97,46.78) mmHg·cm比45.19(35.39,58.20) mmHg·cm]均低于测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33、2.09、8.09、2.90, P均<0.05);两组的呼气末LES静息压、4 s完整松弛压、远端收缩延迟、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UES残余压、UES基线松弛时间、UES恢复时间、EGJ分型和食管酸反流相关参数[总酸暴露时间(AET)、立位AET、卧位AET、反流事件和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将36例NERD患者分为IEM组(15例)和测压正常组(21例)。IEM组远端收缩积分低于测压正常组[401.10(276.60,555.60) mmHg·s·cm比1 135.00(903.20,1 537.65) mmHg·s·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3, P<0.01);两组的EGJ分型、其他HRM相关参数和酸反流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IEM与NERD的诊断无关;表现为IEM的胃镜阴性GERD样症状患者或NERD患者除食管体部动力减弱外,评价抗反流屏障功能的EGJ形态分型与IEM也无关;在NERD患者,IEM与食管酸暴露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laudin蛋白在胃食管反流食管黏膜屏障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和炎症.Claudin蛋白是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维持上皮细胞之间的屏障功能,在抗反流防御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claudin蛋白可能成为GERD诊断和治疗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研究GER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 claudin蛋白在GERD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食管黏膜屏障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国医大师李佃贵基于"五志过极"辨治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之一,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存在很多难点,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多从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屏障等角度出发,短时间内能缓解症状,但仍存在复发率高等不足.中医从情志角度治疗该病效果颇佳,而"五志过极"理论是情志因素导致疾病的重要部分之一.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在临床上从情志角度出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认为"五志过极"是该病的重要病因.文章主要介绍国医大师基于"五志过极"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其治疗该病的思想,以期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