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伴有消化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的一组疾病。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患者食道黏膜固有层可见纤维化。趋化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细胞因子有多种,包括Th2细胞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肠道组织损伤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分泌特异性产物、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纤维化和组织重塑以及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动力疗法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无需手术或放射治疗。PDT可以重复使用,不增加正常组织的损伤风险。PDT通过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帮助抵抗癌细胞。目前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类型和部位的癌症和癌前病变,比如皮肤、咽喉头颈部、食道、肺、胰腺、胆管、宫颈等。本文综述了PDT近年来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促进PDT在耳鼻咽喉科的进一步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磷酸鞘氨醇受体2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1-磷酸鞘氨醇受体2(S1PR2)在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280~320 g,8~10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5):假手术组(S组)、心脏停搏复苏组(CAR组)和S1PR2拮抗剂JTE013组(JTE组)。采用经食道心脏起搏法建立大鼠心脏停搏模型,并进行心肺复苏。复苏即刻,JTE013组腹腔注射10 mg/ml JTE-013 1 ml;S组和CAR组腹腔注射等容量DMSO。分别于复苏后24和48 h时采用条带移除实验评价神经功能;于复苏后48 h时处死大鼠,检测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皮层组织S1PR2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明胶酶谱法检测皮层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 结果:与S组比较,CAR组和JTE组复苏后24和48 h时条带移除时间延长,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皮层组织S1PR2表达上调,MMP-9活性升高,occludin表达下调( P<0.05);与CAR组比较,JTE组复苏后48 h时条带移除时间缩短,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皮层组织S1PR2表达下调,MMP-9活性降低,occludin表达上调( P<0.05)。 结论:S1PR2参与了大鼠心脏停搏复苏后脑损伤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技术在小儿胸科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技术在小儿胸部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胸外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经机器人辅助腔镜技术治疗的7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27例;患儿中位年龄为1岁4个月,范围为7个月11 d至14岁;患儿中位体重为11.5 kg,范围为7.2~93.5 kg。手术种类包括肺叶或肺段切除术50例,纵隔肿瘤切除术10例,食道裂孔疝修补联合抗反流术2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8例,膈肌折叠术1例。结果:除1例(1.4%,1/71)左肺下叶切除术因术中暴露困难中转开胸,余70例均在机器人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75 min,范围为30~165 min。患儿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6 ml,范围为1.0~30.0 ml,无患儿需输血。患儿拔除胸腔引流的平均时间为1.5 d,范围为1.0~25.0 d。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5 d,范围为4.0~30.0 d。术中、术后2例(2.8%,2/71)出现并发症,1例为前纵隔的淋巴管瘤,术后出现淋巴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为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喝水呛咳的喉返神经损伤的症状,保守治疗1个月后症状慢慢好转。结论:机器人辅助腔镜技术可以用于大部分小儿胸外科手术,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冠窦瘤破裂入右心房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主动脉窦瘤(aneurysm of aortic sinus)也被称为Valsalva动脉瘤(aneurysm of the sinus of valsalva,SOVA),主动脉与左心室基底部之间有一环形纤维冠状带,主动脉中层和纤维环连接处的弹性纤维变薄后形成窦瘤 [1]。主动脉窦瘤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继发于感染、创伤、医源性损伤等。无症状时可随访,一旦破裂则需要立即干预。由于本病相对罕见,常规经胸心脏超声可能难以发现,常常需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辅助诊断,本文报道1例无冠窦瘤破裂入右心房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旨在提高急诊科医师对本病的了解及认识,减少误诊或漏诊,且在关于V-A ECMO的潜在禁忌症的突破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窒息法与电刺激法诱发的心搏骤停大鼠模型脑损伤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窒息与电刺激两种方法诱发心搏骤停大鼠模型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方法:将4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 n=6)、窒息组( n=18)和电刺激组( n=18)。各组大鼠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经股动静脉置管监测血压和补液。窒息组夹闭气管导管致大鼠心搏骤停,电刺激组经食道电刺激诱发大鼠心搏骤停,均于4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CPR);假手术组大鼠仅麻醉后气管插管及经股动静脉置管,不诱发心搏骤停。观察模型大鼠72 h存活情况,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于复苏后24 h和72 h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脑损伤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钙结合蛋白S100B的水平;取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大脑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 结果: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均成功诱发出心搏骤停,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分别为94.4%(17/18)和88.9%(16/1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窒息组大鼠72 h累积存活率与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 χ2=0.040, P=0.841)。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大鼠NDS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分:37.50±4.26、32.17±4.02比8.33±2.33,均 P<0.01);复苏后72 h两个模型组NDS评分有下降趋势,以电刺激组下降更为显著,与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14.00±2.89比26.33±4.84, P<0.05)。ELISA结果显示,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电刺激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μg/L:1.02±0.07、1.02±0.02比0.87±0.02,均 P<0.05)。复苏后72 h窒息组血清NSE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1.03±0.05比0.87±0.02, P<0.01);而电刺激组血清NSE水平已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96±0.04比0.87±0.02, P>0.05)。各组大鼠复苏后各时间点S100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苏后24 h两个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均无明显神经元损伤;72 h时两组有部分神经元损伤,以窒息组较电刺激组更严重。 结论:窒息法和电刺激法诱发心搏骤停并成功复苏后的大鼠均有一定程度的脑损伤,以窒息法诱发的心搏骤停后脑损伤较电刺激法更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27例儿童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为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27例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年龄、纽扣式电池嵌顿时间、食管黏膜损伤情况、治疗方法、误诊原因及预后。结果:27例均在急诊全身麻醉下行硬质食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27例患儿中食管黏膜轻度烧伤4例,黏膜明显烧伤23例。21例痊愈,3例术后出现食管气管瘘,其中2例经胃造瘘及留置空肠管等对症支持治疗6个月,自行愈合,1例经上述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行手术修补痊愈;2例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食管扩张痊愈;1例出现食管穿孔并大出血,家长放弃抢救死亡。结论:儿童纽扣式电池食管异物是高危异物,通过X线可快速诊断,尽早手术取出异物是治疗的关键,术后需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密切观察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减少食道狭窄、穿孔、食管气管瘘、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道压指导呼气末正压设置行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道压指导呼气末正压(PEEP)设置对行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患者,按照PEEP设置方法分为食道压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0±13)岁]和PEEP-吸入气氧浓度(FiO 2)表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38±10)岁]。2组患者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并分别根据食道压、PEEP-FiO 2表选定治疗0(即刻)、24、48、72 h的最佳PEEP,按照所得最佳PEEP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记录2组患者治疗24、48、72 h的呼气末跨肺压、肺顺应性、氧合指数、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变化。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食道压组患者治疗0、24、48、72 h最佳PEEP分别为(12.4±3.9)、(11.2±3.5)、(13.4±2.6)、(13.2±3.6)cmH 2O(1 cmH 2O=0.098 kPa),明显高于PEEP-FiO 2表组的(8.2±2.5)、(7.4±2.2)、(8.3±2.3)、(8.5±2.5)cmH 2O, t=4.702、4.743、7.849、5.623 ,P<0.01。食道压组患者治疗24、48、72 h呼气末跨肺压、肺顺应性明显高于PEEP-FiO 2表组( t=17.852、20.586、19.532,4.752、5.256、7.446, P<0.01),治疗48、72 h氧合指数明显高于PEEP-FiO 2表组( t=2.342、4.178, P<0.05或 P<0.01)。食道压组患者治疗24、48、72 h中心静脉压明显高于PEEP-FiO 2表组( t=12.632 、5.247、8.994, P<0.01),2组患者治疗24、48、72 h平均动脉压相近( P>0.05)。食道压组患者治疗24、48、72 h颅内压高于PEEP-FiO 2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患者,可利用食道压法指导选定最佳PEEP,并根据最佳PEEP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能更有效改善肺顺应性、加速肺功能恢复,同时不影响平均动脉压及颅内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食道损伤二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出现食道损伤的患者特征,为食道损伤患者的早期识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2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食道损伤患者的症状特点和诊治经验进行总结,并回顾分析食道损伤相关文献,总结食道损伤的相关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结果:2例患者均在行导管消融手术后出现胸痛等症状,胃镜显示食道间接损伤。予以禁食水、抑酸、补液等治疗后复查,胃镜好转出院。结论:食道损伤仍是目前导管消融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即刻的胃镜检查仍是发现食道损伤最主要的检查手段。目前对于食道保护的策略存在很大差异,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食道温度监测、食道机械移位、食道主动冷却等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食道损伤,但减轻食道损伤的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标准化。脉冲电场消融初步结果可喜,被寄予厚望,但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 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 450±700)g,范围为1 010~5 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 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 χ2=6.147]( P值均<0.05)。 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