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openinging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海警总队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行OWHTO治疗的KOA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76例)和无效组(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估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KOA改善情况,并对临床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WOMAC功能评分、HSS评分及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各单项项目评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t=24.92、21.45、52.62、15.87、10.88、15.28、42.54、11.07,均 P < 0.05)。术后,疗效为优的有29例(36.25%),疗效为良的有34例(42.50%),疗效为一般的有13例(16.25%),疗效为差的有4例(5.00%)。有效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24.10±3.06)kg/m 2]、术前VAS评分[(5.55±1.57)分]、术前WOMAC功能评分[(36.96±9.62)分]均明显低于无效组[(27.64±3.62)kg/m 2、(7.87±1.39)分、(47.95±9.63)分],HSS评分[(52.81±3.71)分]明显高于无效组[(46.83±3.69)分]( t=2.23、2.89、2.22、3.14,均 P < 0.05)。患者BMI、术前VAS评分、术前WOMAC功能评分与临床疗效呈显著正相关,术前HSS评分与临床疗效呈显著负相关( r=0.24、0.31、0.24、-0.33,均 P < 0.05)。对以上显著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前HSS评分为疗效独立保护因素,BMI、术前VAS评分为疗效危险因素。 结论:采用OWHTO可显著改善KOA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但同时要注意,过度肥胖患者疗效可能受到影响,且要控制患者术前VAS评分、WOMAC功能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 - 2020年黑龙江省未成年人急、慢性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未成年人急、慢性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未成年人布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荒集团总医院收治入院的未成年人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感染科确诊的150例未成年人布病患者,按临床分型分成急性组125例、慢性组25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未成年人急、慢性布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比较未成年人急、慢性组及对照组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全血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结果:2016 - 2020年未成年人布病在同年总布病患者中占比分别为3.26%(37/1 136)、2.50%(28/1 119)、3.31%(36/1 088)、2.80%(35/1 250)、2.00%(14/701)。急、慢性布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6∶1.00(78/47)、1.27∶1.00(14/11);学龄期患病率最高[35.2%(44/125),44.0%(11/25)],婴儿期最低[2.4%(3/125)、0(0/25)];3 - 6月最常见[52.8%(66/125)、44.0%(11/25)];分布在齐齐哈尔市较多[19.2%(24/125)、28.0%(7/25)];易感因素以牛/羊接触最多[89.6%(112/125)、96.0%(24/25)],急性组出现罕见感染因素即哺乳期患病1例。两组出现4种典型症状的分别有32例[25.6%(32/125)]、8例[32.0%(8/25)]。早期发热体温,急性组以高热最常见[41.2%(47/114)];在两组关节疼痛患者中,膝关节痛最常见[50.0%(36/72)、60.0%(12/20)]。急性组出现骨骼肌肉疼痛比例高于慢性组(χ 2 = 4.57, P = 0.033),而慢性组出现乏力和关节疼痛比例均高于急性组(χ 2 = 4.49、4.41, P均< 0.05)。布病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占57.3%(86/150),急性组占49.3%(74/150),慢性组占8.0%(12/150),其中感冒最常见,占38.0%(57/150)。急性组血培养阳性者比例(38.4%,48/125)明显高于慢性组(16.0%,4/25, χ 2 = 4.62, P = 0.038)。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组的单核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急性组与慢性组比较,CRP、LDH均较高( P均< 0.01)。 结论:黑龙江省未成年人急、慢性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核细胞、红细胞系、转氨酶、TP、ALB、心肌酶会发生显著变化,需定期监测并予以一定的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大陆首例儿童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2020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MSBP)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4岁4个月,因"胸骨后疼痛、腹痛1个月,加重伴多器官痛20 d"入院,自述"胸骨后反酸、疼痛,牙齿、食管、腹部等多部位均有疼痛",住院期间常诉多器官疼痛,其母多次诉患儿髋关节痛,夜间哭叫,难以行走。但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结合患儿病史特点及照顾者的行为特点,临床诊断为MSBP。提示当临床遇有主诉复杂、严重、医学术语多,既往就诊频繁,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且照顾者就医及住院意向强烈的儿童,需考虑MSBP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地舒单抗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地舒单抗的主要不良事件(AE)及其发生风险,为该药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2010年第2季度至2021年第1季度收录的地舒单抗AE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进行AE风险信号挖掘。AE报告数≥3、 PRR≥2且 χ2≥4的AE被定义为阳性风险信号。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v24.0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选取AE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进行分析。 结果:共收集到以地舒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132 764例,涉及PT 5 571个,筛选出阳性风险信号641个。经第2次筛选,获得AE报告数排名前50位和 PRR值排名前50位的PT,筛重后纳入分析的PT为93个,涉及AE报告114 617例。AE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为未依说明书用药(28.7%,32 863/114 617)、死亡(14.2%,16 230/114 617)、颌骨骨坏死(6.0%,6 861/114 617)、关节痛(4.7%,5 420/114 617)和四肢疼痛(4.1%,4 727/114 617);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为骨巨细胞瘤( PRR=402.7)、恶性骨巨细胞瘤( PRR=325.2)、C-端肽增加( PRR=169.4)、颌骨外生骨疣( PRR=163.2)、钙离子异常( PRR=158.1)。涉及AE报告数居前5位的SOC依次为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35.9%,41 757/114 617),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32.7%,37 455/114 617),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18.2%,20 814/114 617),各种手术及医疗操作(4.1%,4 744/114 617),以及各类检查(2.9%,3 290/114 617)。44个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其中23个与口腔有关。 结论:地舒单抗报告数较多的AE为未依说明书用药和颌骨骨坏死,颌骨骨坏死、骨巨细胞瘤复发或恶化风险信号较强;挖掘出说明书中未收录的AE风险信号多数为口腔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结果。结果:13例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患者,女性10例、男性3例,最小年龄39岁、最大年龄62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可伴有寒战、乏力、多汗、关节痛和头痛等症状。13例患者中,12例出现躯干、四肢散在红色或暗红色斑疹/丘疹/斑丘疹,1例出现双下肢红色斑疹,皮疹2 ~ 10 mm大小不等,均无瘙痒和疼痛症状,压之不褪色。所有患者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均阳性;4例患者血液样本分离培养出布鲁氏菌;所有患者均出现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检测值范围分别为27.1 ~ 146.4 mg/L、22 ~ 79 mm/hr;血小板和血红蛋白降低各1例,分别为64 × 10 9/L和96 g/L;7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检测值范围分别为51 ~ 204、45 ~ 210 U/L;2例患者肌酐增高,检测值范围为92.6 ~ 125.3 μmol/L;3例患者尿常规异常;1例患者并发骨损害。13例患者给予12周及以上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治疗后,12例治愈,1例好转,治疗有效率达100%。 结论:布鲁氏菌病并发皮疹的发病率较低,当患者有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并有发热、皮疹症状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考虑布鲁氏菌病,早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幼年皮肌炎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幼年皮肌炎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住院治疗的3例幼年皮肌炎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以"juvenile dermatomyositis""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幼年皮肌炎""巨噬细胞活化"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幼年皮肌炎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特点及预后。结果:3例患儿中,女2例,男1例,年龄分别为2岁、9岁、10岁,首发症状分别为关节痛、肌无力、皮疹,均在疾病早期病情进展时出现巨噬细胞活化表现,2例患儿抗MDA5阳性,1例患儿抗NXP2阳性。3例患儿均有发热、铁蛋白升高、谷草转氨酶升高、三酰甘油升高、纤维蛋白原下降及骨髓见吞噬细胞,2例患儿有血小板下降。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2例患儿恢复,1例死亡。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21篇,共报道约23例幼年皮肌炎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儿;有详细临床资料者17例,连同本报道3例,总结临床特点:发病年龄为2~17岁,10岁及以上者占75%;13例以皮疹和肌无力起病,3例以面部肿胀起病,2例以关节痛起病,1例以发热、呼吸困难起病,1例起病症状不详;85%的患儿巨噬细胞活化出现在疾病早期;8例检测肌炎抗体,5例MDA5阳性,2例NXP2阳性;20例患儿均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8例应用甲泼尼龙冲击,16例应用环孢素,15例应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2例应用生物制剂,1例进行血浆置换;17例患儿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3例(15%)死亡。结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幼年皮肌炎罕见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易出现在疾病早期,尤其是抗MDA5阳性患儿,对于有发热、铁蛋白升高、血细胞减少的患儿应积极动态监测转氨酶、血脂、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早期识别,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 425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口颌面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口颌面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9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根据临床症状和临床检查诊断为TMD口颌面痛者,共纳入患者3 425例,其中男性1 158例,女性2 267例,中位年龄为32岁。分别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方式、疼痛部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影像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段、病程区间的分布特点,以及疼痛方式、疼痛部位、影像诊断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程区间的分布差异,以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 425例患者中,29.1%(997/3 425)伴关节弹响,40.1%(1 373/3 425)患者开口受限。开闭口和(或)侧方 和(或)前伸疼痛以及其他疼痛不伴有触痛者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 P<0.05),伴有触痛者则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P<0.01);56岁以上者触痛合并开闭口和(或)侧方 和(或)前伸疼痛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1)。单侧TMJ疼痛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P<0.01);双侧TMJ疼痛和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1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5);单侧TMJ疼痛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1),双侧肌痛及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者病程>3年者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1);单侧TMJ疼痛者的疼痛方式以开闭口和(或)侧方 和(或)前伸疼痛者中较多( P<0.01),单侧肌痛和双侧肌痛者以触痛较多( P<0.01)。间隙变化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P<0.05),骨质增生和骨质吸收均为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P<0.05);间隙变化和发育问题均为16~3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5);骨质增生、骨质吸收及囊性变均为56岁以上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1);间隙变化在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01),骨质增生在病程>3年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1)。 结论:TMD口颌面痛患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多在发病半年内就诊,其疼痛方式、疼痛部位、TMJ影像特征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强直性脊柱炎(A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2例APL合并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患者同时确诊APL和AS,1例患者既往有明确AS病史,长期口服抗风湿药,后确诊APL。2例患者均给予吡柔比星、三氧化二砷、维甲酸诱导等治疗APL,末次随访患者骨髓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持续缓解,AS未给予治疗,化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APL合并AS病例相对少见,治疗APL药物可能对AS同样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53例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 - 2022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153例布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按病程< 180 d和≥180 d分为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布病患者153例,其中急性期组119例、慢性期组34例。年龄为(46.2 ± 13.8)岁,男性115例(75.2%)、女性38例(24.8%),85例(55.6%)患者为职业接触。90例(58.8%)患者出现并发症,慢性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急性期组[76.5%(26/34)比53.8%(64/119),χ 2 = 5.62, P = 0.018]。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关节痛,分别有128例(83.7%)和124例(81.0%)。急性期组发热发生率高于慢性期组[87.4%(104/119)比70.6%(24/34),χ 2 = 5.46, P = 0.019],而关节痛发生率低于慢性期组[77.3%(92/119)比94.1%(32/34),χ 2 = 4.83, P = 0.027]。实验室检查中,血培养阳性率为59.5%(91/153),急性期组血培养阳性率高于慢性期组[67.2%(80/119)比32.4%(11/34), P < 0.05];急性期组降钙素原(PCT)升高发生率[58.6%(58/99)比24.1%(7/29),χ 2 = 10.65, P = 0.001]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慢性期组[33.9%(40/118)比15.2%(5/33),χ 2 = 4.33, P = 0.037]。影像学检查中,61例(39.9%)患者发生骨质破坏,慢性期组骨质破坏发生率高于急性期组[55.9%(19/34)比35.3%(42/119),χ 2 = 4.68, P = 0.031]。所有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期、慢性期组使用抗生素种类的中位数分别为3、4种。总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8/153),治疗后65例(42.5%)痊愈、70例(45.8%)好转、18例(11.8%)未愈。 结论: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关节痛,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均采用联合抗感染治疗。急性期患者发热、血培养阳性、PCT升高、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慢性期患者并发症、关节痛、骨质破坏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湖州市10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湖州市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布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9年湖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例布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诊疗过程和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0例布病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在32~71岁;9例患者有明确羊接触史,1例为食源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例),多汗(2例),关节痛(7例);影像学检查脾肿大5例,淋巴结肿大1例,3例患者表现为脊柱炎(其中1例合并椎旁脓肿),2例合并前列腺炎;2例血培养为羊布鲁菌,10例患者布鲁菌抗体检测阳性。治疗药物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中的两联或三联,8例患者随访1月余至5年余,预后均较好。结论:布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多有合并骨关节炎或泌尿系统疾病,医师应提高警惕,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尽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