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不同重建方法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髂骨周围(Ⅰ区、Ⅰ+Ⅱ区、Ⅰ+Ⅳ区)恶性肿瘤的切除、不同重建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3例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骨盆肿瘤切除钉棒系统以及半骨盆重建,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对患者的临床效果、生存率、并发症、肢体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0~79个月)。11例生存,1年总生存(OS)率82.6%(19/23)、3年OS率65.2%(15/23)、5年OS率52.2%(12/23);未涉及髋臼者3年OS率70.6%,涉及髋臼者3年OS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82,P=0.041);合并有伤口不愈合、脱位等并发症共7例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方式患者术后功能评分(23.6±1.3)分,普通半骨盆及钉棒半骨盆重建患者术后功能评分(18.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1)。 结论:髂骨周围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的临床效果优于钉棒半骨盆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骨盆肿瘤预后因素及外科边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整块切除手术治疗骨盆原发恶性肿瘤患者(20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208例患者中,初次治疗183例,外院治疗后复发25例。根据Enneking分期,IB期110例,ⅡB期98例。Ⅰ区(髂骨)切除19例,Ⅱ区(髋臼周围)切除1例,Ⅲ区(耻、坐骨)切除15例,Ⅰ+Ⅱ区切除29例,Ⅱ+Ⅲ区切除71例,Ⅰ+Ⅳ区(骶髂关节)切除29例,Ⅰ+Ⅱ+Ⅲ区切除35例,Ⅰ+Ⅱ+Ⅳ区切除3例,Ⅰ+Ⅱ+Ⅲ+Ⅳ区切除6例。外科切缘为囊内7例,污染边缘21例,边缘67例,广泛113例。全组208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37例(17.8%),包括最终截肢12例,再次切除25例,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9.4%。边缘切除患者5年复发率(22.3%)高于广泛切除患者(4.3%),5年无复发生存率(77.7%)低于广泛切除患者(95.7%,均 P<0.05);R0切除与R1切除患者的5年复发率(分别为11.1%和60.7%)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8 %和3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切除后未重建92例,重建116例。至随访结束,208例患者中死亡63例(30.3%),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66.8%和61.3%,其中Ⅰ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90.4%,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46.8%( 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29例,盆腔脏器损伤1例。最终功能可评价患者132例,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为(25.1±3.6)分。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分期( HR=3.135,95% CI:1.447~6.791, P=0.004)、外科R0/R1边界( HR=0.481,95% CI:0.252~0.920, P=0.027)、肿瘤转移( HR=6.172,95% CI:3.271~11.645, P<0.001)是骨盆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骨盆肿瘤整块切除安全外科边界是控制复发的关键因素;ⅡB期骨盆肿瘤生存率显著低于ⅠB期肿瘤;切口感染是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外科分期、R0/R1边界、肿瘤转移是骨盆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手术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手术和传统手术对骨盆软骨肉瘤功能和肿瘤学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的骨盆软骨肉瘤136例,男65例、女71例,年龄(46.07±13.37)岁(范围13~73岁);原发性120例、继发性16例,其中普通型软骨肉瘤109例(病理分化程度分级Ⅰ级7例、Ⅱ级83例、Ⅲ级19例)、去分化软骨肉瘤21例、间叶型3例、透明细胞型2例、黏液型1例;12例为多发骨软骨瘤病恶变;Enneking分期ⅠB期104例、ⅡB期32例;按解剖部位分类为骨盆Ⅰ区14例、Ⅱ区1例、Ⅲ区13例、Ⅰ+Ⅱ区16例、Ⅰ+Ⅳ区16例、Ⅱ+Ⅲ区47例、Ⅰ+Ⅱ+Ⅲ区25例、Ⅰ+Ⅱ+Ⅲ+Ⅳ区4例。所有病例按照切除边界分为囊内、边缘、广泛切除,计算机导航手术(导航组)45例、非导航手术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术前肿瘤分期、手术特征、外科边界分类、肿瘤学指标、重建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功能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core,MSTS)。结果:导航组未发生计算机导航系统相关的手术并发症。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37.82)个月(范围6~197个月)和(76.85±52.60)个月(范围5~225个月)。导航组和非导航组MSTS分别为(25.43±2.854)和(24.56±4.19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91, P=0.237)。导航组边缘切除10例、广泛切除35例,非导航组囊内切除12例、边缘切除32例、广泛切除4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77, P=0.004)。导航组术后局部复发4例(8.9%,4/45),非导航组20例(21.9%,2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40, P=0.046);导航组复发患者最终截肢2例、再次切除2例,非导航组最终截肢6例、再次切除14例。导航组3例(7%,3/45)发生远处转移,非导航组18例(20%,1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78, P=0.034)。导航组和非导航组术后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3.3%、72.6%,三年、五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1.1%、84.4%和74.8%、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081, P=0.024;χ 2=6.800, P=0.009)。导航组ⅠB期肿瘤五年生存率为96.7%、非导航组为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897, P=0.048);导航组ⅡB期肿瘤五年生存率为75.0%、非导航组为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双下肢不等长14例、假体脱位2例、淋巴水肿2例、疝气1例及异体骨吸收1例,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有利于获得安全的肿瘤外科边界,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技术应用于骨盆软骨肉瘤精准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技术手术的骨盆软骨肉瘤患者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34.00±1.41)岁(范围23~72岁)。47例为原发骨肿瘤,7例为复发骨肿瘤;肿瘤位于髂骨(Ⅰ区)15例,主要侵及髋臼(Ⅱ区)35例,耻骨(Ⅲ区)1例,侵及骶髂关节(Ⅳ区)3例。行穿刺活检45例(83.3%),切开活检4例(7.4%),5例未取活检,其中2例为多发骨软骨瘤恶变、2例为骨盆软骨肉瘤复发、1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骨盆恶性肿瘤。病理分级:Ⅰ级36例,Ⅱ级15例,Ⅲ级3例。计算机导航引导下按术前设计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其中保肢术49例(90.7%)、截肢术5例(9.3%)。采用切除肿瘤标本大体外观和肿瘤最大径剖面检查评估肿瘤外科切除边界。分析术前肿瘤状况、性别、肿瘤分型、活检方式、肿瘤位置、截肢或保肢、不同外科切除边界患者复发率的差异。结果:切除边界为广泛切除39例,边缘切除13例,囊内切除2例。52例(96.3%)按术前计划的外科切除边界完成手术,2例未完成。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00±93.34)个月(范围12~150个月)。存活45例,术后发生肺转移而死亡9例。局部骨与软组织复发8例(14.8%,8/54),其中保肢者复发7例(14.3%,7/49)、截肢者复发1例(20.0%,1/5)。不同外科切除边界患者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022, P=0.001);边缘切除复发的风险是广泛切除的8.222倍[95% CI(1.297,52.140)]。按美国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肢体功能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率为90.00%±4.71%(范围60.00%~100%)。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24.1%),其中感染7例(13.0%)、术区及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3.7%)、伤口皮缘坏死延迟愈合4例(7.4%)。保肢术49例中,复发后截肢2例,5例患者肿瘤巨大侵及血管、神经而选择了半骨盆截肢手术,最终保肢率77.8%(42/54)。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精准切除技术可行,有利于完成术前计划,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其局部安全性不低于截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钉棒系统内固定已成为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缺损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固定方式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失败率有所不同,其临床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对比不同钉棒系统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评估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累及骨盆Ⅰ区及Ⅰ+Ⅳ区的肿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69岁,平均(41.0±17.7)岁.所有病例均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以及钉棒系统固定,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固定时,12例使用单棒双钉,30例使用双棒四钉.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及其他治疗情况、临床效果以及内固定失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3~168个月,平均(36.1±32.3)个月.6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其中单棒双钉组4例,双棒四钉组2例.2例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其中1例进行了内固定拆除,另一例接受了内固定翻修以及自体腓骨植骨重建.双棒四钉组的内固定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棒双钉组(P=0.003).内固定生存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9),年龄≤21岁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年龄>21岁高.骨盆I+Ⅳ区肿瘤切除组内固定失败率高于骨盆Ⅰ区切除组(P=0.007).结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双棒四钉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稳定性,而单棒双钉固定的强度相对不足,内固定容易失败.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的生物学重建;对于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需要放化疗的患者,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机械性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开放性骨盆骨折区域损伤分型的提出与救治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新分型及其救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7例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19例;年龄为12 ~68岁,平均34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A型23例,B型19例,C型25例.主要创口分布:耻骨会阴部29例,髂腹股沟部20例,骶髂部7例,髂腹股沟-会阴部5例,骶髂-会阴部6例.结合Faringer分区,对本组患者的软组织进行评估,提出按区域损伤的新分型,比较各型的病死率和合并伤.分析区域损伤分型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及各型的合并伤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经积极救治无效死亡28例,病死率为41.8% (28/67).开放性骨盆骨折区域损伤分型分为4型:Ⅰ型为会阴型,Ⅱ型为髂腹股沟型,Ⅲ型为骶髂型,Ⅳ型为复合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开放性骨盆骨折的病死率分别为20.7% (6/29)、45.0% (9/20)、71.4%(5/7)、72.7%(8/11).开放性骨盆骨折的病死率与区域损伤分型呈正相关(γ=0.620,P=0.001).Ⅰ型以膀胱尿道损伤、肛门直肠损伤、感染为主,Ⅱ型、Ⅲ型以髂血管及其分支损伤为主,Ⅳ型以髂血管及其分支损伤、感染为主.Ⅲ型、Ⅳ型开放性骨盆骨折的合并伤发生率[100.0% (7/7)、100.0% (11/11)]显著高于Ⅰ型、Ⅱ型开放性骨盆骨折[82.8% (24/29)、85.0% (17/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放性骨盆骨折区域损伤分型标准明确,4型病死率逐型增加,且各型合并伤发生率不同,救治特点也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现有实体瘤临床评估体系,对骨来源恶性肿瘤术前化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对比病理学评估结果,进一步提出并完善适合骨来源恶性肿瘤疗效的临床评估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90例连续病例,最后纳入研究157例,通过病理学Huvos分级将病例进行分组,对术前化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径变化、代谢参数的变化,以及一些公认的描述性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及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肿瘤各项参数的变化率对术前化疗病理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并判断病理学分级的截点.结果:对原发肢体骨包含软组织包块的病例,判断坏死率为100%、90%及50%的最大径变化率截点分别为86%、50.7%和0.02%,骨扫描的T/B值变化率对坏死率预测效果不好,而PET/CT的SUVmax变化率对应坏死率为90%和50%的截点分别为60.7%和31.4%;而骨性边界变清晰及骨性密度增高为90%以上的病理学特异性表现形式.对不含软组织包块的原发纯骨内病变的病例,尚未发现有意义的临床评估指标.对中轴骨(包括颌面骨、脊柱及骨盆等)的病灶,由于病例数少,临床评估的截点目前区分度不大.结论:本研究对骨来源肿瘤的疗效临床评估提出了更具体的定义和不同病理学分级的界值,该临床评估体系的完善需通过前瞻、多中心、大宗数据进一步验证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宫颈癌盆腔放疗骨盆限量对骨髓抑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老年宫颈癌患者行盆腔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时骨盆限量的剂量(体积)参数与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确定骨盆限量的剂量(体积)参数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青岛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宫颈癌患者76例,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为ⅠB~ⅣA期,均接受VMAT治疗,根据放疗计划是否符合骨盆骨髓保护(骨盆V20≤70%,V30≤50%,Vx指骨盆接受≥xGy剂量的体积)分为骨髓保护组(n=35)和非骨髓保护组(n=41).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骨髓保护组白细胞2级及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8.6%(24/35),低于非骨髓保护组87.8%(3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骨髓保护组中性粒细胞2级及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5.7%(16/35),低于非骨髓保护组发生率70.7%(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骨髓保护组靶区适形指数(0.835±0.059)、均匀指数(0.090±0.005),非骨髓保护组靶区适形指数(0.854±0.072)、均匀指数(0.086±0.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盆限量V20≤70%、V30≤50%可明显降低老年宫颈癌患者盆腔放疗2级及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且骨盆限量未影响放疗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度与均匀度,V20≤70%、V30≤50%可作为骨盆限量的剂量(体积)参数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