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颅骨重塑和牵张成骨后骨吸收的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定量分析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者经颅骨重塑术后骨吸收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颅骨重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头颅畸形(Crouzon综合征)患儿14例,平均年龄7.7岁,给予改良monobloc截骨牵引成骨和颅骨重塑术。调取患儿术后1周(t1)及术后1年(t2)的头颅CT扫描数据,以Dicom 3.0格式保存后,输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的颅骨上采用ROI(region of interest)曲线进行定量研究。于重建的颅骨上选取术区的自体骨移植部分,标记为目的选区,读取该区域骨体积,V t1作为成骨牵引前骨体积,V t2作为成骨牵引后骨体积,以(V t1-V t2)/V t1× 100%作为骨吸收率。采用配对Student’s- t检验对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骨体积进行比较。 结果:在14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了骨吸收,术后1年的骨吸收率为3.482%。术后1年与术后1周骨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1, P=0.410)。 结论: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经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术后1年时出现骨吸收,但骨吸收程度可以接受。因此,对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进行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前动脉返支为蒂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儿童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的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患儿资料。患儿均分期进行手术治疗:(1)术前通过按摩以及牵引支具逐渐牵拉桡侧软组织以及腕关节,最大化桡侧间隙。(2)取同侧下肢的腓骨头,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骨瓣移植重建桡骨远端以及腕关节的稳定结构。(3)至少6个月后,对于Blauth Ⅳ型及以上拇指发育不良的患儿进行示指拇化手术。通过测量桡偏角、腓骨生长长度以及桡骨/尺骨长度比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4例男性患儿,均右侧受累,年龄16~62个月龄,平均30.5个月龄。术后随访19~78个月,平均40.5个月。3例患儿伴Blauth Ⅳ型或Ⅴ型拇指发育不良,于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术后1年左右行示指拇化术。移植骨均顺利骨性愈合;桡偏角度平均纠正24°;重建的桡骨远端均获得了一定的生长,取板时的桡骨长度较术后6周时平均增长13.2%;桡骨/尺骨长度比较术前平均改善13.3%。结论:采用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腓骨头骺瓣治疗Bayne-Klug Ⅱ、Ⅲ型桡骨发育不良,重建桡骨远端具有纵向生长能力,可有效矫正桡偏畸形,避免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周组织再生——当前治疗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周炎所致的牙周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是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传统牙周治疗虽可控制牙周炎症、延缓或阻止疾病进程,却不能使缺失的牙周组织获得良好的再生。以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牙周骨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再生治疗策略,虽可有效减小牙周骨下袋深度,一定程度上恢复患牙牙周稳态,却面临再生能力有限、可预见性差的困境,特别是在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上,远未达到临床所期望的目标。利用组织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尝试,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但临床转化中却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诱导机体自身干细胞归巢,实现牙周组织内源性再生,可避免细胞培养和移植等复杂程序,有望加速牙周组织再生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转化的进程。由于口腔微环境和牙周局部条件的影响,牙周组织再生的生物学基础差,探索切实有效的再生策略,挽救、守护天然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牙周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关注的难题,任重而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4腺病毒异位成骨移植修补骨缺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的腺病毒并利用其骨骼肌内异位成骨特性,探索移植异位形成的自体骨进行骨缺损修补的体内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将BMP-4基因构建入AAV载体内,纯化出AAV-BMP-4。将AAV-BMP-4吸附于明胶海绵(Gelfoam)上并植入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饲养室饲养的SCID小鼠的股肌袋内,4周后进行AAV-BMP-4的活性测定。在小鼠背部皮下应用AAV-BMP-4,观察骨骼肌肉诱导异位成骨,待骨组织形成稳定后,取出这些骨组织移植入事先制备好的小鼠的颅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成功构建出纯化后浓度达5×10 12 vp/ml的AAV-BMP-4病毒颗粒。病毒颗粒植入小鼠的股肌袋内可成功诱导异位骨组织的形成,小鼠背部皮下植入AAV-BMP-4+Gelfoam复合体后4周出现了少量的新生骨组织,骨量达1 cm×2 cm×2 cm。X线和MicroCT的检查均证实了小鼠的背部皮下骨组织形成。经修剪移植入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处的骨组织在植入缺损处后,没有出现异常增生的现象,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外形的轻微改建,颅骨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 结论:体外构建的AAV-BMP-4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AAV-BMP-4+Gelfoam在骨骼肌肉中可有效诱导成骨,利用新生骨组织可以成功地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移植的骨组织植入颅骨缺损后未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且与宿主骨结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为27~68岁,平均50.5岁;骨不连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2.2个月。骨不连根据Weber-Cech分型:血管丰富型9例,缺血型23例。所有患者均不取原髓内钉、采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并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临床及影像学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32/32);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6.9%(31/32)。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良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5~61岁[(46.5±9.8)岁]。损伤节段:T 10~11 11例,T 11~12 12例,T 12~L 1 19例,L 1~2 9例,L 2~3 9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7例,B级21例,C级12例。30例行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组),30例行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传统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5~46个月[(39.0±3.4)个月]。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为150(12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145(100,200)ml,短于或少于传统切开组的210(210,240)min、330(300,350)ml( P<0.01)。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6个月微创手术组VAS分别为3.0(2.0,4.0)分、1.0(1.0,2.0)分,低于传统切开组的4.0(4.0,5.0)分、2.0(1.0,2.0)分( P<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末次随访时两组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微创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低于传统切开组的33.3%(10/30)( P<0.05)。 结论:与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相比,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明显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脱位入路头凹处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2月应用外科脱位入路经头凹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23例(26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18髋),女8例(8髋);年龄21~53岁,平均36.2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2例(15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8例(8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3例(3髋);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Ⅱb期5髋,Ⅱc期12髋,Ⅲa期5髋,Ⅲb期3髋,Ⅲc期1髋。术前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骨髓浓集液,测定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检测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无菌条件下制备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采取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显露股骨头,经股骨头凹处开窗进行死骨清除,将自体骨粒与骨髓浓集液、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混合后,经股骨头凹处顺向打压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骨盆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关节面塌陷及骨修复重建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关节疼痛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富血小板血浆测定血小板水平为(1.82±0.29)×10 6/μL,其中VEGF和TGF-β水平分别为(504.32±52.13)pg/mL、(134.19±20.52)ng/mL。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为(8.17±1.54)×10 5/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125 min,平均108 min;术中出血250~400 mL,平均320 mL。23例患者术后随访26~42个月,平均36.6个月。1例出现大转子截骨端延迟愈合,二次手术后4个月愈合。11例(11髋)出现了关节面不同程度塌陷,其中10髋关节面塌陷1.0~3.0(1.9±0.82)mm,关节间隙可,塌陷关节面下骨质密度接近正常,关节功能正常,未予处理;1例股骨头坏死面积约占股骨头体积60%,术后17个月关节面塌陷3.5 mm,关节功能受限,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3例(26髋)中,术后25髋股骨头植骨均重建,完全重建时间为1~1.5年。25髋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38±8.21)分,高于术前的(58.92±10.42),VAS(2.58±1.58)分,低于术前的(7.42±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30、26.718, P值均<0.01)。 结论: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死骨清除打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同时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的应用,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细胞支架、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VEGF和TGF-β的水平,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上前牙重度骨缺损患者成骨效果的长期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中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就诊的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并接受同种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的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2.3±11)岁(范围11~42岁),体质指数(19.3±3.4)kg/m 2(范围14~27 kg/m 2)。病理类型:骨肉瘤18例,Ewing肉瘤1例。骨肿瘤Ennecking分期:ⅡB期17例,Ⅲ期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假体和患者生存情况和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功能评分评价肢体功能。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87.3±39.8)min(范围110~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284.9±87.0)ml(范围200~500 ml),输血量为(327±213)ml(范围100~800 ml)。股骨近端剩余长度为(153.7±26.6)mm(范围93~190 mm),异体骨长度为(84.1±24.6)mm(范围39~134 mm)。19例患者中9例(47%)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6.7±4.8)个月(范围10~25个月),其中7例延迟愈合,愈合时间为(18.4±4.0)个月(范围15~25个月);剩余10例为异体骨与宿主骨不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0.7±20.2)个月(范围56~121个月)。随访过程中3例因骨肿瘤肺部转移而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术后57个月、63个月和5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生存率为84%(16/19),16例患者MSTS 93功能评分为(24.3±2.4)分(范围21~28分),优良率为100%(16/16)。7例患者接受翻修手术,3例为无菌性松动、3例为异体骨与宿主骨交界处假体柄断裂、1例为假体周围感染,其中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因术前放疗导致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经两次翻修手术感染得到控制。5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复合假体翻修,2例采用带皮质钢板或锁定钉的短柄巨型假体翻修。翻修术后股骨近端剩余长度为(143.4±31)mm(范围91~175 mm),异体骨长度为(92.6±26.6)mm(范围61~123 mm),7例翻修患者仍在持续随访中。术后无一例出现肺感染、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异体骨复合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术后患者生存期满意,肢体功能良好,但假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通过翻修进行二次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单轴螺钉内固定(单轴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轴螺钉内固定(多轴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个月单轴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6%(11/14);多轴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 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高于多轴螺钉组( 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低于多轴螺钉组( 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低于多轴螺钉组( 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低于多轴螺钉组( P均<0.01)。单轴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轴螺钉组为22.7%(5/22)( P>0.05)。 结论:后路寰枢单轴螺钉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