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耻骨联合分离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中交叉导针置入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交叉螺钉导针置入情况及骨性进针点与盆腔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关系。方法:选取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3具,按照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9具,年龄48~70岁(57.2±7.8);女性组4具,年龄51~63(58.0±5.3)岁。在骨盆两侧分别采用斜行骨性进针点和水平骨性进针点模拟经皮通道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操作。解剖暴露男性尸体标本的解剖结构精索、海绵体、阴茎根部中点、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茎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和女性解剖标志点子宫圆韧带、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蒂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观察项目:(1)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间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进针长度,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之间的夹角,以及斜行针与3个解剖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2)分别测量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男性解剖标志点和女性解剖标志点的最短距离。对比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最短距离的差异。结果:(1)女性水平和斜行导针进针长度分别为(69.46±4.52)和(59.48±7.60)mm、均大于男性的(57.70±7.70)和(50.76±10.19)mm,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的夹角为30.69°±6.15°、小于男性的40.6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2、2.16、2.52, P值均<0.05)。女性斜行导针与矢状面的夹角为79.08°±7.50°、大于男性的58.07°±18.3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9.76°±6.08°、小于男性的38.27°±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0、2.21, P值均<0.05);而不同性别间斜行导针与冠状面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男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男性精索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女性髂腹股沟神经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对侧耻骨结节最短距离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2、2.33, P值均<0.05);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同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的最短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经皮通道螺钉交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不同性别患者的水平导针进针长度及斜行针与矢状面、冠状面的角度不同,需注意避免导针损伤男性的精索、女性的髂腹股沟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股骨头骨折手术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具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的双侧髋部进行解剖,观察其前内侧主要肌肉、韧带、血管及神经的解剖结构、走行特点等。在4具新鲜冰冻成人标本的双侧髋部模拟前内侧开窗入路,确定术中需剥离的肌肉及韧带的牵拉方向,观察显露的血管、神经,并确定其牵拉及保护方法,评估此入路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前内侧开窗入路原位复位固定治疗的12例 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5岁(范围:37~59岁)。PipkinⅠ型8例,Ⅱ型4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效果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解剖学方面,在尸体标本上行前内侧开窗入路显露股骨头,观察窗口内上界为耻骨体(髋臼前下部),外上界为髂肌及腰大肌,外侧界为股直肌、股血管,下界为旋股内侧动静脉横支,内侧界为耻骨肌、短收肌及长收肌,窗口内见耻骨韧带及髂股韧带,切开关节囊活动髋关节可在窗口内见股骨头前方4个象限。临床研究方面,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7.5 min(范围:90~135 min);术中出血量115.0 ml(范围:85~150 ml)。患者术后随访18.6个月(范围:12~28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44.2 d(范围:120~180 d);末次随访时按Thompson-Epstein标准评定疗效,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髋关节Harris评分85.1分(范围:75~93分)。结论:经前内侧开窗入路行原位复位固定术治疗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是可行的, 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治疗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6 月~2023 年6 月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15 例资料,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术.术后1 年采用妇科检查(POP-Q系统)及应力状态盆腔MRI检查进行客观评估;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 Short Form,PFDI-20)、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PISQ-12)进行主观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 65~135 min,(102.9±16.3)min,出血 20~50 ml,术后住院时间6~9d.随访时间6~72 个月,(42.8±22.3)月,其中14 例≥12 个月,均未出现盆腔疼痛、腰骶部疼痛、尿潴留、线带暴露.1 例术后1 年出现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1 例失败(Ⅱ度),客观成功率93.3%(14/15).术后1 年盆腔MRI解剖标志点至耻尾线的距离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PFDI-20、PISQ-12 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高位骶韧带悬吊、髂耻韧带固定是治疗有手术指征的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腔器官脱垂安全、有效的互助术式,改善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简单易掌握,且耗材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1月~2017年9月我院妇科对40例POP-Q分期≥Ⅱ期、以中盆腔脱垂为主的POP行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采用POP-Q分期法、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7(PFIQ-7)、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12(PISQ-12)问卷调查评价解剖和功能疗效.结果40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肠管、输尿管、膀胱、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1~2 d拔除尿管均能自主排尿,无尿潴留.术后随访(20.3±6.2)月,未发现网片侵蚀、暴露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POP-Q分期法测定均无脱垂,解剖治愈率100%.2例分别在术后12、18个月出现阴道前壁脱垂.PFIQ-7评分术前(67.7±1.8)分,明显高于术后末次随访(12.2±1.4)分(t=172.807,P=0.000);PFDI-20评分术前(60.5±3.1)分,明显高于术后(11.7±1.1)分(t=94.586,P=0.000);PSIQ-12评分由术前(61.2±9.3)分提高为术后末次随访(70.0±8.3)分(t=-5.588,P=0.000).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92.5%(37/40).结论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是治疗以子宫脱垂为主的POP微创、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髂耻韧带悬吊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盆腔缺陷引起的子宫/穹隆脱垂是盆腔器官脱垂(POP)中的常见类型,且中盆腔修复是否到位与POP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因此中盆腔缺陷的修复是盆底器官脱垂重建手术中的关键步骤.多年来骶骨固定术被称为中盆腔缺陷的金标准手术,但其存在操作较困难、术后排便障碍常见等问题.髂耻韧带悬吊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治疗中盆腔缺陷,相对于骶骨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术式其临床效果尚有待长期的随访观察.本文对该术式及目前的国际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髂耻韧带固定术纠正中盆腔缺陷的短期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髂耻韧带固定术治疗女性中盆腔缺陷的短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收治的32例因中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Ⅱ度以上行髂耻韧带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POP-Q的Aa、Ba、Ap、Bp、C、阴道总长度(TVL)各指示点位置评价客观临床疗效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20(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调查结果,评价该术式的主观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完成髂耻韧带固定术时间52~75min,平均时间(59.22±29.21) min;术中出血量10~400mL,平均(83.75±78.89) mL;留置尿管天数1~5d,平均(2.24±0.83)d;残余尿量0~100mL,平均(32.79±29.81)mL;术后住院天数5~12d,平均(7.41±1.59)d.围手术期发生无症状性下肢静脉肌间静脉血栓1例(3.13%);坠积性肺炎1例(3.13%),以上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出现盆腔不适感1例(3.13%),积极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TVL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比[(7.94±0.84)cm vs.(7.73±0.60) cm vs.(7.61±0.5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示点Aa[(0.94±1.92)cm vs.-(2.81±0.40)cm vs.-(2.81±0.40)cm]、Ba[(2.28±2.62) cm vs.-(2.78±0.42) cm vs.-(2.78±0.42) cm]、Ap[-(2.00±1.41)cm vs.-(2.92±0.26)cm vs.-(2.91±0.30)cm]、Bp[-(0.91±2.78)cm vs.-(2.25±0.44)cm vs.-(2.25±0.44)cm]、C[(3.58±2.47)cm vs.-(7.72±0.58)cm vs.-(7.56±0.5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PFIQ-7[(77.56±40.87)分vs.(7.87±10.92)分]、PFDI-20[(68.55±35.05)分vs.(7.66±6.50)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耻韧带固定术为治疗中盆腔缺陷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但仍需大样本数据以及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及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髂耻韧带悬吊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中老年女性日常生活中,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其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由中盆腔缺陷导致的子宫或穹窿的脱垂在POP中并不少见,其手术后复发率与术中修复是否达到标准密切相关.腹腔镜手术及植入性网片的应用,使手术更趋向微创及生理解剖结构重建,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目前,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LSC)或腹腔镜子宫骶骨固定术(LSH)是中盆腔脱垂治疗的金标准术式,但对于盆腔空间狭小(肥胖或者粘连等导致)的患者此手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排便问题(尤其是便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许多外科医生改进了该术式,将网片固定在骶岬顶端,但此部位的固定导致腹壁方向发生改变.而应用腹腔镜髂耻韧带悬吊术的术后主观满意度高、复发率极低,能够恢复盆底生理解剖结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下腹壁悬吊术及髂耻韧带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腹壁悬吊术及髂耻韧带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00例盆腔脏器脱垂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取腹腔镜下腹壁悬吊术进行治疗,观察组50例,采取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病人出血量(5.34±1.27)mL低于对照组(50.26±6.9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问及住院时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中并发症1例,腹部牵拉痛2例,张力性尿失禁2例,复发1例,观察组尚未发现并发症情况.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盆腔脏器脱垂,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能够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出血量、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更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骨骼材料分布特征的髋关节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其应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包含韧带的髋关节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单腿站立情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及传递趋势,以期为髋关节内固定术、置换手术以及其他髋关节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和依据.方法 通过CT扫描获得人体髋关节的DICOM数据,导入软件Mimics10.0,以每块骨骼10种材料属性来模拟骨骼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来进行三维重建.然后将初始模型导入软件Hyperworks12.0,以多节点的弹簧单元模拟韧带束结构,建立包含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的髋关节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模型在单腿站立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该载荷作用下,髋骨的应力在坐骨大切迹、弓状线区域及耻骨支区域分布较为集中,髋臼的臼顶处应力最大;股骨近端的应力在股骨头、股骨颈的内侧区域及上方区域、小转子下方的股骨干区域以及大转子下方的股骨干区域分布较为集中;髋骨内侧主要承受压应力,外侧主要承受拉应力;股骨头上侧区域、股骨颈外侧、股骨干外侧受拉应力,股骨头下侧区域、股骨颈内侧、股骨干内侧受拉应力.结论 三维重建得到的髋关节有限元模型准确性较高,力学分析得出的应力集中区域与骨小梁分布致密区域相近,可为进一步探讨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骨盆骨折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机器人骶骨阴道固定术与髂耻韧带悬吊术的短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机器人骶骨阴道固定术与髂耻韧带悬吊术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短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2例POP-Q评分Ⅱ度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机器人骶骨阴道固定术,24例行机器人髂耻韧带悬吊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相关指标、围术期并发症的差异,对近期疗效的比较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表和盆底障碍影响问卷简表(PFIQ-7).结果:①机器人骶骨阴道固定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髂耻韧带悬吊术组(150.75±43.99分钟vs 109.83±18.19分钟,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的天数及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胃肠胀气、骶骨/耻骨骨髓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3月的POP-Q指示点(Aa、Ba、C、Ap、Bp)均分别优于术前(P<0.05),恢复正常范围,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③两组术后3月的PFDI-20、PFIQ-7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组内比较,术后3月的PFDI-20、PFIQ-7评分均分别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在随访期间的新发压力性尿失禁、顶端脱垂、网片暴露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骶骨阴道固定组的排便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髂耻韧带悬吊组(18.4% vs0,P<0.05).结论:两种机器人手术均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与机器人骶骨阴道固定术相比,机器人髂耻韧带悬吊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排便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可成为治疗POP的术式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