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动物实验在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一种自主研发的新型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在大动物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计10只健康小尾寒羊通过颈动脉-颈静脉插管方式进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支持,以评价JC-Ⅲ型ECMO系统的性能.通过持续输注肝素实现全身抗凝,转机过程中每2 h记录1次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ACT在200~250 s之间;离心泵转速设定在3 000~3 500 r/min.分别于ECMO启动前和启动后24 h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凝血、肝肾功能、心肌损伤等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解剖泵头和氧合器,探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VA-ECMO手术成功率为100%,ECMO转机24 h,流量波动于1.9~2.5 L/min,未发生溶血、泵头血栓、膜肺血栓.ECMO转机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高敏肌钙蛋白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在体动物实验证实了西京高级生命支持系统JC-Ⅲ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微旁流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微旁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江苏省肿瘤医院2021年1月至5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经鼻导管不同流量吸氧,低流量组(L组)2 L/min,中流量组(M组)4 L/min和高流量组(H组)6 L/min.在拔除气管导管30 min时记录PETCO2数值并抽取动脉血测量PaCO2,Pearson法分析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 拔管30 min时,三组PETCO2、PaC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PaO2和 SpO2均显著低于M组和H组(P<0.05).L组、M组、H组微旁流PETCO2与PaCO2均呈高度相关(r=0.931、0.878、0.838,P<0.01),二者的相关性随着氧流量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PACU内全身麻醉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使用微旁流PETCO2监测时,在2~6 L/min的氧流量下微旁流PETCO2与PaCO2均保持高度相关性,可作为评估PaCO2的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技术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腹腔镜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方法.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龙游县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441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例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治疗.12 例患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术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41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探查、小肠减压术、确定性手术,术后采用静脉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U/kg).观察术前、术后、出院时患者血气分析(伴COPD)、肾功能(伴CKD)、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41 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 240 例,女性 201 例;病程(74.2±6.4)h,BMI为(25.4±6.7)kg/m2.束带黏连280例行肠黏连松解术;小肠坏死87例,小肠脂肪血管瘤19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闭孔疝 21 例,行疝修补术;小肠柿石 34 例,行小肠切开取柿石术.10 例COPD患者,术后血气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0.3±3.3 比 72.6±2.7,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mmHg:35.7±3.6 比 47.6±1.3,P<0.01),4 例死于Ⅱ型呼吸衰竭,6 例患者出院时PaO2[(77.4±6.7)mmHg]较术后明显降低(P<0.01),PaCO2[(42.1±5.2)mmHg]较术后明显升高(P<0.01).12 例伴CKD患者,术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BUN(μmol/L):79.5±8.5 比 18.8±4.7,SCr(μmol/L):312.7±12.1 比 138.4±9.7,均P<0.01],2 例死于肾衰竭,8 例出院时BUN[(9.2±0.7)μmol/L]和SCr[(112.5±3.8)μmol/L]均较术后明显降低(均P<0.01).术前、术后与出院时BMI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kg/m2):25.4±6.7、24.9±3.9 比 23.9±3.5,体质量(kg):74.2±6.8、73.7±3.3比72.8±4.6,均P>0.05].435例患者痊愈出院,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漏、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结论 采用腔镜探查、肠道减压、确定性手术、治疗基础疾病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策略,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是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与无创通气治疗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NFNC)与无创通气(NIV)治疗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1年 12月—2022年 12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 6 h内呼吸支持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NIV组与HFNC组,每组 60例.NIV组采用NIV治疗,HFNC组采用HFNC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舒适度评分、呼吸功能、气管插管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心理状态.结果:HFNC组住院时间短于NIV组,住院费用低于NIV组,舒适度评分高于NI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 12、24、48 h,两组呼吸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0.00%,低于NIV组的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气管插管率为 18.33%,低于NIV组的 2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8 d,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HFNC组均低于NI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经HFNC与NIV治疗后的呼吸功能改善效果基本相当,但HFNC的舒适度相对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心理状态更好,有利于住院时间的缩短与住院费用的降低,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呼吸支持对NRDS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NCPAP与HHHFNC支持对NRDS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根据不同的通气方法分为NCPAP组(n=51)与HHHFNC组(n=51).比较两组的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指标、治疗失败率(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TT、PT、APTT、D-D)、血气指标(PaCO2、PaO2、SaO2、LAC)及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结果 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失败率及PS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2、1.141、1.099;x2=0.102、0.102,均P>0.05);两组严重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气漏及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000、0.000、0.136、0.000、0.088,均P>0.05);HHHFNC组的鼻损伤发生率低于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91,P<0.05);两组治疗后的TT、PT、APTT、D-D、PaCO2、PaO2、SaO2、LAC、SOD、GSH-PX及M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0.928、0.780、0.733、1.119、1.345、1.254、0.408、0.544、1.643、1.046,均P>0.05).结论 NCPAP与HHHFNC治疗NRDS的疗效相当,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但HHHFNC的安全性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参川芎嗪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脑血流灌注指标及血清HO-1、VEGF、ET-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丹参川芎嗪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脑血流灌注指标、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0年 1月—2022年 8月我院收治的 160例ACI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采用支架置入术治疗)与研究组(80例,采用丹参川芎嗪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血管灌注指标、血清 HO-1、VEGF、ET-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血清 HO-1、VEGF、ET-1、IL-6及 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CBV、CBF明显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均<0.05);HO-1、VEGF、ET-1、IL-6及 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 ACI病人疗效较好,可改善病人脑血流灌注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并抑制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牛磺酸对典型VOCs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致幼年大鼠肺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典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苯、甲苯、二甲苯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所致幼鼠肺功能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 将24只4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5 mg/m3苯+10 mg/m3甲苯+10 mg/m3二甲苯+5 mg/m3甲醛)组、低剂量牛磺酸干预(5 g/L牛磺酸+造模)组和高剂量牛磺酸干预(10 g/L牛磺酸+造模)组,每组6只.模型组与低、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采用口鼻式吸入方式进行造模,4 h/d,每周5 d,空白对照组吸入洁净空气;采用自由饮水方式给予牛磺酸,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正常饮水,持续28 d.测定大鼠的肺功能指标[包括呼吸频率(f)、潮气量(TV)、每分钟通气量(MV)、气道阻力(Penh)、呼吸暂停(PAU)、吸气流量峰值(PIF)、呼气流量峰值(PEF)、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50%通气量时的呼气流速(EF50)、弛缓时间(Tr)和呼吸抑制程度(Rinx)],血清炎性因子(IL-2、IL-6、IL-1β、TNF-α、NF-κB)和氧化应激指标(SOD、CAT、GSH、MDA、8-OHDG)水平,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比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肺功能指标TV、MV、PIF、PEF和EF50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肺功能指标TV、MV、PIF、PEF和EF50均呈上升趋势.各组f、Penh、PAU、Tr、Ti、Te、Rinx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2浓度升高,模型组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1β、NF-κB浓度也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6、TNF-α浓度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2浓度降低,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IL-1β浓度也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血清IL-2、IL-1β、NF-KB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GSH水平均下降,而血清MDA水平均升高,模型组大鼠和低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8-OHDG水平也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大鼠和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SOD、CAT水平均无明显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GSH均上升,而血清MDA浓度均下降,高剂量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血清8-OHDG水平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牛磺酸干预剂量的升高,大鼠血清8-OHDG水平呈下降趋势,而GSH水平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厚和增生,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局部可见玻璃化和血管周围水肿,支气管上皮坏死、脱落.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肺泡形态接近正常,部分肺泡间隔增生较轻.结论 典型VOCs与甲醛混合吸入暴露对大鼠肺通气量、肺容积、呼吸肌力和呼吸抑制程度具有不良影响,高剂量牛磺酸明显的改善了肺功能,阻止了肺损伤进展,可能是由于有效减轻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沙普仑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在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治疗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多沙普仑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另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研究组另给予多沙普仑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SP-D)、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及Bathel指数(BI)评分.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28±0.25)L vs(1.12±0.21)L]、用力肺活量(FVC)[(2.28±0.3)L vs(2.07±0.35)L]及 FEV1/FVC[(56.14±5.12)%vs(54.11±4.78)%]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67.21 士8.16)mmHg vs(58.43±7.65)mmHg]、血氧饱和度(SpO2)[(90.62±8.65)%vs(86.74±7.92)%]均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0.53±2.70)mmHg vs(42.85±2.86)mmHg]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vs 79.17%)高于对照组(x2=4.360,P=0.037).两组治疗后SP-D水平[(38.12±9.53)mg/mL vs(40.18±9.85)mg/mL]、CC16 水平[(86.14±9.25)ng/mL vs(84.33±9.07)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5、0.968,P=0.276、0.336).治疗后研究组BI 评分[(73.88±6.16)分 vs(71.23±5.94)分]高于对照组(t=2.145,P=0.03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58%vs 10.42%)相近(x2=0.381,P=0.537).结论 多沙普仑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血气指标,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侧卧位与俯卧位通气对重症肺炎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指标、分泌物引流量与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估高侧卧位与俯卧位通气对重症肺炎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指标、分泌物引流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月至2023年3月重症肺炎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76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经综合检查及评估后,明确临床诊断.按照随机编号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2组有创机械通气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俯卧位通气;观察组采用高侧卧位通气.当符合撤机标准后,予以撤机.记录患者呼吸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BR)]、气道痰液引流量、康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改变时比较,2组改变1 h、改变2 h、改变4 h PaO2/FiO2和SpO2升高,BR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变1 h、改变2 h、改变4 h PaO2/FiO2和SpO2较高,BR较低(P<0.05).对照组体位改变1 h、改变2 h、改变4 h气道痰液引流量,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o对照组28 d死亡率(21.05%)高于观察组(5.26%),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率(23.68%)高于观察组(7.89%),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与俯卧位比,高侧卧位可以提高重症肺炎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效果,进一步改善呼吸指标,促进痰液分泌及引流,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床旁超声指导肺部理疗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床旁肺部超声的便利性及其诊断价值,动态监测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肺部病变情况,针对病变部位给予适当的物理治疗,并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FNC)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60例年龄1个月~2岁、达到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阳性、需要呼吸支持但未达到机械通气指征的患儿,按是否应用床旁肺部超声监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HHFNC呼吸支持并配合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通过床旁肺部超声技术实时监测患儿肺部病变情况(主要包括肺实变、肺不张、间质综合征等),加以针对性的体位引流,配合拍背、震动排痰。所有病例均在同等基础支持条件(雾化、平喘、抗感染及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等)下,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使用HHFNC 1 h后的心率、呼吸频率、PaCO 2及氧合指数(PaO 2/Fi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患儿治疗12 h及48 h后心率、呼吸频率及PaCO 2较对照组下降,PaO 2/FiO 2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吸氧时间、入住P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通过床旁肺部超声动态监测患儿肺部病变情况,加以相应的体位引流辅助排痰,配合HHFNC呼吸支持治疗,相比单纯的HHFNC治疗及常规气道护理,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氧合,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减少吸氧时间、入住P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