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初步分析该护理小组模式使用有效性、可行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相应的参考模板及依据。方法:研究根据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样本公式N=400×〔(1-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抽取相应研究样本量,并结合本地区及科室实际情况且在保证整体抽样准确性及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Poisson(泊松分布)、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纳入本地区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96例作为最终观察样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管通路护理、观察组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并观察两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血流量和血管通路并发症及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均较对照组样本延长且血流量高于对照组样本,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2.08%(1/48)低于对照组的12.50%(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较护理前,两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及"面对"构成比均升高、"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面对"构成比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60.42%(29/48)、"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分别为4.17%(2/48)、0.00%(0/48)低于对照组的22.92%(11/48)、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满意度100.00%(48/48)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透析血管通路小组护理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满意且优势突出,保证了血管通路使用安全性、提升了血管通路使用效率,有助于改善血液净化质量,为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血管通路管理提供并积累了经验,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加强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定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的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方案,并探讨其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AVF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AVF术后内瘘护理及功能锻炼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内瘘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IMB模型为基础的AVF术后内瘘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头静脉内径、内瘘成熟时间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最终对照组入组49例,观察组入组50例。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73.5%(3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0, P<0.05);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为(5.18 ± 1.14)周,短于对照组的(5.94 ± 1.3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 P<0.05);观察组头静脉内径及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5.19 ± 0.28)mm,(218.40 ± 24.19)ml/min,高于对照组的(4.99 ± 0.34)mm、(200.41 ± 23.89)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3.72,均 P<0.05);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6.0%(3/50),低于对照组的22.4%(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 P<0.05)。 结论:将IMB模型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AVF成形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加头静脉内径,提高泵控血流量,缩短内瘘成熟时间,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监测肱动脉阻力指数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肱动脉阻力指数(RI)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全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828例AVF术后患者的肱动脉血流RI及血流量(FV)数据。以临床透析是否充分为标准进行分组,其中AVF功能正常组668例,功能不全组16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和超声测量参数的差异。分析肱动脉FV与RI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分析肱动脉血流RI对AVF功能不全的评估效能。结果:两组间肱动脉RI及F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肱动脉FV与RI呈负相关( r=-0.657, P<0.001)。采用肱动脉血流RI评估AVF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0,95% CI=0.955~0.986,最佳截断值为0.665,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888、0.955。 结论:AVF功能不全患者的肱动脉RI明显高于AVF功能正常的患者,肱动脉RI的最佳截断值可作为快速筛查AVF功能的重要评估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血透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联合组给予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远红外线及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后,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91%(20/22)、77.27%(17/22)、59.09%(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流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均高于治疗前,而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与动静脉内瘘丧失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稀释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流量与AVF丧失功能(失功)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使用AVF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稀释法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头静脉)检测AVF血流量,依据基线超声稀释法测量的AVF血流量(Qa)将患者分为低Qa组(<500 ml/min)、正常Qa组(500~1 500 ml/min)和高Qa组(>1 500 ml/min)。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入选者入组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1次Qa监测,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AVF失功或患者死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Qa变化趋势,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估算AVF失功的累积发生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基线Qa、肱动脉及头静脉血流量以及Qa变化趋势与AVF失功的相关关系。结果:共1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7.0±13.7)岁,男性110例(67.5%),中位随访时间45(22,53)个月,其中44例(27.0%)患者发生AVF失功,29例(17.8%)患者死亡。基线Qa、肱动脉或头静脉血流量<500 ml/min以及Qa呈下降趋势患者的AVF失功累积发生率高于基线正常和高血流量及Qa呈上升趋势患者(Gray′s检验,均 P<0.05)。经校正年龄、性别、内瘘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及血管狭窄病史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Qa<500 ml/min( HR=3.508,95% CI 1.382~8.905, P=0.008)、基线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 HR=2.413,95% CI 1.058~5.503, P=0.036)及Qa呈下降趋势( HR=2.498,95% CI 1.241~5.027, P=0.010)与AVF失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结论:基线AVF低血流量及血流量呈下降趋势的患者发生AVF失功的风险显著增加,肱动脉可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AVF血流量的优先选择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联合多种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并发颈内静脉/颅内静脉窦反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8岁,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5年,左上肢肿胀伴透析时心悸、恶心、呕吐不适1周"就诊,为进一步诊治于2022年3月4日以"慢性肾衰竭维持透析,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并发肿胀手综合征"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肾内科。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2年,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 mmHg(1 mmHg=0.133 kPa),近期血压波动,间断高达170~180/100 mmHg。3年前曾患"脑出血",遗留右上肢肌力减弱后遗症,偶有癫痫发作。体格检查:意识清,精神可,言语迟钝,反应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上肢及颜面部肿胀发紫,左侧颈静脉怒张,左前胸壁静脉曲张;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处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右侧肢体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Ⅴ级。行影像学检查。①颈静脉及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左侧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扩张,IJV血流持续反向,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SCV)血流部分汇入头臂静脉,部分经IJV瓣膜口逆流达IJV远心段,SCV及IJV均呈动脉化血流频谱,IJV瓣口处峰流速120 cm/s;左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口宽5.1 mm,肱动脉流量约3 500 ml/min,桡动脉远心端血流逆向汇入内瘘(图1);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增宽,左、右心房增大;③中心静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左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狭窄(图2);④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左侧外囊软化灶伴含铁血黄素沉积,左侧大脑脚华勒变性;时间飞跃法MRA(time of flight MRA,TOF-MRA)示左侧海绵窦、岩下窦、横窦、乙状窦显影,呈动静脉瘘样血流(图3)。诊断明确后分别予以左头臂静脉裸支架植入术及左SCV覆膜支架植入术,左前臂人造血管桡动脉-头静脉内瘘重建术(图4)。术后1周内患者上肢肿胀逐渐恢复正常,透析时头痛等不适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显示内瘘流量下降至1 500 ml/min左右,IJV反流停止,血流呈淤滞状态。术后半年超声复查,IJV反流又复发同术前,不伴明显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周切割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长段狭窄的疗效及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外周切割球囊(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PCB)治疗动静脉内瘘(内瘘)长段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PCB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8—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因内瘘狭窄(狭窄长度>2 cm)接受PCB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TA术后相关随访资料,统计PTA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内瘘初级通畅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年龄为(62.57±11.55)岁,男性42例(64.62%),自体动静脉内瘘61例(93.85%),移植物动静脉内瘘4例(6.15%)。PCB治疗后内瘘狭窄最窄处内径( t=-41.731, P<0.001)、肱动脉血流量( t=-12.510, P<0.001)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内瘘阻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 t=9.241, P<0.001)。PTA术后技术成功率为100%(65/65),临床成功率为96.92%(63/65);2例患者在PTA术后未能顺利完成血液透析,但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12(7,13)个月。12个月内24例(36.92%)出现内瘘功能障碍。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CB治疗后3、6、12个月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77%、81.54%和63.08%,12个月的初级辅助通畅率为100%。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狭窄病变长度<36 mm患者的初级通畅率显著高于病变长度≥36 mm患者(Log-rank χ2=6.007, P=0.014)。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12个月内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HR=1.022,95% CI 1.001~1.045, P=0.042)。 结论:PCB治疗内瘘相关长段狭窄安全、有效。病变长度增加是PCB治疗后内瘘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延长负压引流时间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延长负压引流管时间在腮腺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与术后涎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因腮腺良性肿瘤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患者94例的临床资料,依据负压引流管时间分为两组各47例。观察组术后单纯负压引流1周后拔除负压引流管,对照组传统腮腺局部包扎2周加2~3 d负压引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疼痛程度及涎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引流总量为(77.93±23.83)mL,多于对照组的(47.06±24.71)mL( t=6.17, P < 0.001)。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为(3.021±1.07)分,低于对照组的(7.53±1.27)分( t=18.63, P < 0.001)。观察组术后涎瘘发生率为2.1%(1/47),低于对照组的17.0%(8/47)(χ 2=4.42, P=0.035)。 结论:单纯延长负压引流时间可达到充分引流,可提高腮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术后涎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梗阻导管肠内封堵同步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高位高流量肠外瘘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早期失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早期失功的危险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AVF建立后随访3个月,最终纳入258例患者。根据患者AVF功能分为失功组(100例)和通畅组(15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VF失功的影响因素,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早期失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两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AVF吻合口长度、术中血流量、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钙磷乘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 OR=2.910)、术中低血流量( OR=1.123)、总胆固醇( OR=1.012)、高血小板计数( OR=1.893)、纤维蛋白原( OR=1.429)、钙磷乘积( OR=2.721)是AVF早期失功的危险因素(均 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AVF失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95% CI: 0.810~0.973),灵敏度为86.00%,特异度为97.47%。 结论:术中血流量、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钙磷乘积是影响AVF失功的影响因子,根据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早期失功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