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营养不良-肌少症综合征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 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肌少症综合征(MSS)的患病率,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以2021年1—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医院肿瘤科住院并接受抗肿瘤治疗的285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和肌少症的患者判定为营养不良-肌少症综合征(MSS),纳入MSS组,未判定为MSS的患者纳入非MS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既往病史、血红蛋白、白蛋白、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MSS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85例患者中有97例(34.04%)存在MSS,两组年龄、婚姻状况、BMI、血红蛋白、白蛋白、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4.365,95%CI:2.227~8.554)、具有既往病史(OR=1.937,95%CI:1.037~3.617)、贫血(OR=0.981,95%CI:0.967~0.995)、低白蛋白血症(OR=0.911,95%CI:0.860~0.966)、BMI降低(OR=0.758,95%CI:0.686~0.838)均与NSCLC患者发生MSS相关(P<0.05).结论 高龄、有既往疾病史、贫血、低白蛋白血症、BMI降低均是NSCLC患者发生MSS的相关影响因素.MSS在NSCLC患者中患病率较高,亟需医护人员在日常照护中重视患者MSS的评估及早期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高龄老年人肌少症与膳食摄入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入选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北京医院营养科的高龄老年人167例根据2014年亚洲少肌症工作组肌少症诊断标准分为肌少症组(46例,27.5%)与非肌少症组(121例),分析不同性别患者身体成分与膳食摄入能量及三大营养素量和比例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与高龄肌少症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高龄非肌少症组比较,高龄肌少症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脂肪量、饮食摄入总能量、蛋白质较低(均 P<0.05),年龄及脂肪摄入量较高(均 P<0.05);高龄老年人中,女性的左手和右手握力、骨骼肌量、骨骼肌指数、矫正体质指数的骨骼肌量、肌酐、饮食摄入总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低于男性(均 P<0.05),体脂百分比高于男性(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患者肌少症发生与蛋白摄入不足( β=-0.290, OR=0.748,95% CI:0.569~0.984, P<0.05)和脂肪量减少( β=-2.673, OR=0.069,95% CI:0.010~0.488, P<0.05),而内脏脂肪偏多( β=0.739, OR=2.094,95% CI:1.219~3.597, P<0.01)有关。 结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率较高,与蛋白摄入不足、脂肪分布异常有关。对高龄肌少症患者应及早进行个体化的营养评价及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老年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LACRC)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TNM分期为Ⅱ~Ⅲ期的205例70岁及以上老年LA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术前30 d内的腹部CT测量第3腰椎截面的骨骼肌面积(SMA),肌少症的定义为骨骼肌指数(SMI)(SMI=SMA/身高 2)男性≤52.4 cm 2/m 2、女性≤38.5 cm 2/m 2,比较肌少症和非肌少症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情况,分析肌少症对老年LACRC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205例患者中,63.4%(130/205)患者患有肌少症。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组患者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比例更高( χ2=6.420、 P=0.011)、超重或肥胖的比例更低( χ2=9.366、 P=0.009)、接受辅助化疗比例和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更低( χ2=6.257、7.347, P=0.012、0.007)。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少症组的老年LACRC患者无疾病生存(DFS)率优于肌少症组患者(Log-rank χ2=6.919、 P=0.009);非肌少症组老年LACRC患者中,辅助化疗组DFS率优于非辅助化疗组(Log-rank χ2=4.745、 P=0.02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期( HR=1.634,95% CI:1.110~2.404, P=0.013)和患肌少症( HR=1.509,95% CI:1.017~2.238, P=0.041)是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论:肌少症和老龄及体质指数相关,患有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长期预后欠佳,非肌少症的老年LACRC患者可能获益于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位于灰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值位于灰色区域(0.75≤FFR≤0.80)的75岁及以上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对症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FFR检查的75岁以上冠心病(至少1支主要冠脉狭窄50%~90%)患者96例,且行FFR检查结果为0.75≤FFR≤0.80,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保守组35例)和PCI治疗(PCI组61例),随访记录其术后1年心绞痛改善程度(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和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保守组和PCI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并存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I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保守组患者(均 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保守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评分(77.6±19.5)分与PCI组(83.1±22.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4%(4/35)比9.8%(6/6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PCI组患者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1.6%(1例)低于保守组5.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5岁以上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FFR测值位于0.75~0.8的灰区,优化药物治疗对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效果和PCI相似,且1年复合终点事件未见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少症性肥胖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少症性肥胖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418例RA患者和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并详细记录RA患者疾病相关性指标。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生物电阻抗法测四肢骨骼肌质量和体脂百分率(PBF),并由PBF和肌少症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肥胖、肌少症、肌少症性肥胖组)。采用 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① RA患者PBF明显高于对照组( Z=1.993, P=0.046),2组间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575, P<0.01)。②不同疾病活动度(分为低疾病活动度、中疾病活动度和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组间肌少症性肥胖分组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9.557, P=0.144)。③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ESR、DAS28和HAQ水平明显不同( P<0.05),以肌少症和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RA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指标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不同( P<0.01),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明显不同( P<0.01),以肌少症及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⑤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正常组[Ⅰ期(28.6%,24/84);Ⅱ期(23.8%,20/84);Ⅲ期(32.1%,27/84);Ⅳ期(15.5%,13/84)];肥胖组[Ⅰ期(27.2%,28/103);Ⅱ期(13.6%,14/103);Ⅲ期(35.0%,36/103);Ⅳ期(24.3%,25/103)];肌少症组[Ⅰ期(16.7%,12/72);Ⅱ期(15.3%,11/72);Ⅱ期(36.1%,26/72)Ⅳ期(31.9%,23/72)];肌少症性肥胖组[Ⅰ期(9.7%,14/144);Ⅱ期(21.5%,31/144);Ⅱ期(34.0%,49/144);Ⅳ期(34.7%,50/144)]。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6.002, P=0.002)。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Sharp评分:正常组[10.00(2.00,47.00)];肥胖组[14.00(2.00,71.00)];肌少症组[48.00(12.00,111.00)];肌少症性肥胖组[55.00(7.00,130.00)]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Z=29.240, P<0.01),且Sharp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⑥相关分析显示:PBF与RA患者关节功能( r=0.124, P=0.007)、X线分期( r=0.192, P<0.01)及Sharp评分( r=0.179, P<0.01)均呈正直线相关,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直线相关( P<0.01)。⑦二元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女性、高龄和肌少症性肥胖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P<0.01)。 结论:RA患者中肌少症性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入院的APE患者。将入选患者按照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症状、APE的危险因素、心率、收缩压、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以及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392例,年龄(63.5±15.7)岁,男性224例(57.14%),其中低危组59例、中危组304例、高危组患者29例。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为胸痛[157例(40.05%)],然后依次为呼吸困难[107例(27.30%)]、咯血[55例(14.03%)],20例(5.10%)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的“三联征”患者仅有6例(1.53%)。大部分患者为非特异性表现,胸闷223例(56.89%)、咳嗽208例(53.06%)。入选患者APE危险因素占比最高的为下肢静脉血栓179例(45.66%),其次为高血压138例(35.20%)、手术63例(16.07%)、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62例(15.82%),然后为冠心病57例(14.54%)、糖尿病57例(14.54%)、脑梗死51例(13.01%)、高龄47例(12.00%)、肿瘤15例(3.83%)、活动受限7例(1.79%)、妊娠6例(1.53%)和使用激素4例(1.02%)。低危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 P<0.01);高、中危组COPD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低危组( P均<0.01);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低于中、低危组( P均<0.01);中危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低、中、高危组患者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危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高危组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高于中、低危组( P均<0.05)。入选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者105例(26.79%),高危组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比例高于低危组( P<0.01);右心室增大者104例(26.53%),高危组合并右心室增大患者的比例高于中危组,中危组又高于低危组( P均<0.01)。入选患者心电图表现以肢导联T波倒置最为常见[98例(25.00%)],其次为S ⅠQ ⅢT Ⅲ[83例(21.17%)]。 结论:云南省高海拔地区APE患者以胸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典型“三联征”的患者较少,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静脉血栓、高血压、COPD。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 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 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 P=0.005; t=2.54, 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 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1, 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主要手术方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但RC手术创伤大,术后可能出现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肠道功能障碍、吻合口狭窄和输尿管反流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会有一定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另外,部分高龄患者由于合并基础疾病不能耐受RC。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可以作为不愿意接受或不适合行根治手术的MIBC患者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案。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严格选择的患者中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肿瘤控制效果与RC相当,同时能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避免RC的手术创伤和潜在并发症 [2,3,4]。但保留膀胱综合治疗方案也面临放化疗的毒性作用、可能失去RC最佳手术时机等问题。较为公认的保留膀胱治疗优选方案为三联疗法(tri-modality therapy,TMT),但目前保留膀胱综合治疗在国内开展较少,缺乏相应标准。因此,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和中国膀胱癌联盟(Chinese Bladder Cancer Consortium,CBCC)就有关MIBC患者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理想人群、治疗方案、随访和复发后治疗策略等具有临床参考意义的21个问题,通过会议讨论、投票形式形成共识,供全国同行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对于少数专家的特殊选择,文中未描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咽肌群受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肌无力危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口咽肌群受累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肌无力危象(MC)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99例口咽肌群受累M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47例。入院时年龄17~89(55±15)岁,病程为1~240[10(4,36)]个月。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展为MC,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进展至MC的相关因素。结果:99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其中19例(19.19%)在住院期间发展为M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 OR=31.378, 95% CI:3.868~254.557, P=0.001)、B型及C型胸腺瘤( OR=29.175, 95% CI:2.986~285.016, P=0.004)、口腔分泌物增多( OR=12.649,95% CI:2.057~77.783, P=0.006)及感染( OR=9.539, 95% CI: 1.345~67.645, P=0.024)为口咽肌群受累MG发展为MC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高龄、伴有恶性胸腺瘤、口腔分泌物增多及伴有感染为口咽肌群受累MG 患者住院期间发展至MC的独立相关因素,对该类型MG应高度重视,积极处理口腔分泌物,防治感染,以减少MC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横断面数据的慢性肾病与牙周炎相关性分析及致病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慢性肾病与牙周炎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两种疾病的潜在致病机制。方法:下载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数据库(NHANES)1999—2014年慢性肾病与牙周炎相关调查资料数据,筛选出患有慢性肾病或牙周炎的对象,针对人口学和临床检验指标,采用加权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慢性肾病与牙周炎的危险因素相关性。用公开的慢性肾病与牙周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数据集为结局变量,以OPEN GWAS数据库中731种免疫细胞表型和91种炎症蛋白为暴露因素,运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种族、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收入和健康等7项人口学指标与慢性肾病和牙周炎的发病率有关,其中高龄(≥60岁)、贫困(贫困收入比<1.3)、离婚或丧偶、男性比例在慢性肾病与牙周炎共病组[分别为67.12%(833/1 241)、36.83%(457/1 241)、34.41%(427/1 241)和57.78%(717/1 241)]均显著高于非共病组[分别为23.71%(4 179/17 623)、29.17%(5 141/17 623)、18.16%(3 200/17 623)和48.73%(8 587/17 623)](均 P<0.001),高学历(大学及以上)、自评健康状况为极好者在共病组占比较少[分别为14.10%(175/1 241)、8.22%(102/1 241)]。肾功能检测指标存在异常的人群(包括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牙周炎患病率上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牙周炎与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优势比( OR)=2.14,95%置信区间(95% CI)为1.90~2.42,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慢性肾病与牙周炎互为潜在风险因素(牙周炎对慢性肾病: OR=1.22,95% CI为1.07~1.40, P=0.004;慢性肾病对牙周炎: OR=1.19,95% CI为1.04~1.37, P=0.012);根据人口学指标对模型进行调整后,慢性肾病与牙周炎仍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10)。在机制上,TSMR分析结果支持慢性肾病与牙周炎之间存在免疫细胞介导的共同风险因素,即CD64在多种单核细胞上的表达介导慢性肾病和慢性牙周炎的发生,CD64 +单核细胞是关键的调控细胞。 结论:慢性肾病与牙周炎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两者共同的发病机制涉及循环系统中CD64 +单核细胞,可针对CD64分子或单核细胞亚群开展有针对性的疾病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