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菌肽Cathelicidin-PY治疗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探讨阳离子抗菌肽Cathelicidin-PY(PY)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可行性。方法:内毒素鲎试验(LAL assay)检测不同浓度抗菌肽PY体外中和内毒素/脂多糖(LPS)能力;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抗菌肽PY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作用;体外溶血实验评价抗菌肽PY对健康人红细胞的溶血活性;构建D-氨基半乳糖联合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抗菌肽PY对模型小鼠存活率的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体外实验显示极低剂量(0.01 μmol/L)可达到较高的内毒素中和率,中等剂量(10~40 μmol/L)中和率可超过70%,且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569.22, P < 0.05)。中等剂量抗菌肽PY有较强的中和内毒素作用,较低的细胞毒性及溶血活性。进一步体内实验显示中等剂量抗菌肽PY可改善模型小鼠的肝脏损伤程度并显著提高存活率,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中等剂量抗菌肽组较肝衰竭组肝组织内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抗菌肽PY具有较强中和内毒素的能力且毒副作用小,特定剂量抗菌肽PY可以减轻肝细胞凋亡,并显著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为肝衰竭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慢性应激对大鼠肠道、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大鼠肠道和肝脏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探讨脑-肠-肝轴存在的可能性。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组(10只/组),应激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方法持续刺激4周制备慢性应激模型,对照组大鼠不进行应激刺激,正常饲养。造模结束后,纳入对照组大鼠10只,应激组大鼠7只,采用糖水偏好实验评价两组大鼠抑郁行为。糖水偏好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16S rRNA测序分析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HE染色法检测回肠和肝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闭锁蛋白(occludin)、肝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大鼠门静脉取血,偶氮显色法鲎试验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大鼠腹腔动脉取血,血液生化法检测肝功能。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STAMP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菌群丰度差异。 结果:应激组大鼠糖水消耗量[ (7.86±0.90)ml]、糖水偏爱率[(43.06±5.65)%]均低于对照组大鼠[(15.10±1.51)ml、(76.81±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3,11.16,均 P<0.01)。慢性应激使大鼠肠道组织出现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回肠绒毛变长[(448.93±12.71)μm,(497.12±16.72)μm; t=-5.88, P<0.01]、变粗[(81.99±16.54)μm,(133.93±6.78)μm; t=-7.12, P<0.01],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0.236±0.011),(0.130±0.026); t=9.12, P<0.01],LPS水平明显上升[(18.83±2.62)EU/L,(38.64±2.51)EU/L; t=-5.79, P<0.01]。大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在慢性应激作用下发生偏移,应激组大鼠肠道WPS-2菌门丰度较对照组升高( t=2.76, P<0.05)。慢性应激使大鼠肝脏组织出现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肝组织TLR4蛋白表达增加[(0.169±0.014),(0.475±0.034); Z=-2.37, P<0.05];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血清ALT[(39.7±6.2)U/L,(82.9±43.1)U/L; Z=-2.35, P<0.05]、AST[(130.9±28.9)U/L,(472.7±263.3)U/L; Z=-2.64, P<0.05]水平升高,尤以AST变化明显。 结论: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肠道和肝脏同步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慢性应激致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LPS经门静脉血入肝,作用于肝内TLR4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宣白承气汤对脓毒症小鼠肺-肠损伤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明确宣白承气汤对脓毒症小鼠肺和肠道损伤以及肠道功能的作用,分析其对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C57雄性小鼠36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12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宣白承气汤治疗组。通过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5 mg/kg制备脓毒症模型,造模前24 h、造模后0.5 h及造模后12 h宣白承气汤灌胃给药,造模后24 h采集肺脏、肠道以及血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肺部和肠道组织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含量,通过组织学染色评估肺部和肠道结构损伤和改变,通过特殊染色评价肠道黏蛋白表达,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肠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最后使用鲎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中内毒素含量,并提取小鼠粪便DNA,通过菌群16S rDNA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变化。三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宣白承气汤能够降低脓毒症小鼠肺部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MCP-1的表达(均 P<0.05),减轻肺部炎症损伤;(2)与模型组相比,宣白承气汤治疗组小鼠肠道炎性损伤有所缓解,肠道炎症因子表达明显下调(均 P<0.05),肠道黏蛋白和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加,肠道屏障功能改善;(3)宣白承气汤减轻脓毒症小鼠循环血液中内毒素的含量( P<0.05),并促进脓毒症小鼠肠道中有益菌阿克曼菌的生长,减少肠球菌属的表达(均 P<0.05)。 结论:宣白承气汤可显著改善脓毒症小鼠肺部和肠道炎症损伤,调节肠道上皮屏障和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组C因子法检测医疗器械中细菌内毒素的方法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重组C因子法检测不同医疗器械中细菌内毒素的适用性,为重组C因子法在医疗器械检验中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9251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为依据,对重组C因子检测法的准确度进行验证,并按GB/T 16886.1-2011中对医疗器械的分类,选取不同医疗器械样品,使用重组C因子试剂盒进行检测,与凝胶法及动态浊度法进行比对.结果 高、中、低浓度内毒素标准品采用重组C因子法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且不同医疗器械产品使用重组C因子法和动态浊度法检测结果的比值在50%~200%范围内,回收率在50%~200%之间,与凝胶法检测结果也一致.结论 重组C因子法对于医疗器械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微量凝胶法测定细菌内毒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微量凝胶法.方法 按 2020 年版《中国药典(四部)》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通过预试验确定适合试验的试管内径(4,8 mm)及加样量(10,20,30,40,50,60,70μL)后,再进行完整的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及样品细菌内毒素检查试验,并与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进行比较.结果 预试验结果显示,确定采用内径为 8mm的平底玻璃试管,加样量为 40μL或 50μL进行微量凝胶法试验.对鲎试剂进行灵敏度复核,微量凝胶法灵敏度复核结果与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一致,均在灵敏度合格范围内.对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微量凝胶法试验结果与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一致.结论 该微量凝胶法可作为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的补充或替代方法,鲎试剂缺乏的情况下可用于灭菌制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组分解析与候选蛋白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究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从A抗原中筛选潜在候选蛋白,为布鲁氏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 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鲎试剂检测脂多糖、脂多糖银染对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进行解析,通过与免疫绵羊血清的蛋白免疫印记实验,选取有印迹的部分切胶酶解,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这部分蛋白进一步解析,通过抗原分析工具VaxiJen和毒力蛋白分析工具VirulentPred,筛选布鲁氏菌A抗原评分0.6以上的毒力相关蛋白作为潜在的候选疫苗.结果 布鲁氏菌A抗原是一种淡黄色棉花糖状、质量较轻的物质,主要由蛋白和脂多糖构成,对A抗原的蛋白质组鉴定显示,104M A抗原共有1 142种蛋白,能够与绵羊血清反应的蛋白有172种,VaxiJen抗原性评分在0.6以上的有87种蛋白,其中毒力相关蛋白有38种.结论 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A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多糖,对筛选到的A抗原中的候选蛋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测试这些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水平以设计出针对布鲁氏菌病更为有效和安全的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熊果酸改善Ⅰ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究熊果酸(UA)对I型糖尿病(T1DM)大鼠TLR4/NF-KB信号通路及Th17/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T1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二甲双胍组(MET组)和熊果酸组(UA组).记录大鼠体重、血糖等一般情况,灌胃6周后采集大鼠外周血、胰腺组织评估胰岛素干预情况.免疫组化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鲎试剂检测血清脂多糖(LPS)含量变化;qRT-PCR法检测胰腺 TLR4、MyD88、IκBα、NF-κB p65 mRNA 的表达,以及转录因子 RORγt、Foxp3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胰腺TLR4、MyD88、IKBα、NF-κB p65蛋白的表达,以及转录因子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Th17、Treg细胞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变化.结果 经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经6周灌胃处理,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大鼠和熊果酸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均明显下降,体重均明显升高;胰岛β细胞炎性浸润减少;TLR4、MyD88、IκBα、NF-κB p65、RORγ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LPS含量明显下降;IκBα、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h17/Treg比值明显下降;TNF-α、IL-6、IL-1β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UA可通过减少LPS移位,抑制TLR4/NF-KB通路,下调RORγt并上调Foxp3的表达纠正T1DM大鼠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来改善大鼠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微量动态显色法定量检测胎牛血清中细菌内毒素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微量动态显色法定量检测胎牛血清中的细菌内毒素的可行性,并与凝胶法结果比较.方法 采用微量动态显色法鲎试剂,建立标准曲线,通过预干扰试验确定稀释倍数,测定供试品外加内毒素回收率进行干扰试验,对供试品进行定量检测,并与凝胶法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2~20EU·mL-1,回归方程为lgT=2.9334-0.2883 lgC,相关系数|r|=0.9992,供试品在稀释200倍时无干扰作用,细菌内毒素回收率在50%~200%内,其中3批供试品的内毒素定量检测结果小于规定限值,1批高于限值,检测结果与凝胶法一致.结论 本品可采用微量动态显色法定量检测细菌内毒素含量,进行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河鲀毒素中毒的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20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河鲀毒素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我国2011-2020年共报告河鲀毒素中毒事件92起,中毒339人,死亡15人,病死率为4.4%.河鲀毒素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原因食品包括鲜河鲀鱼(71.7%,66/92)、河鲀鱼干(13.0%,12/92)、织纹螺(7.6%,7/92)、鲎(5.4%,5/92)和云斑裸颊虾虎鱼(2.2%,2/92),每年3~4月是中毒高发期.结论 做好河纯毒素中毒的防控,建立生物标本中河纯毒素检测方法,提高河鲀毒素中毒病原学鉴定能力;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和科普宣传,改变民众捕食野生河纯的饮食习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难溶性原料药、辅料、制剂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总结药典及近10 年相关文献中有关难溶性样品检测方法的建立思路,为难溶性原料药、辅料、制剂的内毒素检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重点对药典及国内文献中难溶性样品的内毒素限值确定、检查方法、溶解方法、排除干扰的思路进行详细分析与论述,尤其对有机溶剂的选择重点阐述.结果 及结论 难溶性样品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建立的难点在于寻找合适的溶剂及排除干扰,溶解方法考虑有机溶剂、非有机溶剂、物理方法,排除干扰的方法考虑调节pH、补充二价阳离子、使用抗增液、分散剂等思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