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豆苷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缓释片制备及口服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黄豆苷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缓释片(daidzein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Dai-MSNs-SRT),并考察Beagle犬的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选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4M(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K4M,HPMC K4M)用量、羧甲基淀粉钠(carboxyl methyl starch sodium,CMS-Na)用量和聚乙二醇 400(polyethylene glycol 400,PEG 400)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Dai-MSNs-SRT在 2、6、12 h累积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IMP-SD-HMSRT最佳处方优化处方工艺.对 Dai-MSNs-SRT释药模型和释药机制进行探讨.按 10 mg/kg(以黄豆苷元计)进行 ig,比较 Dai-MSNs-SRT 口服药动学行为,并计算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采用 Loo-Rigelman 法评价Dai-MSNs-SRT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Dai-MSNs-SRT最佳处方为Dai-MSNs粉末 350 mg/片,HPMC K4M用量为 15.2%,CMS-Na用量为 9.5%,PEG 400 用量为 2.1%.Dai-MSNs-SRT缓释特征明显,12 h累积释放率达 94.87%.Dai-MSNs-SRT体外释药符合 Higuchi 模型,释药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并存.药动学结果显示,Dai-MSNs-SRT血药浓度(Cmax)波动幅度小,达峰时间(tmax)由(1.53±0.42)h延后至(4.26±0.44)h,半衰期(t1/2)由(3.26±0.56)h延长至(6.63±2.17)h,与上市品相比,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其 1.88 倍.Dai-MSNs-SRT 在 pH7.4 磷酸盐缓冲液中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性良好.结论 Dai-MSNs-SRT工艺重复性良好,Cmax波动幅度小,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多靶点协同作用活性成分效应指数构建及其在其葛根治疗糖尿病质量标志物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多靶点协同作用活性成分效应指数,分析葛根治疗糖尿病效应质量标志物.方法 研究基于STRING构建靶点交互作用网络,分析靶点中心性;分子对接分析活性成分与靶点之间亲和作用;文献获取活性成分药材中含量;依据靶点中心性对把多靶点作用活性成分的亲和作用进行权重平均,结合药材活性成分的含量,构建活性成分效应指数,以葛根为研究对象,基于效应指数分析葛根治疗糖尿病的质量标志物.结果 发现PTGS2、EGFR、NOS3、MPO是葛根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靶点,其网络中心度值为18、13、13、12.葛根中11个黄酮类活性成分能够精确定量.效应指数最高成分是葛根素、染料木苷、黄豆黄苷、大豆苷元、刺芒柄花素,其效应指数分别为179.16、24.93、9.31、3.38、2.86.这些化合物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可能是葛根治疗糖尿病的潜在质量标志物.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效应指数以受体理论为指导,中药活性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可以为中药质量标志物方法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HPLC法同时测定炮制前后鸡内金中6种黄酮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炮制前后鸡内金中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方法 该药物的分析采用Spursil AQ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95.44%~104.10%,RSD 2.41%~4.01%.鸡内金生品和炮制品中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0、0.22、1.33、0.27、0.77、0.62 mg/g和0.94、0.20、1.12、0.77、2.32、1.75 mg/g.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鸡内金生品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黄豆苷元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黄豆苷元对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应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黄豆苷元(0、40、80、160 μmol/L)对乳腺癌细胞的活力、克隆形成能力、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3a,β-catenin)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Slug、Twist)的表达.结果 黄豆苷元对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的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随着黄豆苷元浓度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逐步降低,迁移、侵袭能力逐渐减弱(P<0.05).黄豆苷元的干预显著提高乳腺癌细胞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Wnt-3a、Vimentin、Slug、Twist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黄豆苷元可能通过影响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进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UPLC法同时测定黑豆甘草汤中8个指标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黑豆甘草汤中8个指标成分.方法 采用0.1 mol·L-1盐酸与丙酮溶液提取样品,运用UPLC技术,使用ACE Excel 2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1;检测波长为260 nm和530 nm,柱温35℃,进样量为5μL.结果 黑豆甘草汤中矢车菊-3-O-葡萄糖苷、大豆苷、黄豆黄苷、甘草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甘草酸单铵盐分别在11.88~380.0μg·mL-1(R2=0.9992)、16.88~540.0μg·mL-1(R2=0.9995)、12.50~400.0μg·mL-1(R2=0.9993)、14.38~460.0μg·mL-1(R2=0.9992)、17.50~560.0μg·mL-1(R2=0.9996)、15.63~500.0μg·mL-1(R2=0.9995)、6.00~192.0μg·mL-1(R2=0.9992)、15.63~500.0μg·mL-1(R2=0.999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均在95.12%~105.83%.结论 所建立的UPLC法可同时测定黑豆甘草汤中8个指标成分,结果稳定可靠,可作为黑豆甘草汤的质量控制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豆苷元片联合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黄豆苷元联合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7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1片/次,1次/d,连续治疗21 d后停药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黄豆苷元片,1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内激素水平、KMI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4.29%,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卵泡刺激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MI评分显著降低(P<0.05),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KMI评分和子宫内膜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1%,明显高于治疗组的4.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豆苷元联合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发酵原理的淡豆豉异黄酮分析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淡豆豉中异黄酮合适的分析评价方法,分析《中国药典》方法(简称药典法)的科学性.方法:从发酵原理的角度,分析淡豆豉异黄酮不同分析方法的差异;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定量分析药典法淡豆豉与对照组淡豆豉发酵过程中3种异黄酮苷元的变化.结果:淡豆豉中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3种苷元的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6%,99.96%,100.22%.与前酵制曲工序结束样品相比,两种方法经过后酵再闷工序后,苷元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药典法工艺制备淡豆豉样品异黄酮苷元总量有显著优势,以后发酵再闷15 d作为发酵终点,异黄酮苷元总量可达1 212.23 μg·g-1.结论:历代以来,淡豆豉发酵制备讲究“发透”.从发酵原理分析,淡豆豉发酵制备过程中异黄酮总量略有下降,异黄酮苷元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升高.采用HPLC法直接定量分析生物活性较高的异黄酮苷元类成分,该分析方法较为简单,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建立合适的标准,可更有效控制淡豆豉的质量.药典法收载工艺发酵制备的淡豆豉,质量较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内外吸收特性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为参考,考察两者对小肠吸收与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粒径,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等指标对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自制制剂与市售黄豆苷元胶囊的体外肠吸收情况,考察了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在体内胃肠道的分布,并通过HPLC测定大鼠体内黄豆苷元的血药浓度,以考察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结果: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内容物为参比制剂,自制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小肠吸收促进率2.49(P <0.01),胃肠道生物分布评价证实了纳米混昆悬液的生物黏附性,相对生物利用度294%.结论: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的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冻干后可用于胶囊剂等剂型的生产,有益于增加药物的小肠吸收并改善口服以后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豆加工品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不同品种大豆(黑豆、青豆、黄豆、褐豆)为原料加工的大豆黄卷和淡豆豉进行含量测定,分析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实验室加工品和市售品中异黄酮含量的差异,为大豆黄卷和淡豆豉的制备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不同品种大豆为原料加工大豆黄卷和淡豆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使用HPLC法对药材中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含量进行测定.采用C18色谱柱(250mm×4.6 mm,5μm),以甲醇-1%醋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 黄豆加工成的大豆黄卷中结合型糖苷大豆苷和染料木苷总量最大,含量范围为0.1090%~0.1431%,黑豆加工成的淡豆豉中游离型苷元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量最大,含量范围为0.0937%~0.1628%.结论 黄豆适宜加工成大豆黄卷,黑豆适宜加工淡豆豉,这也是市售品大豆黄卷和淡豆豉质量参差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与发酵后混合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与发酵后混合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差异及最佳配比.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菌种,黑豆与黄豆按3:1、2:1、1:1、1:2、1:3比例混合后发酵及发酵后混合制备样本,以色谱柱Symmetry?-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 乙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40℃ 、进样量10μL为条件测定样品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结果: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染料木苷总量含量在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大豆苷元含量在3:1、2:1、1: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染料木素含量在3:1、2: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总量含量在3:1、2:1、1: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结论: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优于发酵后混合,并以1:3配比时为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