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磷脂包覆技术制备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及体外性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制备混悬型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并对气雾剂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工艺结合喷雾干燥技术制备氢化磷脂(HSPC)包覆的布地奈德微粉颗粒,然后分析颗粒的粒径分布、形貌、结构、晶型、相变温度.观察用该微粉颗粒制备的气雾剂混悬状态、并评价递送剂量均一性和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APSD).结果 高压均质60次结合喷雾干燥获得较小的微粉颗粒,X50为1.70μm,X90为3.19μm;SEM、XRD、FT-IR和DSC结果表明磷脂布地奈德颗粒呈现细颗粒聚集而成的粗糙球状,该制备技术没有明显改变布地奈德的结构和晶型;气雾剂微细粒子百分比(FPF)达到48.39%,递送剂量都在标准限制范围内,在振摇后静置的1min内,未出现絮凝、沉降现象.结论 高压均质工艺结合喷雾干燥技术及HSPC的包覆作用可制备肺部沉积量高、混悬效果佳、递送剂量均一的混悬型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非布司他纳米缓释微丸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并进一步制备成缓释微丸,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通过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制备非布司他载药微丸,使用丙烯酸树脂 RL30D和丙烯酸树脂 RS30D包缓释层衣,制备成非布司他纳米缓释微丸,并评价其释药机制.结果:制备的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212.5 ± 36.3)nm,多相分散系统(PdI)为(0.193 ± 0.018),Zeta电位为( -12.4 ± 0.3)mV,扫描电镜显示非布司他纳米混悬剂大小分布较均一;制备的非布司他纳米缓释微丸体外释药较为平缓,符合一级释放模型.结论:本研究制备非布司他纳米混悬缓释微丸体外释药平缓,为非布司他临床应用提供全新给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光动力学姜黄素水凝胶治疗痤疮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证明姜黄素水凝胶结合光动力学治疗痤疮的效果.方法 采用过200目筛、超声/高压均质技术使姜黄素微粉化.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备姜黄素水凝胶并对所制备的水凝胶进行流变学及流体学表征.采用打孔法考察姜黄素水凝胶在657 nm激光照射下的体外抑菌效果.建立兔耳痤疮模型后将1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维A酸乳膏组、单独光照组、姜黄素水凝胶组、姜黄素水凝胶/光照组,治疗2周后肉眼观察兔耳外观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超声/高压均质法制备的微粉化姜黄素粒径更小、更均一,粒径范围为5~20 μm;过筛法制备的微粉化姜黄素粒径较大,分布不均,粒径范围为10~45 μm.所制备的水凝胶具备凝胶的特性,较稳定,为假塑性流体.姜黄素水凝胶/光照组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姜黄素水凝胶组,姜黄素水凝胶组、姜黄素水凝胶/光照组的抑菌圈直径大小分别为(9.4±0.92)和(12.57±1.12)mm.在兔耳痤疮模型上验证了姜黄素水凝胶/光照对兔耳痤疮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光照组和姜黄素水凝胶组.结论 姜黄素水凝胶结合光动力学对兔耳痤疮有一定治疗效果,为痤疮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磷脂复合物为载体的泊沙康唑亚微乳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确定泊沙康唑磷脂复合物亚微乳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确证.以磷脂复合物为载体,利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泊沙康唑磷脂复合物亚微乳.以外观性状、粒径、Zeta电位、离心稳定常数(Ke)、含量和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影响亚微乳剂的处方因素及制备工艺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和正交优化,确定泊沙康唑磷脂复合物亚微乳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确证.按确定的处方工艺制备3批样品,各质量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粒径0.186μm、Zeta电位-34.69mV、pH7.01、含量98.12%、包封率91.41%、渗透压302mOsmol/L,符合亚微乳剂质量要求.本处方及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好,制得的亚微乳包封率高,质量均匀、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介导基因传递的新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加强对新型阳离子脂质体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基因传递""新型阳离子脂质体""阳离子脂质材料""表面修饰""Gene transfer""New cationic liposomes""Cationic lipid material""Surface finish"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18年3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对介导基因传递的新型阳离子脂质体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29篇,其中有效文献36篇.目前新型阳离子脂质体主要通过采用新型阳离子脂质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和改进制备方法研制得到.近年来主要包括以酒石酸为骨架合成、基于胆固醇和其他新型阳离子脂质材料如寡肽制备的新型阳离子脂质材料.阳离子脂质体结构表面易于修饰,其靶向特异性差导致基因传递率低,因此可使用不同物质如非表面活性剂及聚乙二醇等多聚阳离子和其他物质如聚乙二醇进行表面修饰以提高基因传递率,也可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抗体和蛋白等偶联进行表面修饰,从而提高靶向传递基因率;且经表面修饰后的阳离子脂质体还可解决对特定部位靶向特异性差的问题.目前阳离子脂质体改进的制备方法包括改进的乙醇注入法、高压均质法、薄膜-冻融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法、真空干燥-超声法、薄膜-挤出法、薄膜-冻干法和小单室脂质体融合法等,可制备不同粒径阳离子脂质体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目前新型阳离子脂质体制备趋向于多种技术联合,因此如何通过更深入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基因传递机制和临床治疗要求等方面从而合成新型阳离子脂质体以及怎样进一步用于临床是今后的重点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剂(PF-N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联用制备PF-NS,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别优化处方组成和高压均质工艺参数.采用桨法测定PF-NS的体外溶出度;并测定其30 d内物理稳定性.结果 PF-NS处方组成为2% PF原料药,1% SDS作为稳定剂;制备方法:先高速剪切2 min(10 000 r/min),后经高压均质19次,均质压力 为940 bar/次,粒径分布为(258.4±2.59)nm、PDI为(0.339±0.01)、Zeta电位(-25.4±0.46)mv;PF-NS体外溶出量明显高于其物理混合物;PF-NS在4℃避光条件下粒径和PDI变化小,更加稳定. 结论 PF-NS制备方法简便、稳定、可行,有望成为葛根总黄酮新型口服纳米给药系统,并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来酸噻吗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眼用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马来酸噻吗洛尔立方液晶纳米粒(TM-LCNPs),以粒径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最佳处方.使用马尔文粒度仪、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立方液晶纳米粒进行表征,以市售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对照考察TM-LCNPs的体外释放和角膜渗透能力,采用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罗丹明B立方液晶纳米粒(RhB-LCNPs)在家兔角膜的滞留情况.结果显示,TM-LCNPs的最佳处方:油水比例7∶3、均质压力900 bar、均质次数6次,载药量1%,TM-LCNPs角膜渗透能力明显高于市售滴眼液,且在眼部的滞留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兔眼病理组织切片显示TM-LCNPs多次给药对眼部无明显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内外吸收特性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为参考,考察两者对小肠吸收与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粒径,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等指标对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自制制剂与市售黄豆苷元胶囊的体外肠吸收情况,考察了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在体内胃肠道的分布,并通过HPLC测定大鼠体内黄豆苷元的血药浓度,以考察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结果: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内容物为参比制剂,自制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小肠吸收促进率2.49(P <0.01),胃肠道生物分布评价证实了纳米混昆悬液的生物黏附性,相对生物利用度294%.结论: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的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冻干后可用于胶囊剂等剂型的生产,有益于增加药物的小肠吸收并改善口服以后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橙皮苷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以甘草酸作为乳化剂的橙皮苷纳米乳液(HDN-NE),以期开发橙皮苷的新型绿色纳米制剂.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技术制备HDN-NE,以粒径、PDI、外观为主要评价指标筛选处方工艺,对以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HDN-NE的理化性质和相关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HDN-NE的最佳制各处方为橙皮苷用量0.1%、甘草酸用量0.3%、油相用量5%,最佳工艺参数为剪切速率13 000 r/min、剪切时间2 min、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6次;制得纳米乳平均粒径为(262.7±3.1) nm、PDI为0.234±0.009、Zeta电位为(-35.42±0.72)mV、溶解度(460.3±2.1) μg/mL、电导率(116.4±1.7) μs/cm、pH值为6.820±0.008、浊度为451 cm-1(n=3);经染色法鉴别为O/W乳液,透射电镜观察乳滴呈圆球状,大小均一;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HDN-NE稳定性良好.结论 以甘草酸作为乳化剂的HDN-NE可显著提高橙皮苷的溶解度及稳定性,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性高的新型纳米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阿苯达唑纳米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微射流高压均质-喷雾干燥法技术制备阿苯达唑纳米晶体,并进行表征和体外溶出考察.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并进一步喷雾干燥得纳米晶体.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对最佳制备工艺所得纳米晶体进行粒径测定、DSC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并测定其体外溶出度.结果:微射流高压均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均质温度35℃,103.44 MPa和137.93 MPa下各循环20次,得到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为(363.52±1.5) nm.喷雾干燥最佳工艺为:进样速度5 mL· min-1,进风温度180℃,在此条件下得粉率(66.71±0.96)%,含水量(6.61±0.16)%,平均粒径367.34±0.68nm.DSC分析及傅里叶红外图谱结果表明制备成纳米晶体后形成新的物象;体外溶出度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晶体的溶出度显著高于原料药和混合物.结论:微射流高压均质-喷雾干燥工艺,可以制备平均粒径小且较为均匀的纳米晶体;纳米化后形成新的物象,可以明显提高阿苯达唑的溶出性能,利于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这为阿苯达唑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