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栀子豉汤临证应用四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主要分析栀子豉汤临床应用需注重四方面:一是立足于方证思想,分析栀子豉汤主要方证是胸闷窒塞,甚伴烧灼痛,烦热,心烦不寐;二是遵古法剂量,栀子豉汤应用淡豆豉48~55 g,若烦躁尤甚可重用淡豆豉至90 g;三是分析栀子豉汤类方的方证及临床应用;四是基于临床经验,探析栀子豉汤常用叠用经方的主要方证.临床症状变化复杂,为达到全面疗效,遵循类方思想与古方加减,可经方叠用,以扩展栀子豉汤临床证治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中华医典》的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外感发热的古籍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通过对外感发热的古籍文献整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古籍文献中外感发热相关的中医护理技术,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 5 版为源数据库,检索外感发热相关条文,建立条文数据库,对外感发热相关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归纳分析,采用Excel 2019 进行药物频数统计、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古籍条文56 条,涉及中医护理技术 13 种治法类别.最常用的治法为涂法(14%)、贴法(14%),涉及药物共有 167味,常用药物有生姜(2.7%)、甘草(2.2%)、芒硝(2.2%)等,药性以寒(42.5%)、温(30.5%)居多,药味以苦(32.4%)、辛(31.7%)居多,归经以肺经(18.5%)居多.根据频数分析结果归纳出 43 味核心药物,核心药物常用组合为防风、羌活;涂法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柴胡、黄芩、桔梗;贴法常用药物组合为葱白、淡豆豉、生姜;搐鼻法常用药物组合为白芷、雄黄;点眼法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冰片、牛黄.结论 在古籍文献中,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护理技术种类丰富,方法多样,贴法和涂法最常用,所用药物以解表药、清热药居多,"寒热并用"是药物组合的重要特点之一.古籍中所记载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遵循着辨证施术、辨证施药的原则,对外感发热患者的辨证施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轻苦微辛"治法在外感病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叶桂提出"轻苦微辛"治法,意指味微苦、微辛,性质轻清药物配伍,可入上焦、中焦调节气机,即强调秉持方药作用的"流动"之性.常用药物如杏仁、白蔻、橘红、桔梗、郁金、枳壳、栀子、淡豆豉等,方剂如栀子豉汤及其变方、三仁汤等.临床可用于温热、湿热类邪气郁痹上焦所致中焦乃至三焦气机不利之外感病,且无伤正之痹,为外感病辨治开拓了思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淡豆豉水煎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淡豆豉水煎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为抑制病毒的新型中药开发提供基础。方法:以A/Puerto Rico/8/1934(H1N1)(以下简称PR8病毒)感染狗肾上皮细胞(MDCK)作为模型,应用噻唑兰(MTT)法评估淡豆豉水煎液的安全性。以血液凝集抑制实验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检测淡豆豉水煎液对流感病毒吸附和释放的影响。设立PR8病毒+淡豆豉水煎液组和PR8病毒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试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淡豆豉水煎液对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6.25 mg/mL的淡豆豉水煎液能够抑制1 HAU流感病毒的吸附。PR8+淡豆豉水煎液组的子代病毒血凝效价为PR8组的1/8。2 000 μg/mL的淡豆豉水煎液能够抑制大于80%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在第24小时,PR8+淡豆豉水煎液组的NP和M1基因转录水平分别为3 444.52±378.35和98 737.80±1 643.00;NP、M1a和M2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03、0.54±0.01和0.82±0.02,均低于PR8组( t=-16.03、-16.17、-39.26、-272.80和-220.00, P均<0.05)。 结论:淡豆豉水煎液通过影响流感病毒生命周期的吸附、基因转录和翻译、流感子代病毒释放多个阶段,在体外发挥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淡豆豉异黄酮调控TGF-β1/SnoN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观察淡豆豉异黄酮对糖尿病肾病(DKD)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核转录共抑制因子(SnoN)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50只清洁级db/db小鼠和10只清洁级db/m小鼠,前者验证DKD建模成功后随机分5组,后者记为对照组.依那普利组予以依那普利10 mg/kg溶于0.1 mL/kg生理盐水中灌胃,淡豆豉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12.5、25、50 mg/kg淡豆豉异黄酮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胃,其余组均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共干预8周.己糖激酶法检测各组干预前、4周后、干预后空腹血糖(FBG),蛋白质定量(BCA)法检测24 h尿蛋白;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TGF-β1水平;干预后处死小鼠并取肾组织,观察肾组织病理;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肾组织TGF-β1、Smad2/3、Smad7、SnoN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检测肾组织TGF-β1、Smad2/3、Smad7、SnoN蛋白表达及磷酸化-Smad2/3(p-Smad2/3).[结果]模型组4周后、干预后FBG、24 h尿蛋白、Scr、BUN、TGF-β1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依那普利组24 h尿蛋白、Scr、BUN、TGF-β 1水平和淡豆豉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FBG、24 h尿蛋白、Scr、BUN、TGF-β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肾组织呈显著病理改变,依那普利组和淡豆豉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均减轻;模型组肾组织TGF-β1 mRNA与蛋白表达、Smad2/3 mRNA表达与p-Smad2/3升高(P<0.05),依那普利组和淡豆豉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肾组织Smad7、SnoN表达降低(P<0.05),依那普利组和淡豆豉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淡豆豉异黄酮组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除FBG外淡豆豉异黄酮中剂量组上述定量指标与依那普利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淡豆豉异黄酮可降低DKD小鼠血糖,减少24 h尿蛋白,保护肾功能,降低血清TGF-β1水平,减轻肾病变,下调TGF-β1、Smad2/3表达,降低p-Smad2/3水平,上调Smad7、SnoN 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炮制、配伍对栀子豉汤有效成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考察炮制、配伍对栀子豉汤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 取生品、炒制品、焦制品及三者与淡豆豉的配伍适量,HPLC法同时测定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染料木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大豆苷元、染料木素的含量,计算溶出率.结果 7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 95.22%~104.94%,RSD≤3.36%.炮制后,生品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含量降低;配伍后,生品、炮制品水提物中环烯醚萜苷类、二萜色素类成分溶出率降低;乙醇提取时有利于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溶出,提取溶剂对西红花苷类成分溶出的影响更大.结论 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为栀子豉汤质量标准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栀子豉汤治疗抑郁症的配伍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外实验验证探究栀子豉汤治疗抑郁症的配伍机制.方法 采用UPLC-QE-MS技术分析栀子豉汤及其组方药材栀子、淡豆豉中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栀子、淡豆豉、栀子豉汤治疗抑郁症的相关靶点和信号通路;通过体内外实验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采用抗生素鸡尾酒疗法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寻找栀子、淡豆豉和栀子豉汤在体内肠道菌群影响下的入血成分及其代谢物的差异;利用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模型评价栀子、淡豆豉和栀子豉汤含药血清以及入血成分基于神经保护的抗抑郁作用.结果 分别在栀子、淡豆豉、栀子豉汤中鉴定出37、7 和43 种化学成分,确定了栀子、淡豆豉、栀子豉汤治疗抑郁症的 187、146 和 196 个潜在靶点,从而进一步发现栀子和栀子豉汤治疗抑郁症的 9 个共同核心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栀子、栀子豉汤主要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IL-17 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对栀子、淡豆豉、栀子豉汤体内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栀子豉汤给药正常大鼠后可鉴定出18 种入血成分及其代谢物,而栀子、淡豆豉给药正常大鼠,栀子豉汤给药伪无菌大鼠分别鉴定出9、3 和12 种入血成分及其代谢物,说明栀子在没有淡豆豉配伍或无体内肠道菌群调控下,其体内代谢会发生改变;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各组含药血清及部分入血成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中栀子豉汤含药血清以及栀子新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最显著,各含药血清均可下调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 水平升高.结论 淡豆豉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栀子配伍后能够调控体内肠道菌群,影响栀子的体内代谢,栀子豉汤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淡豆豉中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对产毒黄曲霉菌的拮抗作用和毒素合成关键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考察从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SSP)炮制过程中分离的15株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对产毒黄曲霉菌的拮抗能力并筛选出具有抑制产毒黄曲霉菌生长和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高效拮抗菌,探究高效拮抗菌发酵产物对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合成关键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运用平板对峙法与十字交叉法检测15株产Y-氨基丁酸微生物及其发酵产物对产毒黄曲霉标准株(简称:产毒标准株)生长的影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 15 株菌对 AFB1 的降解效果,考察其对产毒黄曲霉菌的拮抗能力并筛选出高效拮抗菌;针对高效拮抗菌发酵产物分别运用菌丝干重法检测其对产毒标准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其对黄曲霉毒素合成关键基因(aflR、aflD、aflM、aflP)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5株菌及其发酵产物对产毒标准株的生长抑制率分别在15.88%~56.05%和25.74%~52.12%,对AFB1降解率在2.74%~57.87%,表明它们对产毒黄曲霉菌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并筛选出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JC2)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d1).当高效拮抗菌发酵产物加入量为2 000μL时,JC2和Xd1对产毒标准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3.82%和63.34%,且能明显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关键基因aflR、aflD、aflM、aflP的mRNA表达.结论 淡豆豉炮制中存在既能产γ-氨基丁酸又能明显抑制产毒标准株生长和产毒的拮抗菌,其拮抗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产毒标准株菌丝生长和毒素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姜德友教授形神同调分期辨治情志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本文总结姜德友教授辨治情志病的临证思路.姜德友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以心神失常、肝疏失利为本,气郁、痰浊、瘀血、火邪为标,由形扰神,由神坏形造成形神双向致病.在治疗上,姜德友教授强调心肝同治,形神同调,把握四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贯穿整个病程,以此为治疗原则.姜德友教授辨治情志病主张分期论治,前期重"舒",气血和颐;中期重"兼",虚实并调;后期重"衡",平秘阴阳.姜德友教授临床屡用对药、角药:以茯神-刺五加养心安神,以合欢花-远志舒心解郁,以焦栀子-知母-淡豆豉清心除烦,以玫瑰花-佛手理气通瘀,以郁金-石菖蒲清火豁痰,以柴胡-生龙骨-生牡蛎和解机枢,总领阴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淡豆豉发酵过程中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考察不同后酵温度及时间、直接后酵等炮制方式对淡豆豉质量的影响,以阐释发酵原理,更好地指导生产.方法 使用多因素评价淡豆豉发酵程度.以HPLC法测定黄酮类成分,采用Agilent Zo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5%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 1.0 mL/min;柱温 30℃;检测波长 260 nm.使用滴定法测定酸值;使用色差仪测定色度.结果 黄酮类成分的后酵温度越接近 50~55℃,苷转变为苷元的速度越快,但超过 45℃后,苷元总量会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酸值,除 65℃外,后酵温度越接近 50℃,第 1 天酸值增加越多,但对发酵终点酸值影响不大,温度过高会导致酸值下降.色度,后酵温度越接近 50~55℃,淡豆豉颜色越呈棕黑色,无前酵过程使颜色变浅.结论 淡豆豉中黄酮苷成分转化的必要条件是酶和水,单独升温对转化率贡献不大,前酵过程是酸值增加和颜色变深的必要步骤,适度提升后酵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淡豆豉生产周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