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酶法合成黄酮类碳苷化合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C-糖基化修饰是植物次级代谢产物修饰之一,能增加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水溶性和生物活性.黄酮类碳苷化合物作为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病虫害侵扰、抗紫外光辐射、抗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而言,这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常是在C-糖基转移酶(C-glycosyltransferase,CGT)催化下,黄酮类化合物与UDP-Glucose等核苷二磷酸酯发生反应生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GT催化下生物合成黄酮类碳苷的文献报道,分别从原料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酚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生源途径角度出发,论述其生物合成的 3个策略.其中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原料直接或者间接合成黄酮类碳苷是使用最普遍的合成策略;同时整理归纳最近报道的各种CGT的分类、植物来源和催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U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蒲公英改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场轨道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蒲公英改善高脂血症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裂解规律并参考文献指认蒲公英中化学成分;利用STITCH、SwissTargetPredection、TCMSP数据库构建蒲公英的潜在药效成分靶点数据库,通过GeneCards、DrugBank、OMIM、TherapeuticTargetDatabase、PharmGKB获取血脂异常潜在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虚拟验证.结果 从蒲公英中共鉴别出 126 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 58 个,有机酸类 29个,萜类 23 个,苯丙素 8 个,核苷类 3 个和其他类5 个.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蒲公英可能通过槲皮素、异鼠李素、香叶木素、白杨素、芹菜素等成分作用于碳酸酐酶 2(CA2)、碳酸酐酶 7(CA7)、醛糖还原酶(AKR1B1)、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2)、蛋白激酶1(Akt1)等核心靶点,来调节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AGEs受体(RAGE)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调血脂作用;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蒲公英改善高脂血症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蒲公英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发挥改善高脂血症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氮素处理对拟巫山淫羊藿采后再萌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究适宜的促进拟巫山淫羊藿采后快速萌发、恢复生长的方案,选用6-BA、尿素、碳酸氢铵及GA3在采收后喷根处理,在不同的时期统计生物学指标,并采用高效液相的方法检测干燥成熟叶片中淫羊藿苷类黄酮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6-BA 90 mg·L-1(B1),6-BA 60 mg·L-1 (B2)及综合1(6-BA 30 mg· L-1+尿素300 mg·L-1)、综合2(6-BA 60 mg· L-1+尿素300 mg·L-1)、综合4(6-BA 60 mg·L-+碳酸氢铵300 mg·L-1)显著促进了采后芽萌发,使快速建立新的光合体系,在处理1个月时分枝数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65.9%,115.76%,103.86%,104.50%,81.67%.但是6-BA 90 mg· L-1 (B1),6-BA 60 mg·L-1 (B2)处理组第2年萌发的分枝数及总叶片产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综合1、综合2、综合4处理虽然第2年萌发的分枝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所获得的平均每株叶片产量有显著增加,增幅为36.80%,32.84%,45.97%,且对其中的淫羊藿苷类有效成分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该实验的综合1、综合2及综合4处理为较合适的促进拟巫山淫羊藿采收后再萌发的实验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玉米叶的化学成分预试及其挥发油的GC-MS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玉米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预试法对玉米叶的水、95%乙醇、石油醚等部位进行研究,对各部位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检测.采用GC-MS法对玉米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叶中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多糖、鞣质、有机酸、生物碱、苷类、黄酮类、酚类、植物甾醇、三萜类、挥发油、油脂、皂苷等化学成分.从玉米叶挥发油中分离出84个组分,鉴定出其中的50个组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3.06%,其中主要成分为:植醇(29.73%);6,10,14-三甲基-2-植酮(23.76%);4-(2,6,6-三甲基-1-环己烯基)-3-丁烯-2-酮(3.77%);棕榈酸(3.2%);金合欢基丙酮(2.60%);十五醛(2.41%);香叶基丙酮(1.55%);顺式-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1.32%)等.本实验初步了解了玉米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挥发油成分,为玉米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叶青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UPLC-MS/MS定性分析及HPLC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定性、定量分析三叶青叶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三叶青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色谱柱为C18Luna Omega(2.1 mmx100 mm,1.6 μm);流动相:乙腈-水(50∶50,V/V);流速0.4 mL/min;柱温35℃;进样量5μL;全扫描模式扫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三叶青叶中5种碳苷黄酮的含量.色谱柱为Ultimate XB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 H3PO4(10∶90,V/V);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室温;进样量20 μL.结果 三叶青叶中共鉴定出6个化学成分,其中5个黄酮成分的保留时间、光谱图和质谱碎片离子信息与对照品一致,分别为异荭草素、荭草素、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素、异牡荆素.HPLC测定8个不同产地来源的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含量,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加样回收率在95.0%~ 105.0%之间.结论 三叶青叶子中主要含2类碳苷黄酮,即荭草素类和牡荆素类;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定性、定量分析分析三叶青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可用于控制药材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PLC-Q-TOF-MS分析苗族药红花龙胆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苗药红花龙胆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Waters BEH-C18色谱柱(2.1 mm ×50 mm,1.7 μm);流动相0.01%甲酸水-0.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4 mL· min-1.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合龙胆属相关文献以及对照品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红花龙胆中共鉴定出化合物33个,包括环烯醚萜类10个,酚酸类6个,黄酮类5个,三萜类6个,苯甲酸碳苷类1个,吡喃酮类1个,其他类4个.其中2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红花龙胆中发现,分别为阿魏酸,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3S,5R,6R,9S-tetrahydroxymegas-tigmane,雏菊叶龙胆酮,龙胆二糖,当药苷,secoxyloganin,α-香树脂醇或β-香树脂醇,28-羟基-α-香树脂醇(28-羟基β-香树脂醇或24-羟基-羽扇豆醇),去甲-当药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O-乙酰氧基熊果醇,2'-(2,3-二羟基苯甲酰)-龙胆苦苷,龙胆三糖,gmephiloside,异荭草苷-4'-O-葡萄糖苷或异荭草苷-4'-O-葡萄糖苷,rindoside,macophyllosides A,macophyllosides B,rhodanthenone,secologanoside,gentiside F,gentiside G和花色素.结论:UPLC-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红花龙胆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和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铁皮石斛黄酮苷类成分HPLC特征图谱优化及不同种源特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铁皮石斛黄酮苷类成分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明确不同种源的共性成分与特异性成分.方法:色谱条件采用Kromasil 100-5 C18色谱柱;流动相四氢呋喃-乙腈-甲醇(10∶22∶5)-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27批铁皮石斛共标示出13个黄酮类特征峰,鉴别了6个黄酮碳苷(新西兰牡荆苷Ⅱ,新西兰牡荆苷Ⅰ,夏佛塔苷,异夏佛塔苷,佛莱心苷,异佛莱心苷)与1个黄酮氧苷(芦丁)共7个特征峰.不同批次样品检出7~11个特征峰,其中新西兰牡荆苷Ⅱ为不同来源样品相对稳定的共有峰,芦丁、佛莱心苷与异佛莱心苷特征峰差异较大.根据特征峰的相对丰度,可将样品分为3大类,其中第Ⅰ类10批样品主要来源于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武义)等丹霞地貌(即“丹霞种”),以检出明显的芦丁强峰为特征;第Ⅱ类11批样品主要来源于云南、广西等地(包括了“云南广南种”“广西铁皮兰种”),以能检出佛菜心苷与异佛莱心苷特征峰为特征;而第Ⅲ类6批样品主要来源于浙江(即“浙江本地种”),以难以检出佛莱心苷与异佛莱心苷特征峰,检出不同程度的芦丁峰为特征.比较“丹霞种”与“广西铁皮兰种”的仿野生和大棚栽培铁皮石斛HPLC特征图谱,结果仿野生铁皮石斛中的特征峰在大棚栽培石斛中也能稳定检出,验证了铁皮石斛种源的可靠性.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对铁皮石斛黄酮类特征峰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重复性好,基本明确了不同种源铁皮石斛的共性及特异性黄酮苷类成分.提示新西兰牡荆苷Ⅱ适合作为特征图谱的参照物峰;可根据芦丁相对丰度或佛莱心苷与异佛莱心苷特征峰的检出及相对丰度作为铁皮石斛“丹霞种”“云南广南与广西铁皮兰种”与“浙江本地种”的判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丰富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筒鞘蛇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75%乙醇提取筒鞘蛇菰全株得到醇提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对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相应部位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凝胶柱、半制备柱对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然后结合波谱(质谱、氢谱、碳谱)数据和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yracanthoside(1)、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2)、柚皮素(3)、高圣草酚(4)、橙皮素(5)、樱花亭(6)、圣草酚(7)、金鱼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8)、青霉酸(9)、二氢青霉酸(10)、2-甲基-3-呋喃甲酸(11)、5-hydroxymaltol(12)和5,7-二羟基色原酮(13),多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13为首次从蛇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研究丰富了蛇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并为筒鞘蛇菰的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药理学复方龙脉宁方治疗脑卒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复方龙脉宁方治疗脑卒中有着特别明显的疗效,但其治疗脑卒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龙脉宁方治疗脑卒中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分子通路,揭示复方龙脉宁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通过查询TCMSP数据库获取复方龙脉宁方治疗脑卒中的潜在活性成分,利用CNKI数据库来进行文献的验证,通过PharmMapper、UniProt数据库来进行靶点的预测和筛选,利用收集结果通过TTD数据库来进行靶蛋白群的收集,运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EAGLE算法进行聚类分析,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分析、SYBY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终收集得到与脑卒中相关的39个潜在活性成分与17个潜在有效靶点,其代表性活性成分分别是川芎嗪、薯蓣皂苷、葛根异黄酮类等,与之相关的靶点分别是MMP9、NOS3、NOS2、KDR、ALB、IL2、TGFB2、CPB等.研究发现碳代谢和HIF-1信号通路为复方龙脉宁方治疗脑卒中的主要分子通路.阐明复方龙脉宁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是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增强血管通透性、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途径,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莲花中8种黄酮类成分的肝微粒体生物转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大鼠肝微粒体转化模型,研究金莲花黄酮类化学成分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肝微粒体转化模型分别对金莲花中牡荆素、荭草素、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异当药黄素、日本异当药素、2"-O-(2'''-甲基丁酰基)异当药黄素、金莲花碳苷Ⅰ和异槲皮素8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肝代谢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LTQ-Orbitrap MS)法对代谢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8种黄酮类化学成分在肝微粒体酶作用下可以发生代谢转化,共鉴定了15个代谢产物的分子式,确定其中8个产物的结构式.结论:金莲花黄酮类化合物在肝微粒体中主要发生羟基化、乙酰化、糖基化以及脱甲基化反应,为金莲花成分的体内代谢特征研究和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