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强度聚集超声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能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强度聚集超声(LIFU)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疗效,以及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6只雄性C57BL/6J小鼠,并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CCI)组和治疗(CCI+LIFU)组,各组12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的方法建立NP模型。CCI+LIFU组于术后第7 d给予前扣带回皮层(ACC)LIFU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6,12,18,24,27 d测量各组小鼠患侧机械性缩爪反射阈值(MWT),采用HE染色观察ACC脑区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ACC脑区水通道蛋白4 (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ACC脑区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小鼠于术后第3 d机械痛阈出现降低且维持到术后第27 d(均 P<0.05);与CCI组相比,CCI+LIFU组小鼠机械痛阈于术后第24 d出现升高,并在术后第24和第27 d显著高于CCI组(均 P<0.05);LIFU刺激未对ACC脑区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显示周围神经损伤后,ACC脑区AQP4和GFAP表达上调(均 P<0.05),而经LIFU治疗后ACC脑区AQP4和GFAP表达下调(均 P<0.0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显示周围神经损伤后,ACC脑区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量上调(均 P<0.05),而经LIFU治疗后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下调(均 P<0.05)。 结论:LIFU可有效缓解由CCI诱导的小鼠机械性痛敏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炎症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颈后路组于颈椎后路行部分椎板切除+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行部分椎板切除并暴露颈 5、颈 6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大鼠患侧肢体机械刺激痛阈值、冷刺激痛阈值。术后第31天,取大鼠颈髓损伤节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颈后路组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术后第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冷刺激诱发痛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术后第31天,颈后路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Iba1)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1)。 结论:颈后路臂丛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可以模拟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臂丛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激活态雪旺细胞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 schwann cells,ASCs)干预骨髓间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异种神经移植体(acellular nerve xenograft,ANX)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骨髓腔内BMSCs,另取大鼠的ASCs和普通SCs,行原代培养。将两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中培养并分成三组:BMSCs组,SCs-BMSCs组及ASCs-BMSCs组。在培养皿中培养后第2、4、6和8天,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生物学活性,通过q-PCR检测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水平。在无菌条件下制备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大鼠模型,制作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兔源胫神经)。将SD大鼠分为三组(n=10):ANX+BMSCs组,ANX+SCs-BMSCs组及ANX+ASCs-BMSCs组。将各组细胞打入支架,复合支架培养3 d,移植到大鼠模型中。术后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患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使用q-PCR检测神经移植体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bFGF)表达水平,另比较三组模型的下肢患侧/健侧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比恢复率。结果:CCK-8测定发现共培养系统中BMSCs组细胞增殖活性强于单细胞组,第2天和第4天,三组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6天ASCs-BMSCs组增殖活性强于BMSCs组与SCs-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SCs组与SCs-BMSC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q-PCR检测BMSCs组中BDNF、NGF及bFGF的mRNA表达最低,ASCs-BMSCs组含量最高( P<0.05)。经8周饲养后的动物实验,通过检测发现,ANX-ASCs-BMSCs组的SCV,ANX内相关神经因子表达量以及ANX-ASCs-BMSCs组的大鼠患侧/健侧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均最大。 结论:ASCs能够促进BMSCs的分化增殖;运用ANX-ASCs-BMSCs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方法:雌性ICR小鼠18只,无特定病原体级,6周龄,体重25~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 n=6)、空白对照组( n=6)和NGF基因治疗组( n=6)。对空白对照组和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后肢缺血造模,在术后第7天对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小鼠进行空质粒转染,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NGF基因转染。在术后第21天对患肢血流灌注评估后进行腓肠肌取材。对3组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Ⅰ、MHC-Ⅱa及MHC-Ⅱ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GF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PPAR β/δ)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三磷酸腺苷(ATP)表达量。 结果:术后第21天,NGF基因转染组小鼠患肢血流灌注量为(195.70±9.99)PU,低于假手术组(312.15±17.32)PU( P=0.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82.11±8.55)PU( P=0.001)。NGF组的肌肉萎缩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NGF基因转染组的毛细血管密度为(0.34±0.05),高于假手术组(0.11±0.03)和空白对照组(0.27±0.04)(均 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为(0.39±0.19),高于假手术组(0.18±0.01)和空白对照组(0.25±0.14)(均 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NGF、PPAR β/δ、COX、IDH、ATP的表达水平,以及MHC-Ⅰ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 P<0.05)。 结论:NGF基因转染后能够促进小鼠缺血肢体毛细血管生成,增加其血流灌注,进而诱导骨骼肌肌纤维向Ⅰ型重塑,该过程可能与NGF诱导PPAR β/δ表达,促进骨骼肌细胞有氧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 7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痛小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颈 7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小鼠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 方法:选用雌性C57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撕脱伤组。撕脱伤组于前路行颈 7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暴露并分离颈 7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小鼠患侧前足痛行为、双侧前足肌力及Rota-rod实验。术后7 d,取颈 7节段脊髓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撕脱伤组出现明显机械痛敏和冷痛敏( P<0.01),热痛敏、肌力和Rota-r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 d,撕脱伤组脊髓背角GFAP及Iba1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0.05)。 结论:此单纯颈 7根性撕脱小鼠模型可显著诱发神经病理性痛,且对患肢运动功能无明显损伤,可作为研究臂丛神经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理想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磁场干预对异位骨化大鼠模型的抗异位骨化效应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电磁场干预对异位骨化(HO)大鼠模型的抗异位骨化效应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观察组。采用钳夹、切断跟腱等方式将模型组、观察组大鼠制成HO动物模型,对照组术中仅暴露跟腱组织,未给予钳夹、切断处理。观察组大鼠于制模后每天给予2次50 Hz、1 mT正弦交变电磁场暴露干预,每次持续2 h。于术后3 d、14 d、1个月及3个月时每组各取6只大鼠,提取跟腱组织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采用Western blot或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母亲DPP同源物7(Smad7)、母亲DPP同源物3(Smad3)、磷酸化母亲DPP同源物3(p-Smad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等蛋白或基因表达情况;于术后1个月、3个月时对各组大鼠患肢跟腱部位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异位骨化形成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包括跟腱大体外观、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X线检查等)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异位骨化形成被明显抑制。模型组及观察组MMP-9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TIMP-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MMP-9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5),TIMP-1表达量均明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Smad7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p-Smad3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 结论:50 Hz、1 mT正弦交变电磁场干预对HO大鼠模型具有明确的抗异位骨化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Smad7表达,阻止Smad3磷酸化,从而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促进MMP-9/TIMP-1重新恢复动态平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侧腰4神经根吻合术修复中枢性下肢瘫痪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腰4(L 4)神经根吻合术对大鼠中枢性下肢瘫痪的修复效果及术后大脑皮质重塑的规律。 方法: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法制作中枢性右侧下肢瘫痪大鼠模型。采用肌电图和行为学测试评估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模型大鼠双侧L 4显露组、横断组、吻合组,健康大鼠双侧L 4横断组及健康大鼠组5组,每组12只。分别于术后1、9、13、17周对5组大鼠行神经行为学测试;对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与健康大鼠组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逆行性示踪检测,并进行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后处理及可视化重建。 结果:大鼠中枢性右侧下肢瘫痪模型的建模成功率为71.7%(43/60)。术后双侧L 4吻合组模型大鼠右侧下肢(患侧)无明显伸、屈活动;术后17周,髋、膝、踝关节见伸、屈运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组大鼠间术后患肢Basso-Beattie Bresnahan运动评定量表评分(简称BBB评分)和滑脱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与健康大鼠双侧L 4横断组及健康大鼠组比较,模型大鼠双侧L 4显露组、横断组及吻合组患肢BBB评分较低、横杆测试滑脱率较高(均 P<0.05);随着时间推移,双侧L 4吻合组的患肢BBB评分升高、横杆测试滑脱率下降(均 P<0.05),且术后17周时患肢BBB评分与健康大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传导检测中,随着时间推移,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高(均 P<0.05);术后17周,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与健康大鼠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逆行性示踪实验显示,术后9周,模型大鼠双侧L 4吻合组L 4-L 4再生神经根吻合口远端可见大量、广泛分布的金黄色荧光标记细胞,吻合口近端荧光分布稀疏;L 4节段脊髓切片中,左侧脊髓前角内聚集大量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其数量与健康大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 695±433)个对比(27 745±387)个, t=1.69, P=0.078]。fMRI显示,双侧L 4吻合术后2个月,健侧运动皮质旁出现小范围的激活区域;术后4个月,健侧运动皮质旁的激活区域增大,患侧大脑皮质的辅助运动区出现激活区;术后8个月,患侧皮质辅助运动区的激活区较前未增大,而健侧皮质的激活区明显缩小。 结论:双侧L 4神经根吻合术可激活大脑皮质重塑产生患肢代表区,修复中枢性下肢瘫痪大鼠患肢的屈、伸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丰富环境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音猬因子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康复训练(EET)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训练组,再按干预时间不同,细分为空白对照7 d组、空白对照14 d组、模型7 d组、模型14 d组、训练7 d组、训练14 d组,每组10只。模型7 d组及14 d组、训练7 d组及14 d组均采用传统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训练7 d组及14 d组于造模后予以EET干预。干预7 d及14 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跳台试验测试大鼠的认知水平,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部位脑细胞凋亡水平,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患侧海马部位SHH、Gli2、PTCH1 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训练7 d组和模型14 d组比较,训练14 d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63.37±2.78)s]减短、平均游泳速度[(134.27±2.44)mm/s]增加、穿越平台次数[(6.70±0.95)次]增多、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37.08±2.07)s]增加( P<0.05),在跳台试验中遭遇电击的次数[(3.80±0.63)次]少、平台滞留时间[(25.26±1.64)s]短( 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训练14 d组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百分比低(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训练14 d组大鼠患侧海马SHH、Gli2蛋白表达量增加,PTCH1表达量降低( P<0.05)。 结论:EET可以显著改善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SHH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强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褪黑素对大鼠脑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多模态MRI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褪黑素(MT)对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多模态MRI的评估价值。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50只,按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组、褪黑素(MT)组、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组以及MT+RIPC组,每组10只。对手术后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多模态MR检查,包括T 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序列(ASL)成像。扫描结束后处死大鼠,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提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血红素氧化酶1(HO-1)表达情况;剩余6只大鼠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脑组织梗死灶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5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模型组、RIPC组、MT组、MT+RIPC组均高于假手术组( P<0.05);RIPC组、MT组、MT+RIPC组均低于模型组( P<0.05)。MRI显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大鼠患侧大脑半球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异常信号。T 2 FLAIR、DWI上病灶呈较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低信号、脑血流量图呈低灌注。病理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坏死区域神经元核固缩,梗死灶周围神经元水肿变性,RIPC组和MT组梗死灶周围区域神经细胞水肿及变性减轻,MT+RIPC组梗死灶主要表现为神经元水肿,结构大体保存。MT+RIPC组Nrf2和HO-1蛋白阳性范围较模型组显著增加。5组IL-1β、TNF-α及IL-6水平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模型组、RIPC组、MT组、MT+RIPC组的IL-1β、TNF-α及IL-6水平较假手术组增多( P<0.05),RIPC组、MT组、MT+RIPC组的IL-1β、TNF-α及IL-6水平较模型组减少( P<0.05)。 结论:RIPC+MT通过Nrf2/HO-1途径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降低IL-1β、IL-6及TNF-α水平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轻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脑水肿及神经元破坏、减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多模态MR评估RIPC+MT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具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凉血和营方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血管炎性损伤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凉血和营方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大鼠血管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凉血和营方低、中、高剂量组(2.25、4.5、9 g/kg),大鼠后肢股动脉注射 0.1 mL 月桂酸钠(10 mg/mL)建立TAO大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观察患肢形态变化并进行评级;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扫描各组大鼠后肢血流量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6、ICAM-1、VCAM-1水平;HE染色观察股动脉和股静脉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股动脉组织中 TNF-α、IL-6、JAK2、p-JAK2、STAT3、p-STAT3、ICAM-1、VCAM-1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患肢形态学评分升高(P<0.01);患侧/健侧血液灌注量比降低(P<0.01);血浆TNF-α、IL-6、ICAM-1、VCAM-1 水平升高(P<0.01);股动脉及股静脉组织中存在富含大量炎性细胞的血栓浸润,股动脉组织中TNF-α、IL-6、p-JAK2、p-STAT3、ICAM-1、VCAM-1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凉血和营方中、高剂量组大鼠患肢形态学评分降低(P<0.01),患侧/健侧血液灌注量比升高(P<0.01),股动脉及股静脉组织中血栓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股动脉组织中IL-6、p-STAT3 蛋白表达降低(P<0.01);各剂量组血浆TNF-α、IL-6、ICAM-1、VCAM-1水平降低(P<0.05,P<0.01),股动脉组织中TNF-α、ICAM-1、VCAM-1、p-JAK2 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 凉血和营方可以改善TAO大鼠全身炎症状态,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减轻血管炎性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AK2/STAT3 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