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中隔穿孔的成因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鼻中隔穿孔是临床的棘手问题,表现为骨软骨坏死随之覆盖于其上的黏膜软骨膜及黏膜骨膜坏死导致的贯穿两侧鼻腔的穿孔,会引起鼻内上皮结构和鼻功能的损害,进而产生鼻出血、结痂、鼻塞等一系列症状。概述鼻中隔穿孔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以及鼻中隔穿孔近年的治疗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内镜鼻中隔成形术黏膜连续缝合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鼻中隔向一侧或双侧偏曲或局部形成嵴或棘突,引起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产生头痛、鼻塞、鼻出血等临床症状,可诊断鼻中隔偏曲,无临床症状则为生理性偏曲。手术矫正是鼻中隔偏曲的唯一治疗手段,术后需要常规鼻腔填塞预防出血、粘连、穿孔、血脓肿等并发症,然而鼻腔填塞物导致患者鼻腔肿胀疼痛、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及围术期生活质量。为了缓解患者术后鼻腔填塞的不适症状,对替代疗法的研究探索不断深入。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鼻中隔成形术后鼻腔填塞与黏膜缝合的文献报道,分析各种治疗方法和效果,以期为临床医师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更加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鼻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1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以鼻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收集2005—2019年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以鼻部症状为首发表现并诊断为GPA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5~68岁。所有患者均完善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及鼻腔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随访2~15年。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存在鼻部首发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鼻出血等。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黏膜肿胀、糜烂、干痂、出血,有6例发生鼻中隔穿孔。鼻窦CT表现为鼻窦内高密度影或上颌窦骨质明显增生、硬化。肺部CT结果呈结节灶或斑片状浸润者12例,空洞6例。实验室检查结果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13例,ANCA阴性5例。随访过程中,13例患者症状得以控制并存活至今,2例死于病情发展,1例拒绝治疗后死亡,2例失访。结论:GPA有以鼻部症状为首发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的方法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提高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内入路鼻内镜辅助下鼻-鼻中隔整形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鼻内入路鼻内镜辅助下鼻-鼻中隔整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12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外鼻形态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8~58岁。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采取鼻内半贯通切口矫正鼻中隔偏曲,同时依据病情需要联合软骨间切口、下鼻甲前缘切口等,行截骨、驼峰矫正、鞍鼻矫正等手术操作。分别采用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asal Obstruction Symptom Evaluation,NOSE)、鼻整形结果评估量表(Rhinoplasty Outcome Evaluation,ROE)、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对术后鼻塞及鼻外形改善的满意程度。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12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偏曲矫正满意,鼻塞程度显著减轻。鼻通气NOSE评分及VAS评分均降低[(21.67±10.30)分比(70.83±14.12)分,(1.83±1.03)分比(8.33±0.89)分, t值分别为9.49、16.30, P值均<0.05]。10例合并歪鼻畸形的患者鼻外形明显改善,鼻外形ROE评分及VAS评分均提高[(21.30±2.31)分比(8.10±3.31)分,(8.90±0.99)分比(3.80±1.62)分, t值分别为-11.85、-9.33, P值均<0.05]。2例合并鼻前庭形态异常的患者鼻前庭形态改善。随访12~24个月,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鼻背塌陷等并发症。 结论:通过鼻内入路鼻内镜辅助下鼻-鼻中隔整形术,可同期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及鼻形态,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让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在鼻整形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完成鼻尖整形的相关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三科采用鼻中隔延伸物移植术治疗20例女性短鼻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28岁。术中以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获取鼻中隔软骨平均面积为22 mm×15 mm,筛骨垂直板骨片平均面积为26 mm×16 mm,鼻中隔保留10 mm宽度的L形支架。切取的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分别作为鼻小柱支撑物和撑开鼻中隔延伸移植物重塑鼻尖形态,鼻背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以增加高度。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鼻根点与鼻尖点的距离,通过配对 t检验分析差值变化评估手术效果。 结果:本组20例术后均获3~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20例患者鼻背平直、鼻拱对称、鼻小柱无歪斜,鼻尖柔软无僵硬感。手术前后鼻根点与鼻尖点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例患者诉嗅觉减退,观察4个月后自行恢复;1例术后自觉鼻尖高度改善不满意。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外露、鼻中隔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未出现鼻通气不畅及其他功能障碍。 结论:内镜可以辅助术者在直视下完成对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安全且准确的切取。鼻中隔软骨联合筛骨垂直板制备的鼻中隔延伸物可以有效延长鼻的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软骨在外伤性歪鼻合并鼻通气障碍患者鼻整形术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在外伤性歪鼻合并鼻通气功障碍患者鼻整形术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0例鼻外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1~50岁,平均34.9岁,病程6 d至14年。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歪鼻畸形及鼻通气障碍,分为轻、中、重三类,其中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11例,均同期行开放性鼻整形术及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于轻、中度歪鼻畸形及鼻通气障碍,采用耳软骨修饰鼻尖及加强鼻中隔软骨支撑、修饰鼻背凹陷畸形。对于重度歪鼻畸形及鼻通气障碍,将肋软骨雕刻成"Y"字型整体支架或者片状肋软骨构成2+1或4+1支架,将肋软骨支架与鼻中隔软骨尾端贯穿缝合固定,重塑加固鼻中隔支撑架及鼻小柱,避免鼻背塌陷。术前、术后测量鼻外观偏离值,并分别进行鼻外观视觉评分量表(VAS)、鼻腔通气VAS评分。采用Stata 15统计软件对术前与术后的测量数据行配对资料的 t检验,VAS评分行卡方检验。 结果:3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鼻中隔血肿,经清理后正常恢复。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均无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治愈率为60.0%(18/30),所有患者术后歪鼻程度下降Ⅰ级,有效率为100%(30/30)。患者术后测量鼻外观偏离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1.58)mm比(6.85±2.43)mm, t=8.42, P<0.001]。术后鼻外观V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1.16)分比(1.93±1.31)分, t=-14.59, P<0.001]。患者术后鼻腔通气VA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3±1.04)分比(1.97±1.07)分, t=-16.78, P<0.001]。 结论:自体软骨在外伤性歪鼻合并鼻通气功障碍患者鼻整形术中使用疗效好,同期行开放性鼻整形术及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可缩短治疗时间,及时改善患者鼻外观及鼻通气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内镜下鼻腔带蒂黏骨膜瓣修复鼻中隔穿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鼻中隔穿孔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且治疗棘手的疾病之一,主要治疗方式是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但如何选择用于修补的移植瓣膜,目前并无公认的标准,大多取决于外科医生的经验。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以及作者本人的经验体会,就鼻中隔穿孔的相关问题以及几种常见的鼻腔带蒂黏骨膜瓣的选择进行介绍,以期提高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中隔缝合留置通气管与单纯缝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中隔褥式缝合并留置通气管(简称通气管组)与单纯鼻中隔褥式缝合(简称单纯缝合组)两种不同手术操作患者术后舒适程度,以期找到鼻中隔偏区矫正术后患者更为舒适的方法。方法:将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管组(40例)和单纯缝合组(40例),通气管组患者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鼻中隔褥式缝合后双侧鼻腔留置自制通气管;单纯缝合组患者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褥式缝合,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术后双侧鼻腔不予填塞。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鼻腔渗出血、鼻腔通气、头痛、流泪、睡眠质量、口干、吞咽困难及术后换药抽取鼻腔留置通气管时的疼痛和出血的VAS评分。术后门诊复诊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现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等情况。结果:通气管组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口干、睡眠困难的VAS评分均值小于单纯缝合组( P均<0.05),出血、头痛、流泪、吞咽困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通气管组抽取填塞物时和单纯缝合组患者清理鼻腔换药时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鼻中隔褥式缝合术后不填塞患者痛苦小,但鼻腔黏膜及下鼻甲术后反应性水肿导致鼻腔通气差;术后留置通气管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口干及睡眠困难,提高患者舒适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名健康成年人的鼻腔CT数据,例1为45岁男性,例2为36岁女性,分别构建出不同部位(前端低位、中部低位、后端低位和前端高位)和尺寸(直径分别为10 mm和5 mm)的鼻中隔穿孔的鼻腔气流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鼻腔数值模型的鼻腔容积、鼻腔壁面积、压强、鼻阻力、温度、气流速度、壁面剪切力、双侧鼻腔气流分配比、涡流等情况。分别将鼻阻力和气流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作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压强和鼻阻力方面,位于前端低位且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的压强梯度影响更明显;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导致鼻腔阻力增加。在温度方面,前端低位和高位较大尺寸以及前端高位较小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温度影响更明显;位于前端且具有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模型的鼻加热效率低于正常模型;前鼻孔至鼻中隔后缘的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1和例2的 R2值分别为0.69、0.41, P值均<0.01)。在气流平均速度方面,位于鼻腔前端低位和高位的不同尺寸穿孔相对于其他部位穿孔,对鼻腔局部的气流平均速度影响更明显。在气流的分配和涡流方面,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使原本气流分布不对称的双侧鼻腔内的气流分布更加趋于不均衡;位于鼻腔前端和中部的穿孔较鼻腔后端的穿孔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涡流分布。 结论:鼻中隔穿孔所造成的影响与其发生的部位和大小有关,偏前端和较大的鼻中隔穿孔相对于偏后端和较小的穿孔对鼻腔内压强、鼻阻力、温度调节、气流分配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张力区为切入点的鼻中隔矫正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张力区为切入点,分析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失败的原因并探讨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21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二次鼻中隔矫正术的14例患者,行鼻科和影像学相关检查,分析并定位患者鼻中隔偏曲所在的张力区。根据患者的鼻部体征分别采取经鼻内入路和鼻外入路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术。分别采用鼻阻塞症状评分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术后鼻塞改善情况和对鼻外形的满意程度。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确认张力区全部位于方形软骨后上缘、尾侧端或背侧缘。鼻中隔张力区部位为尾侧端及同时合并背侧缘者,鼻中隔偏曲部位在尾侧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χ 2=15.59, P<0.05),外鼻畸形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χ 2=6.88, P<0.05)。术后14例患者的鼻中隔偏曲均得到满意矫正,术后鼻塞程度明显减轻( t=7.71, P<0.05),10例伴鼻畸形者的鼻外观改善( t=-6.39, P<0.05)。随访6~12个月,无鼻中隔穿孔、鞍鼻、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出现。 结论:鼻中隔偏曲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造成偏曲的张力区判断不准确、减张不彻底。对于合并外鼻畸形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应同时矫正鼻中隔偏曲和外鼻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