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丽水市学龄儿童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浙江省丽水东部及中部地区小学儿童变应性鼻炎(AR)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22 年 1-7 月以浙江省丽水市东部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和中部云和县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家长或监护人发放儿童AR调查问卷,了解丽水东部及中部地区儿童AR的患病现状,分析儿童AR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浙江省丽水市东部及中部地区学龄儿童AR平均患病率为15.4%,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云和县患病率分别 22%、19.8%、7.5%、7.9%.鼻痒(48.4%)、鼻塞(34.5%)、喷嚏(28%)、眼痒(23.9%)是儿童最常见的鼻部症状.最常见的AR伴随疾病为湿疹(20.1%)、鼻窦炎(28.6%)、腺样体肥大(20.1%).多因素logistics 分析显示相较于居住的住宅建成时间 5~10 年,居住在建成时间>10 年(OR=1.447,95%CI:1.047~2.002)儿童的患病风险更高.男孩(OR=1.966,95%CI:1.530~2.528)、有变应性疾病家族史暴露(OR=6.341,95%CI:4.873~8.251)均是丽水地区儿童患病的危险因素;相较于家用空调制冷,家用风扇制冷(OR=0.485,95%CI:0.310~0.758)、家养绿植(OR=0.559,95%CI:0.407~0.769)、平均感冒次数<5 次/年(OR=0.678,95%CI:0.520~0.885)是保护因素.结论 浙江省丽水市儿童AR的患病率存在区域性差异,莲都区、青田县儿童患病率高于缙云县、云和县.相比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于AR的影响更加复杂,应更深入研究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进行必要的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AR的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青龙汤联合益生元治疗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小青龙汤联合益生元治疗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过敏性鼻炎患儿63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联合益生元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青龙汤联合益生元治疗;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IgE、IL-4、IL-10、IL-17水平.结果 治疗8周,观察组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观察组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较对照组均降低,血清IgE、IL-4、IL-17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小青龙汤联合益生元可改善过敏性鼻炎患儿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钟调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呈现24 h波动特点,与生物钟的调控密切相关。经典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MC)、嗜酸性粒细胞等,可周期性表达多种时钟基因Clock、Bmal1、Per、Rev-erbα,参与IgE介导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昼夜节律性发作。在现代社会中,机体内在生物钟与外界生物钟“失同步”产生的生物节律紊乱,有可能加重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药理性上调MC中Per2基因或重设内外时钟节律活动,可以“迟滞”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时相反应,从而抑制其症状发作。本文重点介绍生物钟调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新进展,以期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时间生物学疗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致儿童梦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岁女性患儿因过敏性鼻炎给予欧龙马口服滴剂及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1个月余,症状未好转。因腺样体肥大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孟鲁司特钠)4 mg、每晚睡前口服。服药7 d后,出现梦游,1次/周,表现为梦中突然坐起,1 min后躺下入睡。2个月后因患儿鼻部症状减轻停用所有药物,停药1周后未再梦游。1年余后,因患儿鼻炎复发,家长自行予上述3种药物治疗。服药5 d后患儿出现梦游且症状较前加重。继续用药2周后,患儿梦游继续加重。停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2 d后患儿梦游减轻,1个月后消失。考虑患儿梦游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不良反应,改用氯雷他定5 mg每晚睡前口服。电话随访3个月,患儿未再梦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半乳糖凝集素-13在呼吸道和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中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3(galectin-13,Gal-13)在过敏性疾病中的表达情况,为过敏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途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查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和呼吸内科就诊的,以屋尘螨或曲霉为过敏原的过敏性疾病患者216例。这些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变应性荨麻疹。选取25例无基础疾病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检测各组疾病血浆Gal-13含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判断各组疾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特异性IgE、过敏性疾病相关评分量表等的相关性。结果显示,Gal-13在过敏性哮喘组(71.44±39.44)pg/ml、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组(100.10±47.62)pg/ml、过敏性鼻炎组(54.11±24.81)pg/ml、特应性皮炎组(44.12±19.51)pg/ml中表达均显著升高,在变应性荨麻疹组(32.75±10.29)pg/ml和变应性结膜炎组(30.55±9.87)pg/ml无明显升高。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54, P<0.001)、屋尘螨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51, P<0.001);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63, P=0.025)、曲霉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58, P=0.046);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52, P=0.000 2)、屋尘螨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41, P=0.005);变应性结膜炎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结膜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 r s=0.47, P=0.048);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58, P<0.001)、屋尘螨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47, P=0.002);变应性荨麻疹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屋尘螨特异性IgE无明显相关性。综上,Gal-13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且可能参与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重点号内容是“变应性鼻炎(AR)免疫治疗(AIT)”。述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现状与未来》通过AIT的作用机制、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介绍等,对AIT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论述。论著《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皮下冲击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及相关因素探讨》比较了3种不同剂量递增模式的AIT的早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加速AIT提供参考。《变应性鼻炎皮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过长延迟注射的剂量调整新方案疗效分析》探究了AR尘螨皮下免疫治疗(SCIT)维持期中断治疗超过16周的新型剂量调整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发现相较于指南推荐剂量调整方案,新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显著差异。《成人变应性鼻炎经颈部淋巴结内免疫治疗远期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与SCIT对比,观察了经颈部淋巴结内免疫治疗(ICLIT)对于成人AR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指出ICLIT是今后AR AIT的一种新型的补充选择。《标准化尘螨过敏原SCIT对儿童AR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提出标准化尘螨SCI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治疗期间对不同临床特征的儿童AR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可显著改善患儿各项症状,减少对症药物使用,并提高生活质量。综述《变应性鼻炎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监测与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入手,总结和分析了可用于AIT疗效实时监测与远期预测的生物学及临床相关指标。《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的研究进展》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建议及临床研究进展,对AIT适应证与禁忌证的变迁进行了详细阐述。《超级冲击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就国际上超级冲击AIT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开展AIT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免疫耐受机制》综述了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在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期为AR患者个体化的AIT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继续教育园地《过敏原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延迟注射的剂量调整》就SCIT出现延迟注射后剂量调整的概况、推荐方案及其对疗效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为临床平衡SCIT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参考。《变应性鼻炎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围绕SCIT的严重不良反应展开讨论,总结严重不良反应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皮下冲击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及相关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递增模式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加速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2022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别进行常规免疫治疗(conventional immunotherapy,CIT)23例、集群免疫治疗(cluster immunotherapy,CLIT)25例和冲击免疫治疗(rush immunotherapy,RIT)18例,RIT组的患者治疗前1周行单针次的150 mg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5周的主观评价指标[药物症状评分、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单项症状评分]、客观评价指标(血清sIgE、tIgE、Th1/2及Th17细胞因子等)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完成治疗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29例。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1、7、15周时3组患者的药物症状评分、鼻部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值均<0.05)。3组对比发现,治疗1周时,RIT组鼻部VAS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4.33±0.94)分比(9.48±1.37)分比(9.44±1.33)分, P<0.05];治疗15周时,RIT组药物症状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0.62±0.23)分比(1.54±0.21)分比(1.06±0.22)分, P<0.05];在达到维持剂量时,RIT组对鼻痒症状的改善优于CIT组和CLIT组[(0.61±0.20)分比(1.78±0.38)分比(1.56±0.32)分, P<0.05]。RIT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CIT组和CLIT组低(11.76%比20.00%比16.53%, P<0.05)。3种SCIT均未发生3/4级全身不良反应,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7、sIgE、sIgE/tIgE、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在3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IL-10、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3种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SCIT的临床疗效均较为可观。单次奥马珠单抗注射联合RIT能够在早期显著提升疗效,且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免疫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回避型人格在大学新生慢性鼻炎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鼻炎对大一新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以及回避型人格的中介效应。方法:2018年4—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应用贝克抑郁量表、DSM-Ⅳ回避型人格诊断调查问卷对8 079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PROCESS Version 3.3并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大一新生慢性鼻炎、回避型人格、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2.90%(1 850/8 079)、19.22%(1 553/8 079)、6.28%(507/8 079),回避型人格、抑郁症状评分分别为1.00(0,3.00)分、1.00(0,4.00)分。(2)慢性鼻炎、回避型人格、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慢性鼻炎-回避型人格=0.094, r慢性鼻炎-抑郁症状=0.095, r回避型人格-抑郁症状=0.416,均 P<0.001)。(3)慢性鼻炎显著正向预测抑郁症状( β=1.113, P<0.001)。(4)回避型人格在慢性鼻炎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 β=1.094, P<0.001),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92%(0.500/1.113)。 结论:慢性鼻炎可以直接影响大一新生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回避型人格的中介间接作用于抑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与精准诊疗。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即使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CRS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对CRS的精准分型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突破口,而内在型的研究则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述评《加强国人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研究 推进精准诊疗》从国内外CRS内在型研究最新进展入手,探讨了内在型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以期通过加强国人内在型研究推动CRS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基于内在型对CRS进行个体化治疗已取得国内外鼻科专家的普遍共识,但如何根据CRS的内在型进行内镜术式选择目前仍没有结论。专家论坛《基于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通过介绍CRS内在型的分型标准、国人CRS内在型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重点阐述基于内在型的CRS内镜鼻窦术式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S个体化治疗的理解。近期,随着数字信息化在CRS临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WSI)的深度学习技术在CRS内在型的精确诊断中展露了重要的作用。论著《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的人工智能鼻息肉分型及JESREC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基于WSI的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分型及其临床特征,发现基于人工智能和WSI诊断的嗜酸性CRSwNP患者的过敏症状和哮喘比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总IgE水平较高,鼻息肉中炎性细胞百分比与非嗜酸性CRSwNP患者存在差异,且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ESREC)诊断标准在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慢性鼻窦炎内在型诊断助力精准医学》概括了近期有关国人CRS内在型和人工智能在CRS内在型诊断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论著《CD8 +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旨在明确CD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发现CD8 +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嗜酸性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细胞毒性T细胞(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 +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论著《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现尽管高嗜酸和低嗜酸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综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整体评估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表型和内在型,分析总结“病”和“人”的整体评估以及如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治疗C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CRS的生物靶向治疗正逐渐走入临床。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靶向治疗》介绍了CRS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展望了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除了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新指南在《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特别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旨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严谨、细致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动物实验预测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借助TCMSP、OMIM、GeneCards、TTD、DrugBank、PharmGKB数据库筛选鼻敏康颗粒的活性成分靶点及变应性鼻炎靶点;运用R语言软件对药物和疾病靶点映射取交集;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将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24只。造模组大鼠经卵清蛋白诱导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组、鼻敏康颗粒组,每组8只。西药组灌胃氯雷他定药液1 mg/kg,鼻敏康颗粒组灌胃鼻敏康颗粒药液4.1 g/kg,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2周。观察并记录30 min各组大鼠鼻炎症状,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NF、STAT3蛋白表达。结果:预测到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靶点41个,PPI网络拓扑学分析得到TNF、STAT3等核心靶点,GO生物过程涉及药物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反应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Th17细胞分化、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IL-17、Toll样受体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良好。动物实验表明,鼻敏康颗粒可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炎症状,下调血清IL-17、IL-6表达,抑制TNF-α、STAT3蛋白表达。结论:鼻敏康颗粒可通过多个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变应性鼻炎,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h17细胞分化通路相关蛋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