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茶果壳中齐墩果烷三萜皂苷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该研究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为炎症模型,采用Griess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等技术,评价油茶果壳3-O-β-D-葡萄糖苷(1'→6')α-L-鼠李糖基27-羟基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1"→6')α-L-rhamnosyl 27-hydroxy 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OA)的抗炎活性.实验设置对照组、LPS 组和OA组(5、10、20和40 μmol/L).结果显示,不同浓度OA处理对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1β)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当浓度为20或40 μmol/L时,OA对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小体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 3(NOD-like recepto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和半胱天冬酶 1(cysteine aspartate protease 1,Caspase 1)蛋白表达的抑制活性较好;当药物处理1 h和6 h时,OA显著下调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和p38蛋白(p38 protein,p38)磷酸化水平,当药物处理2 h时,OA对p38和Jun氨基端激酶(Jun N-terminal kinase,JNK)磷酸化水平具有抑制活性;而且药物处理6 h时,不同浓度OA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核转位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这些结果揭示了 OA的抗炎活性,为针对性开发油茶果壳资源和以OA为基础的活性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芫花枝叶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芫花Daphnegenkwa枝叶中三萜类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获得的化合物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芫花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0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楂酸(1)、常春藤皂苷元(2)、齐墩果酸(3)、3β,13β-dihydroxyolean-11-en-28-oic acid(4)、11-oxoerythrodiol(5)、3β-hydroxy-11-oxo-olean-12-en-28-oicacid(6)、坡模酸(7)、3β-hydroxyolean-12-en-28-aldehyde(8)、3β-hydroxyolean-12-en-11-one(9)、3-羰基齐墩果酸(10)、古柯二醇(11)、oleanolicacid2-oxopropylester(12)、熊果酸(13)、ilelatifol A(14)、3β-hydroxy-11-oxours-12-en-28-oicacid(15)、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acid(16)、3β-hydroxy-11-oxo-ursan-12-ene(17)、2-oxopropyl(3β)-3-hydroxyurs-12-en-28-oate(18)、熊果醛(19)和 11 α-methoxyurs-12-ene-3β,12-diol(20).其中化合物1、3、4、13、15和16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6为首次从芫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7~20为瑞香属内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3、4、13、15和16表现出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这表明芫花的枝叶中含具有降糖作用的天然活性分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品种牛膝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 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品种牛膝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 基于 UPLC-Q-TOF-MS/MS 技术对怀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川牛膝 Cyathula officinalis、红牛膝 Cyathula capitata和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别,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不同品种牛膝的差异性成分.结果 共初步指认出230种化学成分,其中皂苷类81种、生物碱类26种、甾酮类12种、有机酸类75种、木脂素类19种和黄酮类17种.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1,t检验(P<0.05)从4种牛膝中共筛选出25个化学标志物.其中,竹节参皂苷、牛膝皂苷在怀牛膝中占比居多;竹节参皂苷Ⅳa在红牛膝中的占比最高;甾醇、黄酮醇、有机酸和糖苷类成分在川牛膝中的占比最高;齐墩果烷型皂苷和酪胺类生物碱类成分则在安徽土牛膝中占比最多.结论 该方法快速、全面地对牛膝植物资源的成分进行系统分析,为牛膝的品种分类鉴别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桃金娘根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Ait.)Hassk.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和高效液相制备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桃金娘根中分离得到 1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叶茜草素(1)、2-甲基-1-羟基-9,10-蒽醌(2)、正十七烷(3)、β-谷甾醇(4)、正十六烷酸(5)、齐墩果酸(6)、1,3-二羟基-9,10-蒽醌(7)、3,3′,4′-三甲基鞣花酸(8)、脱氢山楂酸(9)、2-甲基-1,3,6-三羟基-9,10-蒽醌(10)、3,4′-二甲基鞣花酸(11)、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2)、阿江榄仁酸(13)、3′-O-methyl-3,4-O,O-methene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14)、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terminolic acid(16).结论:其中,化合物 1~3、7、9~11、14、15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UHPLC-Q-Orbitrap/MS的不同产地西洋参皂苷类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基于UHPLC-Q-Orbitrap/MS分析不同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西洋参皂苷类成分.方法 运用UHPLC-Q-Orbitrap/MS法定性分析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差异成分分析筛选各产地的差异性皂苷.结果 共得到 62 个皂苷类化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产地西洋参中所含皂苷类成分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一步筛选出 28 个差异皂苷类化合物,包括原人参二醇型 13 个、原人参三醇型 6 个、齐墩果烷型 4 个、奥克梯隆型 2 个、C-17 侧链变异型 3 个;原人参二醇型和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类成分在 4 个产地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高效,可为西洋参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刺槐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刺槐根95%乙醇提取物采用凝胶、硅胶、聚酰胺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烷-12-烯-3β-醇硬脂酸酯(1)、羽扇豆烷-20(29)-烯-3β-醇硬脂酸酯(2)、羽扇豆醇乙酸酯(3)、β-香树脂酮(4)、羽扇豆酮(5)、β-谷甾醇(6)、豆甾醇(7)、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8)、异甘草素(9)、甘草素(10)、1H-吲哚-3-甲醛(11)、吲哚唑(12)、D-天冬氨酸(13)、蔗糖(14)、conicamin(15).结论 化合物1~5、8~9、11~1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CDDO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羧酸(CDDO)是以天然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为先导物或前体,将分子中3个可修饰的官能团经过一系列化学结构改造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为了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又进一步合成了CDDO衍生物.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年来CDDO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成果,发现CDDO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能够在微摩尔甚至纳摩尔等较低浓度下对乳腺癌、胰腺癌、肺癌和卵巢癌等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中CDDO甲酯化合物(CDDO-Me)和CDDO咪唑啉酮化合物(CDDO-Im)作用效果最为明显;CDDO及其衍生物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代谢重编程及免疫微环境等发挥抗肿瘤活性,其涉及通路主要包括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又称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新型CDDO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羧酸(CDDO)进行结构修饰,通过不同连接臂将几种含氮杂环分别引入C-17位羧基,设计并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9a ~9l),其结构经ESI-MS、IR和1H NMR确认.采用MTT法评价了化合物对HCT-116、A549及HepG2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9c的活性最强,高于CDDO咪唑啉酮衍生物(CDDO-Im).血浆稳定性实验表明,化合物9c的血浆稳定性较高,显著高于CDDO-I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去甲基斑蝥素促进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酸甲酯介导的抗骨肉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去甲基斑蝥素(N CTD)促进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酸甲酯(CDDO-Me)介导的抗骨肉瘤作用,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NCTD单药、CDDO-Me单药或者两药联合处理U-2OS和Saos-2骨肉瘤细胞株,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活性检测、锥虫蓝染色计数检测细胞死亡率,检测NCTD和CDDO-Me的联合抗骨肉瘤效应;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两药联合抗骨肉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CCK-8结果显示,在U-2OS细胞株中,CDDO-Me的半数抑制剂量(IC50)值为1.1 μmol/L,与3、10和30 μmol/L的NCTD联合处理后,IC50值分别为0.70、0.30和0.03 μmol/L,分别降低了37%、81%和99%;在Saos-2细胞株中观察到NCTD对CDDO-Me介导的细胞抑制作用也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10 μmol/L的NCTD单药、0.5μmol/L的CDDO-Me单药以及两者联合处理U-2OS和Saos-2细胞24h,锥虫蓝染色计数检测显示在U-2OS细胞株中,NCTD和CDDO-Me单药分别诱导25%和36%的细胞死亡,而两者联合则能够诱导79%左右的细胞死亡,比单药均具有极为显著的增强作用(P =0.000);在Saos-2细胞株中,NCTD和CDDO-Me单药分别诱导19%和43%的细胞死亡,而两者联合则能够诱导82%左右的细胞发生死亡,也比单药具有极为显著的增强作用(P =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U-2OS和Saos-2细胞株中,NCTD或CDDO-Me联合应用能够激发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高度活化,导致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绝大部分裂解,促进了凋亡信号的活化.结论 NCTD通过上调凋亡信号能够促进CDDO-Me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促进CDDO-Me介导的抗骨肉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珠子参中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对皂苷生物合成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珠子参作为名贵中草药已有上千年应用历史,珠子参皂苷是珠子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由达玛烷型和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组成.目前,对珠子参皂苷的生物合成了解甚少,有必要开展与皂苷合成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已有报道表明,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可能是植物中皂苷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克隆了珠子参FPS基因(PjFPS)的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PjFPS序列构建了珠子参过表达载体pCAM-BIA2300s-PjFPS,将其转化到珠子参细胞中,成功获得阳性转基因细胞;测定了阳性细胞系中PjF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PS酶活、皂苷以及植物甾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珠子参细胞相比,PjFPS转基因珠子参细胞系中,PjF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PS酶活以及皂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由于皂苷合成代谢流的增加,也促进了相关重要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在效果最好的阳性细胞中,PjF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PS酶活、皂苷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2、4和3倍;同时,转基因细胞系的植物甾醇含量也有所升高.本研究通过对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调控实现了对皂苷生物合成的调节,为获得高效、稳定的珠子参皂苷合成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