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鞣花酸纳米微囊的制备及其在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的抗肿瘤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鞣花酸纳米微囊并观察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行为学特征的影响,以分析其抗肿瘤效果有无改进。方法: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鞣花酸壳聚糖纳米微囊,观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与游离鞣花酸的差异性。同时体外培养MCF-7细胞,设立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和纳米微囊组(均 n=3),MCF-7组正常培养,游离鞣花酸组和纳米微囊组分别加入游离鞣花酸和鞣花酸纳米微囊共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与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活力。计量资料先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抗氧化测试结果显示,鞣花酸纳米微囊的吸光度( A734)值为0.652±0.134,明显低于游离鞣花酸的0.855±0.121( P<0.05)。体外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纳米微囊组的 A450值依次为0.854±0.102、0.595±0.077、0.452±0.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265, P<0.01),且纳米微囊组高于游离鞣花酸组( F=12.258, P<0.05),游离鞣花酸组高于MCF-7组( F=31.024, P<0.05);MCF-7组、游离鞣花酸组、纳米微囊组的细胞凋亡率依次为(6.25±0.87)%、(15.63±2.22)%、(21.52±2.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985, P<0.01),纳米微囊组低于游离鞣花酸组( F=26.071, P<0.05),且游离鞣花酸组低于MCF-7组( F=14.356, P<0.01)。 结论:成功制备了鞣花酸纳米微囊,并证实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乳腺癌活性优于游离的鞣花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靶点-成分-中药”网络及临床数据探究贾跃进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处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基于靶点网络及临床数据挖掘探究名中医贾跃进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处方。方法: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分别获取冠心病及抑郁症的靶点,构建2种疾病靶点的PPI网络,并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查询作用于靶点的有效成分及包含这些有效成分的中药,将数据导入Cytoscape 3.9.0构建核心靶点-有效成分-中药网络,进行网络拓朴学分析;采集贾跃进老中医2015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的门诊临床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数据挖掘,得到其常用处方,将结果与靶点网络分析得到的中药进行核心处方拟合,并对核心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抑郁症靶点PPI网络分析获得1 501个交集靶点,可分为4个核心靶点聚类,包括炎症因子类、肿瘤因子类、脂质代谢类因子、纤维化类因子;通过TCMSP获得作用于靶点的有效成分480个,分属181味中药,其中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异鼠李素、β-胡萝卜素、金合欢素、刺芒柄花素、鞣花酸。GO富集分析共得61条结果,主要有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信号受体激动剂活性、膜面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20条结果,主要有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JAK-STAT通路等。临床数据挖掘纳入验案120例,方剂148首,涉及中药135味,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药物主要归肺、脾、肝、心、肾经等;通过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综合得出常用组方。将常用组方与靶点网络分析得到的中药拟合出核心处方:半夏、甘草、柴胡、香附、丹参、延胡索、党参、黄芪、石菖蒲。结论:贾跃进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用药规律及符合中西医机制的核心处方,本研究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PLC测定不同产地叶下珠中6种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叶下珠中没食子酸、短叶苏木酚、柯里拉京、老鹳草素、鞣花酸和芦丁6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及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叶下珠以50%甲醇超声提取,采用Phenonmenex Luna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25 ℃,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70 nm。建立不同产地叶下珠HPLC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不同产地叶下珠化学成分的差异性。结果:没食子酸、短叶苏木酚、柯里拉京、老鹳草素、鞣花酸和芦丁分别在0.042 8~0.641 6、0.033 4~0.501 4、0.142 2~2.133 1、0.383 1~5.746 5、0.063 1~0.946 2、0.019 2~0.287 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65%、96.39%、101.85%、95.04%、98.79%、98.33%。不同产地叶下珠HPLC指纹图谱共有14个特征峰,鉴别指认其中6种化合物。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叶下珠所含化学成分具有差异性,OPLS-DA筛选出老鹳草素、鞣花酸和柯里拉京3个化合物为不同产地叶下珠的差异性成分。结论:该方法高效、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叶下珠药材中上述6种成分含量的测定,建立的不同产地叶下珠HPLC指纹图谱结合6个特征性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叶下珠的质量控制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西产瑶药材桂千金子质量标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按照药材质量控制必需的各项指标进行逐项研究,以便为桂千金子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制定夯实基础.方法:利用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寻找具有鉴别意义的特征,以3,3'-O-二甲基鞣花酸为指标成分,摸索薄层色谱鉴定法及高效色谱法条件,建立最佳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同时实测10批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浸出物等指标的含量范围.结果:筛选出桂千金子原植物、药材性状、显微组织、薄层色谱等不同层面的专属性特征;明确了其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等指标的含量限度;建立了药材中的3,3'-O-二甲基鞣花酸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论: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桂千金子药材的真伪鉴定和品质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瑶药桂千金子药材资源积累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解毒"机制分子对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蒙药嘎日迪十三味丸中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作用通路,为理解其"解毒"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中药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在线分析工具(BATMAN-TCM)预测诃子-珍珠成分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脑卒中相关靶点。将2个平台的重叠靶点导入Metascape软件,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KEGG通路分析。应用LEDOKE进行关键分子及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共收集诃子-珍珠活性成分22个,预测得到与脑卒中相关靶点217个。其中1-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铜、鞣花酸、诃子鞣酸、科里拉京等为诃子-珍珠发挥"解毒"作用的关键物质,IL6、TNF、热休克蛋白90 AA1 (HSP90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CASP3、孕烷X受体(NR1I2)、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Na +/K +ATP酶A1亚基(ATP1A1)等靶点为其"解毒"关键靶点。这些靶点显著富集在有机环状化合物的细胞反应、体液水平调节、止血、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类固醇代谢过程、凝血等生物过程及氮代谢、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从计算机模拟层面上验证了前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诃子-珍珠干预脑卒中的过程与清除有害代谢产物、平息体内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的研究结论相符,也与蒙医理论对"邪毒"的阐释相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PLC-QTOF/MS法鉴定蕨麻中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QTOF/MS)鉴定蕨麻中化学成分.方法 Acquity UPLC HSS T3 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0.05%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进样体积:2 μL.ESI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二级IDA扫描模式下采集碎片数据.通过Sciex OS 2.0 数据处理软件结合数据库、对照品、部分文献和天然产物裂解规律对蕨麻水提液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 53 种化学成分,其中氨基酸类 10 个,酚酸类 8 个,萜酸类 4 个,黄酮类7 个,季胺类生物碱 1 个,其他类23 个.以野鸦椿酸、鞣花酸为例进行碎片离子裂解推测.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适用于蕨麻中化学成分的鉴定,为后续的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诃子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诃子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诃子的化学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诃子的作用靶点.采用OMIM、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预测COPD作用靶点,借助微生信平台获取诃子与COPD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基于Centispace插件进行拓扑分析,从而筛选诃子治疗COPD的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诃子活性成分8 种,作用靶点333 个,活性成分包括鞣花酸、番泻苷E、7-脱氢豆甾醇等.COPD作用靶点8 805 个,其与诃子的交集靶点253 个.通过筛选得到10 个核心靶点,包括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等.GO功能分析主要富集于细胞凋亡、G蛋白偶联血清素受体活性、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等,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HIF-1 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结论:诃子通过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发挥治疗COPD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鞣花酸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制备及口服药动学行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鞣花酸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ellagic acid-loaded self-micelle solid dispersion,EA-SMSD),考察体外释药情况及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以EA-SMSD自组装形成胶束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沉降率为指标,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A-SMSD处方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自组装胶束的微观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鞣花酸在EA-SMSD粉末中的晶型,透析袋法考察EA-SMSD在水及模拟胃、肠液中释药情况.以鞣花酸原料药为参考,比较EA-SMSD口服药动学行为.结果 EA-SMSD最佳处方:Soluplus与鞣花酸用量比为7.8∶1,制备温度为50℃,制备时间为1.6 h.自组装形成胶束的包封率为(94.62±1.12)%,载药量为(10.57±0.24)%,沉降率为(2.19±0.09)%,粒径为(68.90±6.87)nm,ζ电位为(-13.11±1.02)mV.鞣花酸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EA-SMSD粉末中,EA-SMSD在水及模拟胃、肠液中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且储存稳定性高.药动学结果显示,EA-SMSD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5.15±0.98)h,达峰浓度(Cmax)提高至 4.03 倍,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 6.03 倍.结论 EA-SMSD制备工艺简单,可显著增加鞣花酸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毛草龙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探究毛草龙(Ludwigia octovalvis)中的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中低压和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毛草龙的 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S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 5 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毛草龙中分离得到2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南烛木树脂酚(1)、8,8′-bisdihydrosiringenin(2)、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3)、(-)-isolariciresinol(4)、3,4′-二甲氧基鞣花酸(5)、3,3′,4′-三甲氧基鞣花酸(6)、1,3,6-tri-O-galloyl-β-glucospyranose(7)、柯里拉京(8)、没食子酸甲酯(9)、没食子酸乙酯(10)、terminaliate A(11)、丁香酸(12)、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3)、木犀草素(14)、山柰酚(15)、5,8-dihydroxy-7-methoxyflavone(16)、川陈皮素(17)、桔皮素(18)、α-托可醌(19)、5-O-(E)-p-coumaroyl quinic acid ethyl ester(20).其中,化合物 1-5、7、8、11、13、16-20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6、9、10、12、15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 19 对白血病 HL-60 细胞显示细胞毒活性,IC50 为 10.31 μmol·L-1;化合物6-8、19 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显示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25.82、42.05、36.94、17.54 μmol·L-1;化合物 6、7、11、14、19 对肝癌 SMMC-7721 显示细胞毒活性,IC50 分别为 24.24、26.35、26.51、33.34、20.44 μmol·L-1;化合物 6 和化合物 19 对乳腺癌MDA-MB-231 显示细胞毒活性,IC50 分别为 34.91、21.13 μmol·L-1;化合物6、7、19 对结肠癌SW480 显示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36.03、39.97、5.52 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毛草龙的化学成分,为毛草龙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玫芦消痤膏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苗药玫芦消痤膏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探索玫芦消痤膏治疗湿疹的作用靶标及信号途径.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以及多个数据库中,联合检索筛选玫芦消痤膏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基因名注释使用UniProt数据库,并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中检索湿疹的相关疾病靶标,再采用Rversion 3.6.2软件及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玫芦消痤膏治疗湿疹的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网络,最后利用R语言中Bioc Manager包进行基因本体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筛选得到玫芦消痤膏活性成分35个,槐定碱、槲皮素、苦参碱、木犀草素、鞣花酸、花生四烯酸、芦荟大黄素等是关键活性成分;作用靶标基因97个,核心蛋白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激素受体1、雄激素受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等,参与调控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炎等作用.结论:玫芦消痤膏能有效缓解湿疹症状,可能与肿瘤坏死因子、PI3K-Akt等经典炎症通路有关,为后续分析玫芦消痤膏的药理机制和实验验证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