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龋病风险评估工具对龋病风险的预测效果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索改良龋病风险评估工具(MCAT)对南宁市儿童龋病风险的预测效果.方法:结合广西儿童龋病的特点,对美国儿童牙医学会(AAPD)推荐的龋病风险评估工具(CAT)进行改良,开发形成MCAT;分别采用CAT和Cariogram两种评分法对MCAT进行龋病风险等级的评判.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332例3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追踪观察1.5年后龋病的发病情况,比较MCAT采用CAT评分法和Cariogram评分法对该群体新发龋的预测诊断效能.结果:CAT和cariogram评判的患龋风险等级有统计学差异(Z=-10.34,P<0.001),且一致性较差(Kappa=0.234,P<0.001).1.5年后,CAT评分法中的低-高风险组、中-高风险组的龋病发病率及中-高风险组的新增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ariogram评分法中的各组间龋病发病率及低-高风险组、中-高风险组的新增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ariogram评分法的AUC为0.722,显著大于CAT评分法的AUC(0.571).在龋病风险预测模型中,CAT评分法的龋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拟合度较差(P<0.001);Cariogram评分法的预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P=1.00),中、高风险组发生新龋的风险分别是低风险组的2.86倍和11.65倍.结论:对于3岁儿童的龋病风险评估,MCAT结合Cariogram评分法准确度高于CAT评分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母亲与婴儿患龋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母亲不同社会人口学背景、自身口腔健康习惯、喂养习惯及口腔健康状况对一月龄婴儿罹患龋病的风险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腔临床检查了解上海市黄浦区一月龄婴儿及其母亲的情况,并同时收集母亲和婴幼儿的口腔内菌斑样本以检测母亲和婴儿患龋风险的水平.结果 共165对母子/女参与本次调查.有10.3%的婴儿和41.9%的母亲口腔患龋风险水平为高危.母亲DMFS最大值为26,最小值为0,均值为2.7±3.9;母亲的VPI和BOP 均值分别为0.42± 0.19、0.14±0.1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婴儿龋病高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低体重儿(OR=6.5,95% CI=1.5-29.3),每天使用奶瓶次数在5次及以上(OR=5.1,95% CI=1.3-19.5)和母亲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在25%以上(OR=4.7,95% CI=1.3-16.8),其余社会人口学背景、母亲自身口腔健康行为和状况及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情况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上海市黄浦区有部分婴儿在一个月时即处在龋病风险高危水平.出生时是否低体重、每天使用奶瓶次数及母亲口腔牙龈状况与婴儿一个月龋病风险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京市低龄儿童龋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低龄儿童龋风险的影响因素,完善低龄儿童龋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辅助诊断低龄儿童龋,提供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建议.方法 收集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病预防科临床就诊患者的基线资料,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牙齿状况,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儿童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199例龋高风险儿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中总蛋白比值比(OR)=1.092,95%可信区间(CI):1.034~1.155、血清钾(OR=2.175,95%CI:1.056~4.48)、二氧化碳(OR=1.32,95%CI:1.194~1.459)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OR=1.007,95%CI:1.001~1.014)与低龄儿童龋风险相关.结论 龋高风险儿童血检生化指标中总蛋白、血清钾、二氧化碳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均高于无龋儿童,提示这些指标均可能是低龄儿童龋风险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孤独症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方法,对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观察组)及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男女比例2.71:1,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牙息龋率、龋均、可视菌斑≥2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充填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口腔健康行为、就医行为、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腔卫生状况差的患龋风险是口腔卫生状况良好的3.137倍;观察组晚上睡觉前经常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患龋风险是晚上睡觉前从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9.497倍.结论:孤独症儿童口腔患龋率高,充填率低;口腔卫生状况差和不良行为习惯是孤独症儿童患龋高风险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3~5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江苏省3~5岁儿童龋病流行现状,为江苏省儿童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分层多阶段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3~5岁儿童1 337人,其中3岁组441人、4岁组455人、5岁组441人.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乳牙冠龋情况,计算患龋率、龋均、充填率等.结果 3、4、5岁人群乳牙患龋率分别为47.39%、60.22%和71.43%;龋均分别为2.22、2.94、4.05;龋齿充填率分别为0.72%、1.72%、2.63%.不同年龄组的患龋率和龋均不同(P<0.05),随年龄增长,患龋状况加重.患龋率和龋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岁人群患龋率农村高于城市(P<0.01),4岁、5岁人群患龋率在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岁人群龋均农村大于城市(P<0.05),3岁、5岁人群龋均在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样本地区儿童乳牙患龋状况不同.3、4、5岁儿童乳牙显著性龋均指数分别为6.01、7.44、9.03.乳牙患龋率最高的牙位是上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磨牙.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和龋均高于2005年,充填率仅有小幅提升.结论 江苏省3~5岁儿童乳牙患龋状况严重,应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新疆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的风险评估体系.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取分层随机结合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抽取8所幼儿园共136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情况,使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影响龋齿发生的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结果 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是经常吃零食;开始刷牙时间<3岁、家庭收入≥1万元、父母的文化水平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经常饭后漱口是保护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形成危险分级体系,通过ROC曲线证实了体系的实效性,将评分>12.5分作为龋齿发生的高风险.结论 建立的龋齿发生风险评估体系具有较好的实效性,可以为减少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率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风险评估的上海市3岁儿童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上海市3岁儿童患龋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评价基于风险评估的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上海市4个区28家幼儿园3岁儿童1989名,随机分成试验组(986名)和对照组(1003名).参照美国儿童牙医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Dentistry,AAPD)提出的龋病风险评估工具(caries-risk assessment tool,CAT),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临床检查,将受检儿童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试验组参照CAT进行干预管理,对照组按照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干预管理1年后,对两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风险等级的再评估.结果 (1)2018年共1848名儿童完成调查,其中试验组929名,对照组919名.总患龋率为28.0%,试验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26.8%、29.1%.试验组高风险儿童比例为56.3%,对照组为59.3%.干预管理1年后(2019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剔除不完整数据后,共纳入1320名儿童的有效数据,其中试验组659名,对照组661名.总患龋率为35.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32.0%、39.1%;龋病发生率分别为11.9%、15.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2,P<0.05).(2)干预管理1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高风险等级儿童分别降低了 14.0%、12.4%,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风险等级儿童分别降低了 3.7%、2.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1,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低风险等级儿童分别增加了 17.7%、14.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9,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食甜食<3次/d、母亲未患龋、睡前刷牙后未进食甜食是试验组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P<0.05),未定期进行专业口腔检查是危险因素(P<0.05).帮助孩子刷牙、使用含氟牙膏、6个月内去看过口腔医生是对照组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6个月内人工喂养、进食甜饮料1次/d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乳牙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涂氟、口腔检查、母亲未患龋是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应用基于风险评估的儿童龋病分级管理可降低乳牙龋病发生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张家港市部分幼儿园患龋高风险儿童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张家港市部分幼儿园龋高风险儿童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防控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口腔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张家港市9个区镇抽取1 600名3岁新入园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口腔检查、问卷调查和龋易感性检测.根据风险评估标准筛选出高风险儿童,以学校为单位分为两组,试验组涂氟频率为3个月1次,结合行为管理和口腔健康指导;对照组涂频率为6个月1次,结合行为管理和口腔健康指导,1年后复查口腔情况,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基线检查3岁儿童患龋率为50.9%,男女童患龋率分别为47.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4,P<0.05).筛选出高风险儿童共1 090名,其中试验组475名,对照组615名.基线检查时两组儿童患龋率分别为74.1%,75.1%,龋均为(2.98±3.33)(3.04±3.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t值分别为0.15,0.28,P值均>0.05);干预1年后,两组儿童患龋率为78.5%,83.0%,龋均为(4.22±3.97)(4.51±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t值分别为3.17,0.05,P值均>0.05).试验组新龋发生率为3.7%,新增龋均为(1.26±1.69),低于对照组的7.6%和(1.4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t值分别为6.89,5.05,P值均<0.05).结论 3个月1次的涂氟干预频率结合行为管理的模式对龋高风险儿童新发龋的控制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及与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成都市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及与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1年5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体检的学龄前儿童233例,并分为龋齿组(136例)和对照组(97例).收集受试儿基本资料,统计口腔健康、生长发育及营养情况.结果:233例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8.37%,龋均为(3.73±2.41);年龄≥5岁、夜奶持续时间>12月、检查刷牙效果0次/周是龋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连续补充维生素D≥2年、睡前刷牙、使用含氟牙膏、每年口腔体检、口腔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合格是预防龋齿的保护因素.与对照组相比,龋齿组矮身材、低体重、消瘦儿童和营养不良高风险儿童及贫血比例明显增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龋失补牙数与WHZ评分呈负相关,与STAMP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患龋率约为58.37%,龋均3.73,发病受饮食、刷牙习惯及口腔检查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应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种龋风险评估方法在0 ~ 3岁儿童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比较3种龋风险评估方法在0 ~ 3岁儿童中的应用,为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龋风险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53例0 ~ 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法、龋态法和pH值法评估同一个体的患龋风险。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比较30例无龋儿童和23例有龋儿童龋态值和口腔pH值是否存在差异,计算龋态法和pH值法判定儿童患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pa检验比较3种评估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无龋儿童的龋态值[2.0(1.0,2.0)]低于有龋儿童的龋态值[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49,P = 0.024)。无龋儿童的口腔pH值(6.45 ± 0.48)高于有龋儿童(6.24 ± 0.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23,P = 0.134)。将龋态值≥2.0或≥3.0视为检测阳性时,龋态法判定儿童患龋的敏感性分别为82.61%、39.13%,特异性分别为26.67%、93.33%。将pH值≤7.0或≤6.0视为检测阳性时,pH值法判定儿童患龋的敏感性分别为95.65%、60.87%,特异性分别为3.00%、66.67%。量表法、龋态法和pH值法评估为高风险的儿童分别占81%、21%和45%,一致性较差(Kappa = -0.035,P = 0.557)。结论:量表法、龋态法和pH法作为龋风险评估方法,均有所局限,且三者的一致性较差。不宜单独采用一种方法进行龋风险评估,综合运用才较为科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