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初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因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的4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吞咽困难分级情况及内镜下癌灶大小变化情况、随访结果。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未出现出血、胸痛、发热、咳嗽等并发症。治疗前吞咽困难分级Ⅱ~Ⅳ级,治疗后3个月降低至0~Ⅰ级,内镜下均可见癌灶有所缩小。随访12~23个月,3例生存,1例肿瘤晚期死亡。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周围型NSCLC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50),实验组行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对照组行同步放化疗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螺旋断层放疗,化疗方案采用PC方案(紫杉醇+顺铂)或TP方案(多西他赛+顺铂).观察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0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2,P =0.319);中位PFS分别为16个月和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6,P=0.022);中位OS分别为26个月和1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85,P=0.298).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肺炎(18.75%∶24.00%x2=0.314,P=0.575)、放射性食管炎(25.00%∶30.00%,x2=0.242,P=0.623)、消化道反应(21.88%∶26.00%,x2=0.180,P=0.671)、骨髓抑制(12.50%∶16.00%,x2 =0.014,P =0.907)和血气胸(6.25%∶0,P=0.149)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1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同步放化疗是中晚期NSCLC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初诊寡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前列腺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BT)联合全雄激素阻断(CAB)临床用于治疗初诊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7例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BT+CAB治疗组40例,单纯CAB治疗组37例.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均为49个月.随访期间每月监测血清PSA及睾酮水平,记录PSA最低值及到达最低值的时间.每6个月行盆腔MR及ECT全身骨扫描检查,记录疾病出现进展的时间.Kaplan-Meier法分别绘制两组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比较.对可能影响BT+ CAB治疗组患者疾病进展的临床病理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BT+CAB治疗组和CAB治疗组患者的PSA最低值分别为(0.31±0.43) ng/ml和(0.57±0.72) n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 CAB治疗组患者PSA达到最低值的时间明显要长于CAB治疗组[(7.38±1.60)个月vs.(6.73±1.15)个月,P<0.05].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63%和58.11%,但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总体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AB治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状况明显优于CAB治疗组(P<0.05),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和33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04%和35.5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和PSA最低值是BT+ CAB治疗组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与单纯CAB治疗相比,BT+CAB治疗可以明显延缓初诊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并取得一定的生存获益,这种联合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Gleason评分(≥8分)和PSA最低值(≥0.4 ng/ml)是寡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BT+CAB联合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5Ⅰ粒子植入复发转移鳞癌术后2个月动态剂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鳞癌术后2个月动态剂量评价时靶区体积缩小对剂量学参数及疗效、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行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鳞癌患者31例,粒子活度0.5~0.8 mCi,处方剂量100~120 Gy.按术后2个月体积缩小百分比分为小于20%(A组)、20%~40%(B组)、大于40%(C组).观察D90(90%靶体积接受的剂量)、V90(9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00 、V150变化,及疗效、并发症.结果 A、B两组各剂量学参数较术后即刻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V90、V100 V150较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90较术后即刻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剂量学参数差值百分比均大于A、B组(P<0.05).A、B、C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0%、100%、100%,有效率为0、20%、54.5%;三组均未观察到并发症.结论 术后2个月肿瘤缩小速度大于40%,疗效更好,但可能出现局部高剂量区,若邻近重要组织器官,存在并发症风险;当小于20%时,靶区内剂量分布不均匀,可能剂量不足,有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同轴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局部晚期胰腺头颈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同轴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局部晚期胰腺头颈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局部晚期胰腺头颈部癌患者,均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术前计划,同平面模拟扇形布源系统.采用同轴穿刺技术植入125I粒子,术中实时调整手术方案.术后将CT图像导入TPS行剂量验证.术后2、4、6个月行腹部CT扫描,评价治疗有效率及局部控制率,并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6个月治疗有效率为38.10%(8/21)、47.62%(10/21)及52.38%(11/21),局部控制率为95.24%(20/21)、80.95%(17/21)及80.95%(17/21).术中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局部腹腔出血2例,皮下软组织血肿2例,误穿胰管1例.术后10例出现发热,3例食欲下降;急性放射性肠炎0级18例,Ⅰ级3例.结论 采用同轴穿刺技术植入125I粒子治疗局部晚期胰腺头颈部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接受外放疗或手术联合外放疗后头颈部唾液腺癌复发患者,按照头颈部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每天1次,每次1.8~2.0 Gy,每周照射5d)计算本组患者既往累积放射治疗剂量:7例患者50 Gy以下,26例患者50~ 60 Gy,4例患者60~70 Gy,6例患者80 Gy以上(80~120 Gy).患者末次外放疗至局部复发时间间隔为4 ~ 204个月,中位时间间隔为48个月.43例患者中,25例单纯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18例行手术切除后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的处方剂量为100~140 Gy.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评价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5 ~ 149.0个月),其中,腺样囊性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5 ~112.0个月),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5~149个月).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8.8%和42.7%,生存率分别为88.0%、56.7%和45.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45.4%和38.1%.单纯粒子近距离治疗组与手术切除后粒子近距离治疗组在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放疗反应Ⅰ/Ⅱ级2例,Ⅲ级及以上3例;晚期放疗反应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3例;Ⅲ级及以上放疗反应发生率为7%.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为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前提下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口腔癌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口腔癌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62例口腔癌患者,均采用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生存质量、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62例口腔癌患者均顺利完成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每例患者布源14~32颗,平均植入粒子19颗;颈部转移淋巴结每个布源2~5颗,平均2.8颗.原发灶治疗总有效率85.48%(53/62),其中CR、PR、SD、PD分别为29例、24例、6例、3例,转移淋巴结治疗总有效率92.00%(23/25),其中CR、PR、SD、PD分别为13个、10个、1个、1个.治疗后NRS评分为(3.29±1.13)分,低于治疗前;KPS评分为(83.61±5.17)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均成功随访12个月,共有4例患者死亡,患者生存率为93.55%(58/62);仅有2例出现自觉轻微穿刺点疼痛,无需特殊处理.结论 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口腔癌可获得理想的疗效,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患者预后良好,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简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