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全外显子结合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诊断2q37缺失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1例2q37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及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并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定量PCR对基因组拷贝数异常区域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在染色体2q37区存在6 Mb的杂合性缺失,涉及 GBX2、LINC01881等98个基因。对其父母的检测提示,该缺失为新发变异。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通过临床及基因测序分析,患儿被诊断为2q37缺失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技术具有高分辨、高通量、高灵敏度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智力障碍、多发畸形及临床疑似综合征患者的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小脑幕上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例小脑幕上胶质肉瘤患者(胶质肉瘤组)和63例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胶质母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两组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的肿瘤位置、体积、强化形式、瘤周水肿程度及瘤内囊变坏死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胶质肉瘤组侵犯硬膜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8/12、16/63, P<0.05)。胶质肉瘤组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胶质瘤成分和间叶组织成分,其中胶质瘤成分的染色情况基本同胶质母细胞瘤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两组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2突变、1p杂合性缺失、19q杂合性缺失、1p/19q联合缺失、α地中海贫血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ATRX)的致病基因突变、 p53突变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突变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胶质肉瘤组的Ki-67值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32.3±14.2)%、(20.5±9.7)%, P<0.001],且胶质肉瘤组发生 TERT启动子区突变的占比高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6/8、8/37, P<0.05),而发生 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占比低于胶质母细胞瘤组(分别为1/8、20/37, P<0.05)。两组在肿瘤切除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胶质肉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但胶质肉瘤易侵犯硬膜、Ki-67值较高、易发生 TERT启动子区突变、但不易发生 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其中的肉瘤成分特异性表达网状纤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易位点在随体的2q37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1例儿童多动症患儿进行细胞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方法:常规进行外周血细胞培养制片及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常规提取外周血DNA,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 结果:患儿具有典型的面部畸形,包括耳位低、耳廓卷曲、眉弓高突、鼻孔凹口、人中短平、上唇薄等。SNP-arry检测显示患儿染色体2q37区存在4.883 Mb的缺失,综合各项检测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最终被确定为45,XY,der(2;21)(2pter→2q37.3∷21p13→21p10∷20p10→20pter),der(20)(21qter→21q10∷20q10→20qter)。结论:报道了1例涉及3条染色体的易位点发生在随体的2q37缺失综合征,综合运用各种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技术对复杂结构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例22q13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例22q13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为其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患儿及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其外周血样,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检索DECIPHER、ClinGen、OMIM、PubMed、GeneReview等数据库,分析CNV变异的致病性。结果:3例患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其中语言落后较为明显。患儿1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胼胝体异常;患儿2发育落后最为严重,同时伴有牙齿差、肤白、手掌厚等特征,且肌张力低;患儿3症状最轻。患儿幼时语言功能落后显著,追赶发育后明显改善。3例患儿均发现仅在染色体22q13.33q13.33区存在缺失。患儿1缺失0.84 Mb,涉及37个基因;患儿2缺失8.70 Mb,涉及126个基因;患儿3缺失0.90 Mb,涉及34个基因。对3例患儿的父母相应CNV变异区域进行检测结果均发现异常。结论:丰富了22q13缺失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为后续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产前诊断2q37缺失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43岁,G 3P 1,第1胎表型及智力均正常,第2胎自然流产,本次妊娠孕8周阴道流血,口服孕酮保胎治疗。夫妻双方系非近亲结婚,否认遗传病家族史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接触史。孕18周以高龄为指征,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我院行羊膜腔穿刺术,常规进行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计数20个分裂相,分析5个核型,胎儿核型为46,XX,del(2)(q37)( 图1)。采用Affymetrix CytoScan 750K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为arr[GRCh37] 2q37.2q37.3(235 620 767-242 782 258)×1( 图2),即2q37.2q37.3区存在7.161 Mb缺失。夫妻双方染色体均未见异常。孕24周胎儿系统超声及心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孕妇夫妇经遗传咨询后决定终止妊娠。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2020-69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q37缺失综合征相关眼面部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主诉为双眼上眼皮抬举受限18个月的患儿就诊眼科。根据临床特点、全身发育情况、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诊断为2q37缺失综合征相关眼面部畸形。患儿行双眼上睑下垂矫正联合双眼内眦赘皮矫正术后,双眼上睑位于角膜上缘,无需抬头视物,眼周外观也得到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1例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核型的成因、临床表型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2月15日于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对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儿为足月小样低体重儿,具有特殊面容、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mos 46,XY,r(4)(p16.3q35.2)[259]/45,XY,-4[25]/47,XY,r(4)(p16.3q35.2),+r(4)(p16.3q35.2)[8]/46,XY,der(4)del(4)(p16.3)inv(4)(p16.3q31.1)[6]/46,XY,dic?r(4;4)(p16.3q35.2;p16.3q35.2)[4]/48,XY,r(4)(p16.3q35.2),+r(4)(p16.3q35.2)×2[3]/46,XY,r(4)(p1?q2?)[2];CMA检测结果为arr[GRCh37]4p16.3(68 345-2 981 614)×1;FISH检测结果为45,XY,-4[12]/45,XY,-4×2,+mar1.ish r1(4)( WHS-, D4Z1+)[1]/46,XY,-4,+mar1.ishr1(4)( WHS-, D4Z1+)[73]/46,XY,-4,+mar2.ishr2(4)( WHS-, D4Z1++)[1]/47,XY,-4,+mar1×2.ishr1(4)( WHS-, D4Z1+)×2[4]/46,XY,del(4)(p16.3).ish del(4)(p16.3)( WHS-, D4Z1+)[9]。 结论:患儿的4号环状染色体为新发变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细胞系,形成同源嵌合体。4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临床表型多变,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否存在嵌合体核型、是否伴有缺失/重复及其范围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平衡易位/倒位携带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携带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既往因自然流产(≥2次)、死胎、胎儿多发畸形或染色体异常患儿生育史,夫妇双方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确诊夫妻一方为平衡易位/到位携带者,孕妇此次自然受孕并妊娠至18~25周(90例);以及因孕妇高龄、产前超声提示胎儿结构异常和产前筛查高风险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胎儿染色体结构异常后,夫妇行染色体检查确诊为夫妻一方为易位/倒位携带者(27例)。这117例孕妇在孕18~25周行羊膜腔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比较并总结产前诊断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并总结产前诊断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种方法检测成功率均为100.0%(117/117)。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6.0%(7/117)的胎儿携带不平衡易位/倒位,33.3%(39/117)携带平衡易位/倒位。CMA检出14例胎儿携带有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1例临床意义未明CNV,异常检出率为12.8%(15/117)。15例检出CNV胎儿中与父母易位/倒位相关的CNV有13例,新发变异1例(22q11.2微缺失综合征),Duchenne肌营养不良基因变异携带者1例。综合核型与CMA结果,最终确定携带有不平衡易位/倒位片段胎儿占10.3%(12/117),携带平衡易位/倒位胎儿占31.6%(37/117),染色体正常胎儿占58.1%(68/117)。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与CMA技术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当夫妻一方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携带时可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前遗传学诊断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q37缺失综合征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 男,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600 g,身长48 cm,出生评分好。小学一年级发现患有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差,但记忆力正常。现14周岁,身高155 cm,体重45 kg。2020年发现有频繁抽动症状,至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多动伴抽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查体:精神可,呼吸尚平,情绪不稳定,易怒,反应能力可,无运动及语言障碍,无明显特殊面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例Mowat-Wilso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例伴有特殊面容的智力障碍/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特征。方法:采集患儿的外周血样,分别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并对患儿3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结果:3例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CMA检测患儿1为arr[GRCh37]:2q22.3(145 128 071-145 159 029)×1,存在大约31 kb的缺失,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涉及 ZEB2基因第8 ~ 10外显子;患儿2为arr[hg19]:2q22.3(145 071 457-146 881 759)×1,存在1.81 Mb的缺失,涉及 ZEB2和 GTDC1基因;患儿3为arr[GRCh37]:9p23p23(11 698 261-12 106 261)×1,存在408 kb的缺失,未涉及相关基因。WES结果显示其 ZEB2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2102C>A(p.Ser701*)的无义变异,该变异已被ClinVar数据库收录,评级为致病性,Sanger测序验证为新发变异。 结论:Mowat-Wilson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异质性较大,对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患儿,尤其是合并特殊面容和多种先天畸形者,CMA和WES检测将有助于明确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