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的嵌合型18号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嵌合型18号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核型。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因"结婚4年,未避孕未育2 +年"就诊于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1例不育症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取患者外周血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拷贝数变异(CNV)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取患者的精液样本进行单精子CNV分析。 结果:经检测,确定患者核型为mos 47,XY,del(18)(q21q23),+r(18)(q21q23)[84]/46,XY,del(18)(q21q23)[9]/48,XY,del(18)(q21q23),+r(18)(q21q23)×2[6]/47,XY,del(18)(q21q23),+r(18)(q21q23×2)[1].ish 47,XY,del(18)(q21q23),+r(18)(q21q23)[84]/46,XY,del(18)(q21q23)[9]/48,XY,del(18)(q21q23),+r(18)(q21q23)×2[6]/47,XY,del(18)(q21q23),+r(18)(q21q23×2)[1]del(18)(q21q23)( D18Z1+,18p+,18q+,WCP18+),r(18)(q21q23)(WCP18+),r(18)(q21q23×2)(WCP18+),CNV分析结果未见异常。单精子测序分析发现18条精子中9条为del(18q)(9/20),7条为dup(18q)×2(7/20),2条为dup(18q)×3(2/20),重复或缺失片段大小均为33 Mb。 结论:该患者携带的18号染色体结构合并数目异常临床比较罕见,尤其是在表型正常的携带者中检测到。通过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精准诊断,结合单精子拷贝数变异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估异常核型对配子生成的影响,从而对生育策略进行精准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嵌合型18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3个月9日龄,因"竖头不稳、反应迟钝"于2022年6月13日就诊我院。患儿系G 2P 2,足月剖宫产娩出,出生时有羊水污染和缺氧症状,黄疸出现后自行消退。主要表现为反应慢、竖头不稳、会对视、追视,可逗笑。入院体格检查:精神好,呼吸平稳,头围39.5 cm,咽无充血,肺音清,心音有力,腹软,肠鸣音正常。下肢肌张力稍低,俯卧位时支撑抬头好,坐位全前倾,立位双下肢支持体重差,屈髋,降落伞反射未建立,双膝及跟腱反射可引出,Vojta姿势反射见手握举,拇指内收,脚小。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蛛网膜下腔增宽(图1),脑白质发育符合0 ~ 2月龄,听力检查未见异常。入院遗传学检查: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样各2 ~ 3 mL,常规培养淋巴细胞72 h,制片,G显带核型分析,计数并分析47个中期分裂相,根据《人类细胞基因组学国际命名体系》(ISCN 2020)描述染色体核型。患儿核型为46,XY,r(18)(p11.21q22.1)[40]/46,XY[7](嵌合比例为85%)(图2),其父母核型均未见异常。为明确缺失区域的大小及断裂点的位置,进一步对患儿进行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结果显示其染色体18p11.21p11.32和18q22.q23区分别存在14.86 Mb和14.02 Mb的杂合缺失(图3)。本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2023-K-013),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状X染色体嵌合型Turner综合征1例胎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7岁,G 1P 0,平素月经规律。现孕17周,孕期体健,无化学物质、农药、放射性物质、毒物等接触史,超声显示胎儿透明隔腔显示不清,左侧侧脑室呈"泪滴状",前角宽约5 mm,后角宽约10 mm,右侧侧脑室后角宽约9 mm,肝内见数枚强回声。因唐氏筛查提示胎儿18三体高风险(1/114)于2023年4月11日至衢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咨询。孕妇夫妇系非近亲结婚,双方智力均未见异常,均无遗传病家族史。孕妇符合产前诊断指征,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羊膜腔穿刺术无菌抽取羊水样品30 mL,其中25 mL用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5 mL用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46]/46,X+mar[59](图1),孕妇夫妇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均正常,该异常染色体源于新发变异,但由于分辨率较低,无法分辨mar染色体类型。胎儿羊水CMA检测结果详见图2和表1,推测mar染色体为环状X染色体。进一步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验证[X染色体探针应用FITC直接标记的着丝粒特异探针(DXZ1)(Xp11.1-q11.1),X染色体显示绿色荧光信号](图3),综合核型、CMA、FISH结果,提示胎儿异常微小环状染色体源于X染色体,产前诊断该胎儿为环状X染色体嵌合型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孕妇经遗传咨询后,于孕25周选择终止妊娠,并拒绝对胎儿进一步行遗传学检测。本研究通过了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KY-2023第11号),孕妇夫妇均已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1号环状染色体嵌合体胎儿2例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例21号环状染色体嵌合体胎儿的围产期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2例胎儿为研究对象。收集2例胎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对2例胎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检测。结果:胎儿1超声提示胎儿鼻骨未显示、室间隔缺损、永存左上腔静脉、三尖瓣轻度返流,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dic r(21;21)(p12q22;q22p12)[41]/45,X?,-21[9],CMA检测结果提示其染色体21q11.2q22.3区存在30.00 Mb片段的4拷贝,21q22.3区存在3.00 Mb片段的缺失。胎儿2超声提示鼻骨呈点状回声,核型为46,X?,r(21)(p12q22)[83]/45,X?,-21[14]/46,X?,dic r(21;21)(p12q22;q22p12)[3],CMA结果提示其染色体21q22.12q22.3区存在5.10 Mb片段的4拷贝,21q22.3区存在2.30 Mb片段的缺失。结论:2例21号环状染色体嵌合体的围产期表型与靠近染色体缺失断裂位点处的染色体片段重复相关,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CMA对于环状染色体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核型的成因、临床表型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2月15日于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例嵌合型4号环状染色体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对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儿为足月小样低体重儿,具有特殊面容、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mos 46,XY,r(4)(p16.3q35.2)[259]/45,XY,-4[25]/47,XY,r(4)(p16.3q35.2),+r(4)(p16.3q35.2)[8]/46,XY,der(4)del(4)(p16.3)inv(4)(p16.3q31.1)[6]/46,XY,dic?r(4;4)(p16.3q35.2;p16.3q35.2)[4]/48,XY,r(4)(p16.3q35.2),+r(4)(p16.3q35.2)×2[3]/46,XY,r(4)(p1?q2?)[2];CMA检测结果为arr[GRCh37]4p16.3(68 345-2 981 614)×1;FISH检测结果为45,XY,-4[12]/45,XY,-4×2,+mar1.ish r1(4)( WHS-, D4Z1+)[1]/46,XY,-4,+mar1.ishr1(4)( WHS-, D4Z1+)[73]/46,XY,-4,+mar2.ishr2(4)( WHS-, D4Z1++)[1]/47,XY,-4,+mar1×2.ishr1(4)( WHS-, D4Z1+)×2[4]/46,XY,del(4)(p16.3).ish del(4)(p16.3)( WHS-, D4Z1+)[9]。 结论:患儿的4号环状染色体为新发变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细胞系,形成同源嵌合体。4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临床表型多变,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是否存在嵌合体核型、是否伴有缺失/重复及其范围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5号环状染色体患者的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常规应用G和C显带分析患者及父母外周血染色体,然后采用单核苷酸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 SNP-array)技术进一步确诊,并采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验证。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 XX, r(15)(p11.2q26.3)[92]/45, XX,-15[9]/46, XX, dic r(15)(p11.2q26.3;p11.2q26.3)[4];SNP-array提示arr[hy19]15q26.3(98 957 555-102 429 040)×1,考虑染色体15q26.3区存在约3.4 Mb的杂合性缺失,缺失片段中包含致病性明确的 IGF1R等7个Morbid基因;qPCR验证结果为15号染色体 IGF1R基因第3、10和20外显子引物扩增区存在缺失,考虑系包含了 IGF1R基因的片段杂合性缺失所致。患者父母核型正常。 结论:15q26.3区域的微缺失导致 IGF1R等基因单倍剂量不足以及环状染色体的不稳定,这可能与患者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特征相关,细胞分子水平的检查为病因学诊断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4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4岁,因"癫痫发作伴发育落后、智力低下"于2021年1月5日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患儿智力低下,理解力差,言语能力差,重叠词汇多。胎龄36周时因胎膜早破、瘢痕子宫经剖宫产娩出,体质量2 480g,生后1天出现癫痫发作,转至新生儿科救治。患儿运动发育落后,出生后4 ~ 5个月会抬头、9 ~ 10个月会坐,2岁余才会蹒跚走路。近4年来因癫痫反复发作多次就医,严重时数天一次,表现为突然出现四肢抽搐,肌肉强直,双眼向一侧持续凝视,双手握拳抖动、口角流涎等,持续数分钟,如无药物控制持续时间较长,甚至数十分钟,睡醒前及刚入睡时发作居多。起初服用奥卡西平、妥泰,后换为德巴金、开浦兰,病情好转后最长一年无发作,2020年10月再次开始发作,趋于频繁。其母孕期血清学筛查低风险,孕期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儿有一哥哥,8岁,体健,智力正常。患儿父母系非近亲婚配,外观正常,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身高92 cm,体质量14 Kg。智力低下,睑裂小、宽眼距、塌鼻梁、长人中、小嘴、小下颌、低耳位、肌张力低下,走路不稳。心肺腹部查体无异常,四肢肌张力低。辅助检查: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右侧海马偏小,垂体较大。脑电图检查显示异常脑电图,清醒背景活动慢化,以枕区、后颞为著的痫样放电,枕区尤其显著(图1)。自述外院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为阴性。常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抽取患儿外周血样2 mL,培养72 h,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计数100个中期分裂相并全部进行分析。根据《人类细胞基因组学国际命名体系(ISCN 2020)》进行核型描述,患儿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r(14)(p13q32.3)(图2)。深圳安吉康尔医学检验实验室家系增强全外显子组全谱检测未检测到与患者临床表现高度相关的致病或可能致病的变异、小片段缺失插入以及拷贝数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异常儿童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本地区先天性异常患儿与细胞遗传学之间的关系,分析染色体异常患儿的核型分布及特点,为患儿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901例先天性异常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应用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分析方法,结合C、N显带技术对可疑患者进行鉴定.结果 在901例患者中,共发现异常核型111例,异常率为12.32%,包括常染色体异常8例,性染色体异常30例.其中常染色体异常中以三体异常为主共62例(74.70%,62/83),涉及DS(21三体核型)58例,以单纯型21三体为主(96.43%,56/58),包括1例rob (14;21),+21和1例i(21),+21;检出13三体1例和18三体3例;检出平衡易位8例,分别涉及1、4、5、6、8、9、10、11、17、18染色体;部分片段重复2例和未知来源片段重复5例;缺失2例,分别为del (5) (p14)和del (18) (q22);涉及9号染色体多态区域外倒位2例和环状染色体1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3例;结构异常12例和性反转5例.多态性变异22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先天性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遗传学分析可有效明确其在临床上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例45,XX,-13/46,XX,r(13)(p13q34)/46,XX,r(13;13)伴卵巢早衰患者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1例嵌合型13号环状染色体伴卵巢早衰的成年女性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探讨嵌合型13号环状染色体与卵巢早衰之间的关系.方法 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与染色体微阵列检测(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结果 患者被诊断为卵巢早衰,染色体核型为46,XX,r(13)(p13q34)[86]/45,XX,-13[9]/46,XX,r(13;13)[5].CMA检测显示其13号染色体长臂的重要区域未发生缺失.文献回顾提示13号环状染色体携带者有类似于性染色体异常者的临床表现.结论 患者的嵌合体核型可能会导致卵巢早衰等类似于性染色体异常的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良孕产史夫妇染色体核型的大样本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良孕产史夫妇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及其分布,以及染色体异常核型与不良孕产史的关系,为优生优育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济南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的10330对(20660例)不良孕产史育龄夫妇为研究对象.采集每例受试者肘静脉血3 mL,肝素钠抗凝,取0.3 mL进行血细胞培养、标本制备,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不同类型染色体异常核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总例数的比例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 ①本组10330对(20660例)不良孕产史育龄夫妇中,共计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为1119例(不含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42%(1119/20660).其中,常染色体异常者为658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58.80%(658/1119),包括354例染色体平衡易位、205例染色体倒位、83例染色体罗伯逊易位、11例染色体插入、5例染色体重复,分别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31.64%、18.32%、7.41%、0.98%、0.45%.染色体倒位者中,以9号染色体倒位居多,偶见于1、4、7、11、12号染色体,并且多合并自然流产.性染色体异常者为440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39.32%(440/1119),包括365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32.62%).其中,男性多表现为无精子症,以47,XXY染色体异常核型居多(144例),女性多表现为原发性不孕,以45,X染色体异常核型居多(103例);61例为性染色体结构异常、14例为性别反转,分别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5.45%、1.25%.其他罕见染色体异常核型者为21例,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1.88%(21/1119),如环状染色体、mar染色体等.②本组10330对(20660例)不良孕产史育龄夫妇中,11例为常染色体插入,5例为常染色体重复,54例为性染色体缺失,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发性不孕不育、胚胎停止发育、无精子症或重度少精子症.结论 染色体异常核型是导致育龄期夫妇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不良孕产史夫妇,建议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遗传咨询.临床为这类患者进行优生优育指导,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