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对IVF/ICSI助孕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包括囊胚发育天数(第5天和第6天)、囊胚扩张程度(4、5、6)、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分级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5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患者的临床数据及绒毛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检测结果。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CNVs检测结果将数据分为两组:异常染色体核型组( n=139)和正常染色体核型组( n=8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对流产组织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影响,同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男方年龄、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女方年龄混杂因素。 结果:基线数据中,异常染色体核型组男方年龄[(34.12±6.49)岁]、精子正常形态率[5.00(4.00,6.00)%]和女方年龄[33.00(30.00,37.00)岁]高于正常染色体核型组[(32.38±4.69)岁、4.00(2.00,5.00)%和31.50(29.00,34.00)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2、 P=0.020、 P=0.00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显示,囊胚发育天数、扩张程度、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等级均没有增加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的风险(均 P>0.05)。 结论:囊胚形态学评价参数与IVF/ICSI助孕新鲜或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稽留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唐氏综合征患者iPSCs基因组DNA甲基化异常模式的分析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 DS)DNA甲基化模式以及基因不同元件甲基化水平与DS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筛选来源于DS患儿和正常对照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中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对其在染色体和基因位置上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差异基因涉及的功能。并结合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研究不同基因元件甲基化的调控作用。结果:DS iPSCs中共检测出1569个DMR,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基因体(genebody),且DMR不富集在21号染色体上。启动子和genebody高甲基化均对基因表达起到抑制作用。聚类结果显示,具有DMR的基因显著富集在神经发育、干细胞多能性以及组织器官大小调控的相关通路上。结论:DS iPSCs中DNA甲基化异常在全基因组广泛分布,DS中DNA甲基化的分布模式和调控模式均不同于正常样本,DNA甲基化可能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了唐氏综合征DS患者神经发育异常及其他异常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的差异表达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 RNA, miRNA)差异表达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为胚胎的植入前选择提供新的依据。方法:用TaqMan微小RNA阵列(MicroRNA Array)对8个囊胚样本进行miRNA表达谱检测,筛选稳定高表达且有价值的miRNA。扩大样本量后选择囊胚,针对筛选的miRNA进行逆转录PCR检测,同时采用二代测序平台检测胚胎的染色体异常,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MicroRNA Array检测发现mir-720、mir-372、mir-886-3p和mir-512-3p表达量较高,而mir-145表达量较低,推测与早期胚胎发育相关。选择56个废弃囊胚,对上述5种miRN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ir-145和mir-886-3p在染色体正常组中显著低表达。mir-145以相对表达量9作为阈值,mir-886-3p以相对表达量3作为阈值,其以上均未见胚胎染色体检测为正常者。结论:特定的miRNA表达差异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存在相关性,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胚胎选择的生物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部疾病与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发病率约为3%~5%,其中80%~85%为病因不明的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即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结构性脊柱侧凸畸形,在冠状面上测得的Cobb角>10°,并且伴有脊柱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脊柱侧凸不仅阻碍了青少年脊柱的生长发育,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眼部疾病是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出现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的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眼部疾病不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可能诱发眼部以外的疾病。最近有研究表明,各种眼科疾病可能对脊柱侧凸的发生具有潜在的影响,且相当一部分患有某些眼科疾病的患者脊柱侧凸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因此,本文主要就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病因学联系,对近15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为脊柱侧凸与眼部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指导与方向。经过整理发现,眼科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各方面:脉络膜厚度与脊柱侧凸、Goldenhar综合征、基因水平、斜视与脊柱侧凸。其中,基因水平上的联系最为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约40种基因或染色体的异常可导致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两种疾病并发;Goldenhar综合征,也称小儿眼-耳-脊椎综合征(oculo-auriculo-vertebral spectrum),最早揭示了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其统计学关系尚不清晰;国内外关于脉络膜厚度、斜视的相关研究较少,均为统计学研究,仅揭示与脊柱侧凸之间有联系,且脉络膜厚度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14q12区杂合缺失及 FOXG1基因相关疾病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涉及 FOXG1基因的14q12q13.1缺失患儿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分析 FOXG1相关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患儿为男性,出生后第8天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同时出现下肢抖动、额部青紫,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侧脑室明显增宽、胼胝体发育不良。染色体核型为46,XY,del(14)(q12q13.1),SNP-array检测显示患儿存在14q11.2q13.1区9.6 Mb的缺失,涉及 FOXG1等基因。 结论:对大脑发育异常并具有运动、认知、语言障碍等的患者,应警惕 FOXG1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及早进行SNP-array检测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猫叫综合征的产前诊断: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猫叫综合征(Cri-du-chat syndrome,CDCS)的胎儿期超声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21年间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确诊、资料完整的11例CDCS病例。收集并分析纳入病例的孕期血清学筛查、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产前超声结果和遗传学检查结果及妊娠结局。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1例中,7例为产前诊断,4例为生后诊断。7例行血清学筛查者中5例异常,其中2例NIPT提示5p-。11例中的8例产前超声表现小脑横径小于-2 SD,其中4例为小脑发育不良(cerebellar hypoplasia,CH),2例为胎儿生长受限,2例头颅各径线和小脑横径均小于-2 SD;1例颈项透明层增厚伴双侧侧脑室脉络丛囊肿、永存左上腔静脉可能;2例未见明显异常。4例患儿经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7例胎儿经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其中6例胎儿进一步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亲本验证均为新生变异,1例拒绝亲本验证。细胞水平分析发现断裂点位于5p13、5p14和5p15者分别为5、3和3例。产前诊断的7例病例均在孕中期引产。生后诊断的4例患儿随访至3周岁,表型均符合CDCS。 结论:当产前超声发现胎儿CH时,要考虑CDCS的可能,但CH与CDCS的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SNP array的基因定位有助于表型谱的分析及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罕见的嵌合型5p部分三体综合征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一例发育迟缓患者的额外小标记染色体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大小及来源,为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联合运用染色体G显带与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对患者的标记染色体进行鉴定,分析遗传异常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mos 47,XX,+mar[36]/46,XX[23];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一个来源于5p长约18 Mb的嵌合重复[5p14.1-p12(hg19:27 399 261-46 083 784)×2.6],嵌合比例约60%。结合既往病例报道,发现嵌合比例与表型严重程度相关。结论:嵌合型5p部分三体较为罕见,并通常有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异常核型细胞的嵌合比例与临床表型的严重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10p15.3缺失及18短臂部分三体患儿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一例发育迟缓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和来源,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以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结果:SNP array分析显示患儿在10p15.3区存在1.2 Mb的微缺失,18p11.21-pter区存在15 Mb的重复,其父母未见染色体拷贝数异常。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10号染色体存在结构异常,其父亲染色体核型为46,XY,t(10;18)(p15;p11.2),其母亲核型未见异常。结论:患儿10号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源自其父携带的t(10;18)平衡易位,其核型为46,XX,der(10)t(10;18)(p15;p11.2)pat。10p15.3区微缺失和18p11.21-pter区重复是导致患儿异常表型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 NR5A1基因新变异所致46,XY性发育异常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46,XY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患儿的遗传学机制,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其 NR5A1基因的第1~7外显子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检测。 结果:患儿表现为幼稚女童外阴,Tanner分期为1期。B超可见卵巢和子宫。患儿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携带 NR5A1基因第5外显子杂合缺失(chr9q33.3:127 255 298-127 255 438),为新发现的致病变异,遗传自母亲,父亲未见异常。 结论:46,XY DSD患儿主要表现为外生殖器男性化不足, NR5A1基因变异是其重要的遗传学病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提高了基因变异的检出率,为患儿家庭的遗传咨询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临界性侧脑室增宽与拷贝数变异及孕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临界性侧脑室增宽(ventriculomegaly,VM)与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以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经超声诊断为VM的单胎妊娠病例,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胎儿的基因组CNVs,记录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发育情况。根据侧脑室增宽的程度将对象分为轻度组(10~12 mm)、中度组(12~15 mm),以及重度组(≥15 mm),比较各组致病性CNVs的检出情况以及孕妇的妊娠结局。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胎儿宫内转归的因素。结果:84例胎儿中,轻、中、重度VM各占24、28、32例。共检出基因组异常15例,其中致病性CNVs 11例,异常核型4例。20例发生异常妊娠结局,包括12例脑积水,8例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3组胎儿的致病性CNVs以及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脑室宽度变化最大值( OR=1.868,95% CI=1.120~3.116)、VM程度( OR=1.571,95% CI=1.120~2.206)是影响胎儿转归的关键因素( P<0.05)。 结论:胎儿临界性VM可增加致病性CNVs以及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在超声确诊后需全面检查,以支持产前咨询和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