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t(11;12)(p15;q13)的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女,11岁,2022年6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伴右侧髂骨疼痛,未重视。2022年7月10日起乏力进行性加重,就诊于定西市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7月11日):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为18.29×10 9/L,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为35 g/L,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为10 6×10 9/L。外周血涂片:原始细胞占总数的12%。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占总数的17.5%,可见Auer小体。免疫分型:可见约15.4%的髓系原始细胞伴免疫表型异常,表达CD34、CD13、CD33、CD117,部分表达HLA-DR,不表达CD2、CD3、CD5、CD7、CD8、CD10、CD11b、CD14、CD15、CD16、CD19、CD20、CD56、CD64。粒细胞相对比例正常,其免疫表型CD16、CD13、CD15、CD11b可见明显表达紊乱。56种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 WT1阳性。给予成分血输注、对症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世界卫生组织2016分型标准对儿童急性红白血病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分型标准再次评价经FAB形态学分型诊断的儿童急性红白血病(AEL)资料,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的初诊白血病患儿,首先根据FAB分型诊断标准,明确诊断AEL,然后按WHO 2016分型标准进行再次评价。结果:1.按FAB分型共20例患儿诊断为AEL,依据WHO 2016分型标准,其中11例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3例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MDS相关改变,1例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5例诊断为纯红白血病(PEL)。2.AEL骨髓形态学易见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偶见Auer小体。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 117、CD 13、CD 33、CD 34、CD7、CD 38。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6例有异常染色体核型,涉及+8,-7,22p+,t(3;5:?),+3q-,15q-,del(9)(q13);12例为正常核型。3.13例进行化疗,1个疗程缓解率为38.5%,截至2020年7月1日,仅2例患儿无病生存(总生存分别为49个月及11个月)。 结论:儿童AEL易见三系病态造血,早期治疗反应差,预后欠佳,根据WHO 2016分型标准再评价后,大部分修订诊断为MDS相关。WHO 2016分型标准更贴近疾病本质,据此调整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FCR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7年12月一线应用FCR方案治疗的43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43例CLL患者中,男31例,女12例,接受FCR方案治疗时中位年龄58(36~72)岁;8例患者伴B症状,外周血中位淋巴细胞计数26(3~550)×10 9/L,IGHV基因未突变62.1%(18/29),P53基因缺失14.0%(6/43),RB1基因缺失18.6%(8/43),12号染色体三体占25.6%(11/33),ATM基因缺失16.7%(7/42)。全部患者FCR方案中位疗程数为4(2~6)个。②全部43例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为88.4%(38/43),完全缓解(CR)20例(46.5%),部分缓解(PR)18例(41.9%),疾病稳定(SD)4例(9.3%),疾病进展(PD)1例(2.3%);7例(16.3%)患者获得微小残留病(MRD)阴性。③中位随访51(6~16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67(29~105)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未达到,5年PFS率为(62.1±8.6)%,10年PFS率为(31.0±14.3)%,5年OS率为(70.5±8.3)%,10年OS率为(51.3±13.8)%。疗程数<4为影响OS的不良预后因素,P53基因缺失、疗程数<4为影响PFS的不良预后因素( P<0.001),且在多因素分析中仍具有预后意义[P53基因缺失: HR=7.65(95% CI 1.74~33.60), P=0.007;疗程数<4: HR=3.75(95% CI 1.19~11.80), P=0.025]。④18例(41.9%)患者于化疗后发生2~3级感染,19例(44.2%)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例(2.3%)患者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恢复。 结论:FCR方案一线治疗CLL的治疗反应及远期生存较理想,不良反应可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绝经激素治疗中医患共同决策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背景 绝经激素治疗(MHT)可以有效缓解更年期症状,但其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做出符合女性需求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但目前对MHT中的医患共同决策(SDM)质量的调查有待补充.目的 分析更年期综合征患者MHT中的SDM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实现对更年期群体更优质的临床照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1月抽取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为一般人口资料、治疗相关信息及SDM质量调查.采用中文版共同决策问卷患者版(SDM-Q-9)评估患者的SDM质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MHT中SDM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MHT中SDM质量的平均分为89.75分.有子女,MHT效果主观感受非常好,有潮热多汗、失眠、情绪波动症状,医生建议使用MHT的患者SDM质量得分更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子女(β=0.26,P=0.005)、潮热多汗(β=0.19,P=0.044)、失眠(β=0.23,P=0.017)、医生建议使用(β=0.21,P=0.025)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MHT中SDM质量的影响因素,可解释SDM质量23.7%的变异.结论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MHT中SDM质量较好,有子女、潮热多汗、失眠、医生建议使用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MHT中SDM质量的影响因素,医生应更主动将患者纳入SDM中,使患者意识到自己是第一健康负责人,与医生共同做出符合患者需求与价值观的SD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检测三例21部分三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3例21部分三体病例进行检测和分析,明确其重复片段的大小,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对病例进行检测.结果 SNP array检测提示3例患者以及其中1例患者的母亲存在21号染色体部分重复,重复的位置和大小不一.例1的21q22.11q22.3区存在12.35 M b的重复,涉及唐氏综合征关键区,为新发突变;例2的9p24.3p13.3区存在35.32 M b的重复合并21q11.2q21.3区14.42 M b的重复.其中9号染色体的重复包含9 p部分三体综合征的关键区,但21号染色体的重复未包含唐氏综合征关键区,且继承自其母亲;例3的21q11.2q21.1区存在4.17 M b的4倍重复,未包含唐氏综合征关键区,且为嵌合体,其母亲的21q11.2q21.1区存在4.17 M b的3倍重复,亦为嵌合体.结论 21部分三体有多种形式,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大.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尤其是SNP array对于诊断21部分三体、明确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间歇性乏力、口干4个月,加重2个月"入本院.患者缘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乏力、口干,偶有上腹胀痛,于当地医院行PET-CT检查,提示甲状腺结节,给予优甲乐治疗,乏力、口干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个月前出现乏力、口干加重,睡眠及饮食差,近4个月体质量减轻10 kg.既往:8年前发现肠息肉,间断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4次,4年前行开腹肠息肉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7个月前行胃息肉切除术,3个月前甲状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为甲状腺结节,目前服用优甲乐50 μg,1次/d,因睡眠障碍,近3年一直服用助睡眠偏方(经质谱分析仪检测,其成分有异丙嗪、异丁嗪、氯氮平、卡马西平、舒必利、奋乃静等镇静催眠药物).否认肝炎病史,否认长期饮酒史,否认淀粉样变性家族史.查体:体温36.5℃,脉搏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1/58 mm Hg,神志清楚,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肝掌及蜘蛛痣阴性,未触及浅表淋巴结,甲状腺可触及结节,约1.0 cm×0.5 cm,质韧,无触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率86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及额外心音.全腹平软,腹正中有一约10 cm的狭长手术切口瘢痕,右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阳性,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肝功能:AST 131.9 U/L,ALT 81.6 U/L,GGT 725.3 U/L,ALP 1882.4 U/L,Alb 38.4 g/L, DBil 10.9 μmol/L,TBil 17.5 μmol/L.其他辅助检查:凝血酶时间(TT)19.3 s;Hb 113 g/L,PLT 540 ×109/L;TC 10.05 mmol/L,TG 5.79 mmol/L,LDL 6.27 mmol/L;尿蛋白(+++);CRP 7.72 mg/L,免疫球蛋白M 3.70 g/L;促甲状腺素(TSH) 15.790 μIU/ml,游离T3(FT3)3.08 pmol/L;CA19-9 92.70 U/ ml.肾功能、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查、自身免疫肝病IgG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M2、铜蓝蛋白、抗核抗体(ANA)系列未见异常.心电图及胸片未见异常.唇腺活组织检查回报不符合口腔干燥综合征.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窦周间隙及干细胞间隙内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动脉壁增厚,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甲基紫(+/ -).病理诊断为肝脏淀粉样变性.明确诊断后,患者要求出院.后患者因仍存在乏力,泡沫尿增多就诊于本院肾内科.肾内科辅助检查:红细胞3.64×1012/L,Hb 104 g/L,PLT 357×109/L;尿蛋白(+++);AST 161.9 U/L,ALT 118.0 U/L,GGT 744.3 U/L,ALP 1585.8 U/L, Alb 28.4 g/L;TC 12.36mmol/L,TG 5.16 mmol/L,LDL 7.51 mmol/L,CRP 3.53 mg/L,免疫球蛋白M 2.96 g/L,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λ轻链阳性,免疫球蛋白IgG阳性.血清游离λ链236.00 mg/L,β2微球蛋白4.10 mg/L.轻链Kap-pa和Lambda定量:24 h尿量2.4 L,24 h尿轻链LAM 91.44 mg,24 h尿轻链KAP 123.12 mg.B型尿钠肽前体(PRO - LPBN) 843.0 pg/ml;肌钙蛋白I 0.143 ng/ml;乳酸脱氢酶245 U/L,α -羟丁酸脱氢酶205 U/L.血沉103 mm/h;促甲状腺素31.020 μIU/ml.CA19-9 160.08 U/ml.凝血因子Ⅱ147.20%,凝血因子Ⅶ132.00%;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Ⅹ正常.肾脏穿刺病理:光镜检查,系膜区和基底膜见节段性少量均质粉染物质沉积.肾间质弥漫多量均质粉染物质沉积.小动脉管壁亦见多量均质粉染物质沉积伴局部黏液样变性,细动脉管壁见多量均质粉染物质沉积.肾小球、小动脉壁、肾间质刚果红染色阳性;免疫组化:Kappa(+),Lambda(++);免疫荧光:肾小球3个, IgM阳性,IgA、IgG、C3、C4、C1q、Fibrinogen、κ链和 λ链均阴性.诊断符合淀粉样变性肾病,必要时可行电镜检查.骨髓活组织检查 +免疫病理:HE及 PAS染色:骨髓增生大致正常50%,异型浆细胞小簇状或散在分布(占有核细胞20%),胞体大,胞浆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部分细胞可见核仁,偏成熟阶段粒细胞散在分布,巨核细胞不少,分叶核为主;网状纤维染色0级.免疫组化:CD38(+)、CD138(+)、Kappa(-)、Lambda (+)、CD56(-)、CD20(+)、CYCLIND1(-)、CD117(+)、CD79A(+).骨髓流式细胞:P4占有核细胞1.3%,表达CD38、CD138、CD200、CXCR4、CLambda;不表达 CD19、CD117、CD7、CD56、CD28、CD34、CD33、CD10、CD27、CD20、CD22、CD13、CKappa,为异常单克隆浆细胞(限制性表达 Lambda).FISH:未检测到P53基因缺失,但镜下可见P53基因3个拷贝的细胞比例为66%,考虑所在17号染色体三体或P53基因扩增.未监测到RB1基因、CDKN2C基因缺失,检测到CKS1B基因扩增,比例为82%.检测到IGH基因重排,比例为34.5%.腹部彩超:肝囊肿,脾肿大,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血免疫固定电泳可见单克隆游离轻链(λ型),肝脏、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及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为: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梅奥2012分期Ⅲ期/梅奥2004分期为Ⅲ期a),累及心脏、肝脏、肾脏、骨髓.后于本院血液科行规律BD方案(硼替佐未+地塞米松),化疗3个疗程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通量测序确诊9p部分三体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确定1例生长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及智力障碍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 应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对患儿及父母核型分析后,进一步采用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核型分析中无法明确的多余片段的来源,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结果 G显带分析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7,XX,+mar,患儿父母核型未见异常.NGS提示患儿多余片段来自9p13.1p24.3(10001~39786086),重复片段的长度约39.77 Mb,FISH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患儿核型中的衍生染色体片段源自9号染色体短臂,其异常表型归因于9p13.1p24.3三体.细胞遗传学联合NGS和FISH技术有助于准确鉴别异常染色体来源,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遗传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卵巢颗粒细胞瘦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瘦素基因(leptin,Lep)启动子甲基化及瘦素分泌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因输卵管因素进行体外受精助孕的患者20例,单纯PCOS患者(PCOS组)及PCOS合并MS患者(PCOS-MS组)各10例.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性激素和糖代谢指标,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检测脂代谢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及卵泡液瘦素水平,联合亚硫酸氢钠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检测颗粒细胞瘦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年龄及基础性激素水平并无差异.与PCOS组相比,PCOS-MS组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水平显著升高(P=0.045,P=0.044),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下降(P=0.048),血清及卵泡液中瘦素水平明显升高(P=0.031,P=0.042),黄素化颗粒细胞瘦素DNA启动子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99~556序列CpG岛甲基化位点明显减少(P=0.026),优质胚胎率也有所下降(P=0.043).结论·血清及卵泡液中瘦素水平的升高,黄素化颗粒细胞瘦素DNA启动子甲基化程度的降低及优质胚胎比例的下降,可能是导致PCOS合并MS患者生育力下降的部分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合肥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合肥市成年常住居民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MS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 2016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合肥部分城乡地区抽取2772例成年常住居民,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合肥市MS的患病情况依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MS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对MS相关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合肥市18岁及以上成年常住居民MS的粗患病率为21.97%,标化后患病率为16.71%.随着年龄增加,合肥市MS患病率呈升高趋势(χ2=117.663,P<0.001),男性居民高于女性(χ2=49.288,P<0.001),城市居民高于农村(χ2=8.999,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MS保护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腰围、三酰甘油是MS危险因素.结论 合肥地区成年人群MS的患病率较高,应针对MS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减少MS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