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顽固性根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总结脊神经根脉冲射频(pulsed radio frequency,PR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顽固性根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就诊的106例LDH顽固性根性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脊神经根PRF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疗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血清指标、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疗效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炎症因子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神经根PRF治疗LDH顽固性根性神经痛患者,能有效提高优良率,降低其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障碍,改善相关血清指标水平,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导板在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在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治疗中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DRG-PRF术的胸段PHN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 n=31)和对照组( n=32)。试验组利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背根神经节穿刺,对照组接受常规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并发症。 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9%(79/93),高于对照组的30.2%(29/96)( P<0.001);试验组≥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分别为4.3%(4/93)、1(1,1)次、2.9(2.8,3.0)min,均低于对照组的21.9%(21/96)、2(1,3)次、9.0(4.5,12.9)min( P<0.01);两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有1例刺破胸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误入椎管、血肿、脊髓损伤、肢体运动障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是引导PHN患者行DRG-PRF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提升DRG-PRF手术效率,但对手术效果并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脉冲射频(PRF)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PH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F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PRF组接受肌骨超声(MBU)引导下PRF(65V)治疗,联合组在PRF组的基础上进行rTMS(10 Hz)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T0)、治疗后1周(T1)、1个月(T2)和3个月(T3)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OI)、生活质量量表(SF-36)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两组T0、T1、T2、T3各项评价指标(VAS、PSOI、SF-36、SDS)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RF组(96.0%比86.0%, χ2=11.520, P<0.05),联合组T1、T2、T3的VAS[(5.06±0.25)分比(6.15±0.22)分, F=2.265, P<0.01;(2.26±0.32)分比(4.33±0.21)分, F=1.034, P<0.01;(1.35±0.11)分比(2.61±0.08)分, F=2.024, P<0.01]、PSOI[(10.55±0.78)分比(12.09±0.96)分, F=1.411, P<0.01;(8.65±0.87)分比(9.98±0.56)分, F=3.031, P<0.01;(7.56±0.22)分比(8.74±0.15)分, F=6.888, P<0.01]、SDS[(43.76±4.52)分比(45.61±3.21)分, F=2.783, P<0.01;(40.82±1.26)分比(41.95±0.53)分, F=6.514, P<0.01;(28.21±0.42)分比(31.70±0.17)分, F=2.468, P<0.01]评分均明显低于PRF组,而SF-36[(78.24±5.36)分比(75.66±1.25)分, F=5.418, P<0.01;(80.23±1.02)分比(79.27±5.41)分, F=2.177, P<0.01;(85.24±1.42)分比(81.23±1.24)分, F=3.926, P<0.01]评分明显高于PRF组。 结论:MBU引导下外周神经PRF联合rTMS治疗PHN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抑郁程度并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安全性高,优于单独使用PRF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与脉冲射频调节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t-SCS)与脉冲射频调节(PRF)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接受st-SCS或PRF治疗的208例Z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st-SCS组(107例)与PRF组(101例),经1∶1倾向评分匹配平衡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后,对2组匹配后各86例患者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出院时及术后1、3、6、12、24个月的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以及NRS缓解率、药物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SCS组与PRF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出院时及术后1、3、6、12、24个月的N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出院时及术后1、3、6、12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NRS评分明显低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及术后1、3、6、12、24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NRS缓解率明显高于PRF组,术后1、3、6、12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t-SCS组与PRF组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的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用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3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加巴喷丁用量明显低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t-SCS组与PRF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6、12、24个月的PSQ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出院时及术后6、12、24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PSQI明显低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t-SCS组与PRF组患者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如硬脊膜外血肿形成、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等发生。 结论:st-SCS与PRF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ZAP,但st-SCS比PRF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质血管成分凝胶辅助脂肪移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质血管成分凝胶(SVF-GEL)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方法:60只BALB/c裸鼠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NS组、PRP组、PRF组、SVF-GEL组,将AG复合物注射于各组裸鼠背部皮下组织,观察术后1、2、4、8、12周AG复合物的大体形态、体积,免疫荧光切片观察细胞并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各组间脂肪移植保存率及MVD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术后1周仅SVF-GEL组见少许小血管簇生成;2~4周各组小血管簇形成逐渐增多,SVF-GEL组较密集。脂肪体积保存率:SVF-GEL组移植后1、2、4周体积保存率(%)分别为65.54±8.81、74.80±3.58、62.46±3.71,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8、12周时为54.38±9.14、52.67±8.34,仍优于NS组(35.75±5.21、32.88±7.48, P<0.05)。MVD:各组MVD逐渐增高并于4周时达峰值,8周时下降。术后4周,SVF-GEL组移植的MVD(CD31+细胞/视野)达32.60±10.83,脂肪组织血管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 P<0.05);8周时,SVF-GEL组(54.38±9.14)明显高于NS组(35.75±5.21, P<0.05)。免疫荧光染色:移植后各时间点SVF-GEL组存活区、再生区细胞数量及形态均优于NS组,且后者坏死区域较大。 结论:SVF-GEL辅助脂肪颗粒移植可促进移植物初期血管化及成脂化,提高移植脂肪最终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壳聚糖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并探讨复合水凝胶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成功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及温敏特性的含质量浓度为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取6~8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在每只大鼠背部制造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最终36只大鼠成功造模)。将每只大鼠3个创面分别作为空白组(不进行药物干预)、阳性对照组(滴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壳聚糖水凝胶组(滴加壳聚糖水凝胶溶液)。取其中30只大鼠,将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共30个创面分为10、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个创面,分别滴加含10、15、20、50、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取剩余6只大鼠,于每只大鼠剩余的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伤后14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00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肝、脾、肺和肾等炎症、出血或坏死情况;伤后10 d,取其中1个创面滴加含15 g/L A-PRF的复合水凝胶溶液的6只大鼠,采用激光血流成像系统观测4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7、14 d,计算8组创面愈合率。伤后14 d,取8组创面组织,分别行HE、Masson染色,观察新生上皮形成和胶原生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阳性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面积百分比;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VEGFA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CD31、VEGFA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4)。结果:伤后14 d,6只大鼠心、肝、脾、肺、肾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出血或坏死。伤后10 d,15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血流灌注量明显多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7、14 d,空白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0±8.9)%、(75.0±1.8)%,均分别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及10、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的(45.8±3.2)%、(49.8±3.7)%、(51.2±2.9)%、(68.5±2.4)%、(68.8±1.5)%、(72.7±2.1)%、(75.0±3.7)%及(79.1±1.9)%、(77.2±1.7)%、(82.3±1.3)%、(89.6±1.9)%、(89.8±1.3)%、(87.3±1.1)%、(87.9±1.3)%( P<0.05);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低于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伤后14 d,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上皮化程度较其他4组创面更高、新生微血管情况更好,胶原数量更多且排列更整齐。伤后14 d,阳性对照组创面CD31、VEGFA及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组、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 P值均<0.05),15、20、50、10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CD31、VEGFA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伤后14 d,壳聚糖水凝胶组、阳性对照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 P<0.05),1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VEGF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P<0.05)和CD31、VEGFA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 P<0.05),15、20、50、100 g/L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壳聚糖水凝胶组、10 g/L 复合水凝胶组( P<0.05),壳聚糖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31、VEGFA的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P<0.05)。 结论:复合水凝胶生物安全性高,可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有效促进创面组织中血管和胶原生成,从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15 g/L为复合水凝胶中A-PRF的较优使用质量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冲射频联合加巴喷丁对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RF)联合加巴喷丁对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123例AH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1)对照组( n=61):采用加巴喷丁治疗;(2)研究组( n=62):采用加巴喷丁联合PRF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进行睡眠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IL-2、IL-6水平的差异。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疗效以及后遗神经痛、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男28例,女34例,年龄(62.8±8.5)岁。对照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64.0±7.8)岁。研究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7.96±1.33)、(1.52±0.60)分,对照组分别为(7.68±1.52)、(2.70±0.64)分。研究组治疗前、后SRSS评分分别为(31.74±5.90)、(12.06±2.81)分,对照组分别为(33.10±5.54)、(14.14±2.96)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SR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研究组VAS评分、S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10、CXCL-10、PGE2、COX-2、IL-2、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10、CXCL-10、PGE2、COX-2、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的血清IL-10、PGE2、COX-2、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研究组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35、26、1例,对照组分别为22、31、8例,研究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2)。治疗后研究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6.1%(10/6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7.7%(23/61)(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RF联合加巴喷丁治疗AHN总体疗效及安全性较好,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睡眠、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和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是一种具有立体纤维蛋白结构、富含大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可持续释放各种促进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PRF已在创伤外科、整形外科及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广泛用于治疗患者各种急慢性创面。对创伤外科中常见的慢性难愈合创面,常规的外科处理常效果不佳。大量的研究已证实PRF对慢性创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标本选择、离心方法、离心管材质、冻干保存技术等多种方法,研究者尝试对PRF进行改良增效,并已取得巨大进展。本文就PRF制备和保存技术研究现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对肝细胞癌杀伤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靶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对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HBsAg-CAR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其转导入T细胞(健康捐献者的血液中获取),制备HBsAg-CAR-T细胞。制备CD19-CAR-T细胞作为Mock组,未转导的T细胞为Untransduced组。上述三种效应细胞分别与肝癌细胞共同培养,检测三组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抗肿瘤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等)释放水平。建立免疫缺陷NPG小鼠PLC/PRF/5肝癌皮下成瘤模型,随机分组,尾静脉注射HBsAg-CAR-T细胞(实验组, n=5)或未转导的T细胞(对照组, n=5),注射后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 结果:体外培养过程中,HBsAg-CAR-T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及存活率,CAR的表达稳定。与表达HBsAg的肝癌细胞共培养后,HBsAg-CAR-T组释放的抗肿瘤细胞因子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BsAg-CAR-T组对HBsAg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Mock组及Untransduce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NPG小鼠肿瘤体积为(250.8±62.8)mm 3,低于对照组小鼠肿瘤体积(757.5±102.6)m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sAg-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HBsAg阳性肝癌细胞,并释放高水平的抗肿瘤细胞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促进甲胎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编码X蛋白促进甲胎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评估肝癌患者HBV感染与否与AFP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在PLC/PRF/5肝癌细胞系中转染HBV、HBx及P53真核表达质粒,36 h 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检测HBV和HBx对P53和AFP表达的影响,以及P53对AFP表达的影响;在PLC/PRF/5细胞中转染包含AFP基因启动子和沉默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改变明确沉默子区域,再将包含沉默子的报告载体与HBV/HBx质粒共转染PLC/PRF/5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改变验证HBV/HBx对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作用;用ChIP实验验证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并证实HBx对P53与作用序列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统计分析发现HBV感染与AFP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HBV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值总体中位数为296.8 ng/ml,而HBV阴性患者的AFP总体中位数为71.5 ng/ml( P=0.02),HBV阳性肝癌患者的AF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V阴性肝癌患者;P53可以抑制AFP表达( P<0.001),而HBV和HBx均能抑制P53表达( P=0.0011、 P=0.0027),并促进AFP表达( P=0.0014、 P<0.001);HBV和HBx可以作用于AFP基因沉默子区域,促进基因转录( P<0.001、 P=0.0019; P=0.0046、 P=0.0015);P53与AFP基因沉默子的结合作用能够被HBx所够削弱。 结论:HBx可通过抑制P53表达,并且抑制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以此促进AFP基因转录,并进一步促进AFP蛋白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