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D4通过肝肠轴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导致急性肝衰竭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肠道异常代谢产物通过肝肠轴如何影响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发生,并加剧急性肝衰竭进展.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模型,以明确疾病状态与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与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内在关联.非靶向代谢组学系统分析肠道黏膜中代谢产物的异同,识别促发肝脏NETs的关键代谢物.在此基础上,利用抗体芯片探讨ALF进展中细胞因子与NETs的可能联系,最终聚焦并通过流式细胞及免疫荧光等方法,阐明NETs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及炎症因子介导的促疾病进展效应.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ALF小鼠模型肝脏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NETs的形成.肠黏膜代谢产物的分析显示,LTD4含量显著上升,破坏了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内毒素和LTD4向肝脏的转移,促进NETs的形成.对肝脏细胞因子的分析表明,NETs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介导促炎因子的进一步释放.结论 ALF发生时,肝脏内浸润的大量中性粒细胞会被肠道中异位到肝脏的异常代谢产物刺激从而形成NETs,形成的NETs可以调节巨噬细胞的分化,进一步加剧ALF中的炎症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仍存争议。有严重脑室内出血高风险的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考虑预防性静脉注射吲哚美辛;以下情况可选择不给予药物干预的期待管理:无症状、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早产儿出生7~14 d内、影响hsPDA自发闭合的危险因素较少等。期待管理失败,可给予药物干预,推荐口服高剂量布洛芬、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口服标准剂量布洛芬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流行性感冒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抗病毒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受试者200例。试验组给予抗病毒颗粒(每次18 g,每日3次)及磷酸奥司他韦模拟剂口服,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及抗病毒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均为5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其他重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抗病毒颗粒试验组和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疗效指标差异,同时监测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评估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受试者393例,抗病毒颗粒试验组195例,完成试验191例(97.95%)。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198例,完成试验195例(98.48%),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分析数据集(FAS)中试验组年龄(34.9±14.4)岁,男性83例(42.78%);对照组年龄(33.3±13.5)岁,男性78例(39.59%)。两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测、基线中医证候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FAS中试验组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 M( Q1, Q3)为3.0(3.0,4.0) d,对照组为3.0(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完全退热时间 M( Q1, Q3)试验组为34.0(20.3,49.0) h,对照组为36.5(19.6,48.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抗病毒颗粒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疗效、多数重要临床症状消失率等方面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疗效相当( P>0.05),且抗病毒颗粒组第3天的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 P<0.05)。 结论: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相当,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对乙酰氨基酚致急性肝损伤中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最常见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但过量使用往往会导致急性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严重者会造成死亡,目前仍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识别出的在过量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害中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之一。本文从APAP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的JNK信号通路、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及氧化应激的放大、与JNK信号通路相关的其他通路或细胞过程、靶向JNK的药物可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JNK信号通路靶点在APAP肝毒性中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方向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且为寻找其他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测定的LC-MS/MS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测定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APAP)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乙腈溶液(V/V,1∶1)沉淀蛋白后,以甲醇(5 mmol/L乙酸铵)-水(5 m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分离。采用LC-MS/MS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本方法在0~1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r)>0.999 0,批间、批内精密度均<10%,加标回收率为96.8%~101.7%,检出限为0.1 mg/L,定量下限为0.3 mg/L。 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血浆样品的快速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疼痛管理对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提升患者术后满意度具有重要价值。随着超前镇痛、预防性镇痛等镇痛理念的出现,围手术期全过程疼痛管理和多模式镇痛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最重要的方案。应用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等传统药物进行镇痛仍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以股神经阻滞、收肌管阻滞、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混合液注射等为代表的各类局部阻滞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方氨酚烷胺胶囊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感冒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250 mg,盐酸金刚烷胺100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1粒,用药半日后出现背部红斑伴瘙痒。次日皮疹加重,遍及全身,累及口腔、眼睛、阴囊黏膜,并逐渐发展为大疱疹,表皮脱落,皮损面积达90%,伴轻度肝损伤和血糖升高,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对症支持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痊愈。考虑患者的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很可能与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的临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术后疼痛常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应激反应,延迟术后康复。良好的术后疼痛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临床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有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对乙酰氨基酚、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等。文章描述了以上药物各自的特点、副作用、用法用量以及应用现状。阿片类药物是最常用的全身镇痛药物,但需关注其副作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时)。NSAID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多模式镇痛中最常用的非阿片药物,临床使用时需注意其禁忌证和潜在危害。围手术期使用氯胺酮可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但大剂量使用容易产生精神症状。右美托咪定与阿片类药物复合用于自控静脉镇痛可改善镇痛效果,右美托咪定用作局麻药佐剂可延长外周神经阻滞的时间,但需注意其镇静和循环副作用。合理联合使用上述药物,有望进一步降低药物相关副作用,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同药物镇痛对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CE2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调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分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潜在的调控机制。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23~66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ACE2在非慢性鼻窦炎对照组、非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组和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组中的表达。利用GSE72713芯片分析ACE2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IL-25、IL-3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骨膜蛋白等Th1/Th2细胞因子的相关性。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ACE2互作蛋白网络,cibersort算法评估GSE72713芯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通过微小核糖核酸(miRNA)调控网络、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药理学分析对ACE2进行综合分析。使用GraphPad 7.0及SPSS 20.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E2在non-ECRSwNP组较ECRSwNP组高表达。芯片分析显示ACE2表达与IFN-γ呈正相关,与IL-5、IL-13和骨膜蛋白呈负相关。免疫分析显示ACE2与M1型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与M2型巨噬细胞浸润呈负相关。GSEA结果显示,干扰素相关通路在non-ECRSwNP组显著上调,而靶向ACE2的miRNA-200B/miRNA-200C/miRNA-429通路在ECRSwNP组上调。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氨苄青霉素可上调ACE2表达,对乙酰氨基酚可下调ACE2表达。结论:ACE2在ECRSwNP和non-ECRSwNP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这可能与组织炎性因子浸润不同以及miRNA调控通路差异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术后住院期间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的10~18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共877例资料。收集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麻醉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术后用药、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等,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分为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组(O组,182例)和未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组(NO组,695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结果:877例患者中有182例(20.8%)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使用补救性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情况、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5岁[与<15岁比较,校正后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1.590, P=0.011]、术后24 h最高血压与基础血压的比值(SBPmax/bas)≥110%(与术后24 h SBPmax/bas<110%比较,aOR=1.687, P=0.007)、术后Hb较术前下降值(ΔHb)≥29 g/L(与ΔHb<29 g/L比较,aOR=1.477, P=0.028)、引流量≥13.1 ml/kg(与引流量<13.1 ml/kg比较,aOR=1.717, P=0.012)和术后补救性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aOR=2.824, P<0.001)是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 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发生率为20.8%,年龄≥15岁、术后24 h SBPmax/bas≥110%、ΔHb≥29 g/L、引流量≥13.1 ml/kg和术后补救性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是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