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麻醉药抑制肝细胞癌生长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癌是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的疾病,其中肝细胞癌又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肝癌发病隐匿,很多患者发现已到晚期,虽经手术等治疗,但疗效欠佳.近年来研究发现,局部麻醉药在治疗肝癌领域展现了显著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局部麻醉药抑制肝细胞癌生长的具体机制,包括调节肝癌细胞生长环境、增加NK细胞活性、促进癌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细胞增殖和转移等方面,以期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局部麻醉药的安全性及其新剂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局部麻醉(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品,临床上广泛用于皮肤黏膜麻醉、周围神经阻滞麻醉、脊髓神经麻醉和治疗慢性疼痛等。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局麻药的新剂型包括经皮给药剂型和缓控释剂型。经皮给药剂型的优点是实现表面局麻,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注射麻醉对患者局部的损伤和刺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缓控释剂型可维持较长效的麻醉效果,避免因局麻药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从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 2+] 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 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 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 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布比卡因脂质体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布比卡因脂质体是采用脂质体技术制备而成的缓释布比卡因,局部镇痛作用时间可长达72 h。文章综述布比卡因脂质体相关研究,重点介绍其在术后镇痛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从布比卡因脂质体的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等方面描述布比卡因脂质体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布比卡因脂质体作为超长效局麻药,在术后镇痛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 +-K +-2Cl -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 +-K +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的表达。 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 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 P<0.05)。 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身麻醉药物对围术期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睡眠是机体恢复的重要活动,全身麻醉患者常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睡眠倒错等问题。研究表明,麻醉药物通过扰乱睡眠稳态及昼夜节律,造成睡眠障碍,并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疾病康复及转归。本文旨在从全身麻醉药物对围术期睡眠的影响及机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优化麻醉药物选择,为预防围术期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临床实践中影响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因素,为提高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有关文章,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文章共纳入52篇随机对照研究中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 911名,将影响白内障患者手术的因素进行分类,依次为护理方式、麻醉药物的种类及作用部位,未归入上述的影响因素按作用时间分为术前影响因素如是否口服镇静药物、术中影响因素如是否辅助吸氧、术后影响因素如术后是否盖眼垫等。将可进行数据分析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协同护理可提高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相对危险度为1.21,95%置信区间( CI):1.13,1.30( P<0.001);与利多卡因相比,其他表面麻醉药在麻醉效果及影响患者舒适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均值差为-0.69,95% CI:-1.51,0.14( P<0.001);较平衡盐溶液相比,静脉输注芬太尼组可明显降低患者自控的镇痛装置按压给药的次数,进而反映出静脉输注芬太尼可提高患者舒适度[ MD=-1.77,95% CI:-2.19,-1.39; P<0.001];Tendon囊下麻醉较表面麻醉相比,麻醉效果及患者舒适度方面更好[ MD=-1.02,95% CI:-1.33,-0.71; P<0.001];其他可提升患者舒适度的因素由于研究文献少或统计结果难以合并遂未行Meta分析,但将其结论进行系统综述。 结论::影响白内障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可逐步开展,进一步提高手术舒适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DNF/TrkB信号通路在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 (TrkB)信号通路在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18月龄,体重55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青年大鼠血浆组(Y组)和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剂K252a组(K组)。Y组和K组尾静脉注射经过处理的3月龄青年大鼠血浆100 μl/次,C组和S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次/周,共4周。处理结束后S组、Y组和K组吸入3%七氟烷麻醉3 h,麻醉前K组尾静脉注射K252a 25 mg/kg。于麻醉后3 d时行旷场试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自发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BDNF、磷酸化TrkB(p-TrkB)、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囊泡蛋白(SYN)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透射电镜下记录突触数量并测量突触活性区长度。 结果:与C组比较,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降低( P<0.05)。与S组比较,Y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升高( P<0.05)。与Y组比较,K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降低( P<0.05)。 结论: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拟行开放式胃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 n=21)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375%罗哌卡因40 mL行RSB,B组( n=20)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行RSB。皮肤缝合完毕后即给患者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PCA)。比较两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术后PCA药物的使用剂量。 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 021.4±172.0)μg,明显低于B组的(1 415.0±330.6)μg( t=-4.04, P=0.001)。A组术后1 h、2 h的PCA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14±0.90)mL、(0.85±0.70)mL,均明显低于B组的(1.85±0.70)mL、(1.45±1.00)mL( t=-5.96、-2.75, P < 0.001、 P=0.009)。术后3、6、12、24、48、72 h,两组PCA药物使用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对开放式胃癌切除手术患者,术前于切口两侧精确实施RSB(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可显著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2 h 内PCA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纳布啡与地佐辛用于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纳布啡与地佐辛用于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沙溪隆都医院2020年1-9月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布啡组(N组)、地佐辛组(D组),每组60例。分别静脉给予盐酸纳布啡注射液0.15 mg/kg(N组)、地佐辛注射液5 mg(D组),随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手术操作,如有体动,酌情追加30~50 mg的丙泊酚。比较两组麻醉前(T 0)、手术开始3 min(T 1)、苏醒时(T 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的变化,术后苏醒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结果:两组在T 0、T 1、T 2时的SBP、HR等均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苏醒时间、术后VAS评分、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N组恶心、眩晕发生率分别为8.3%(5/60)、11.6%(7/60),均低于D组的30.0%(18/60)、31.6%(1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09、7.07,均 P<0.05)。 结论:纳布啡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少,优于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麻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