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3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H3 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H3 G34-mutant diffuse hemisphere glioma,DHG-G34)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和预后.方法 复习3例DHG-G34病例资料,光镜下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结合分子改变和随访结果评估该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 例1、例2位于右侧额叶,例3累及双侧额叶、左侧颞岛叶及基底核区等多个脑叶.术前影像2例额叶病变均显示皮质及交界区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强化;例3显示多个脑叶呈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强化不明显.显微镜下2例额叶病变均呈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改变,在GBM背景中可见密集分布未分化小细胞,呈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ur,PNET)改变.例3肿瘤累及多个脑叶,呈2~3级星形细胞瘤形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均阳性,但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2、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lpha-thalassemia X-linked intellectual,ATRX)、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promoter,MGMT)和BRAF V600E均阴性.1例P53呈强阳性,2例P53表达完全缺失(无义突变);2例H3 G34R呈弥漫核强阳性,1例H3 G34V阳性.3例均行病灶切除术,例2术后未辅助放化疗,3个月后肿瘤即复发.例1和例3术后行放化疗,在术后12和17个月出现肿瘤进展.结论 DHG-G34是一种累及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大脑半球的高级别胶质瘤,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患者预后差,但优于IDH野生型GBM和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变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检查联合血清检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收集并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灶超声特征及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 BRAFV600 E基因的突变结果,探讨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高危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2019年1月—2022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2例PTMC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142例,女性240例,年龄16~67岁,平均(43.24±11.27)岁。根据术后病理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 n=195)和转移组( n=187),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TMC患者CLNM的危险因素。 结果: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与转移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TSH、肿瘤边缘、形态、微钙化、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以上因素均是PTMC患者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且存在微钙化时发生CLNM的风险是无微钙化的2.129倍,因此存在微钙化是影响PTMC发生CLNM的重要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年龄、性别、常规超声特征及血清TSH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源于中国人转移性黑素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女性转移性黑素瘤来源的黑素瘤细胞系,并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从1例17岁女性恶性黑素瘤患者腋窝淋巴结分离转移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细胞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型检测对比细胞系与其来源组织信息,并检测基因突变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锚定非依赖性恶性增殖能力;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数量及结构;以高侵袭性黑素瘤细胞系A2058、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为对照,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HMB45、S100、Melan-A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裸鼠荷瘤,观察在体内的致瘤性。结果:成功建立1株黑素瘤细胞株,命名为ZJMM-45,在超1年的时间中培养70余代次,显示出稳定的形态和增殖,细胞呈梭形、多角形,可产生黑素颗粒。STR匹配分析显示,样本ZJMM-45与患者冻存淋巴结组织匹配度96%,为同一来源。ZJMM-45细胞系存在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位点BRAFV600E(c.1799 T>A);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ZJMM-45细胞染色体多为三倍体,呈异常结构。ZJMM-45体外培养呈指数增长,至第5天达到平台期;在琼脂中呈克隆样生长并形成克隆球,显示出锚定非依赖性和恶性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ZJMM-45与A2058细胞均表达HMB45、S100和Melan-A;Transwell实验显示,ZJMM-45侵袭、迁移细胞数量(300 ± 14、260 ± 14)均高于A2058细胞(150 ± 6、160 ± 19, t = 13.25、11.76, P < 0.001)。裸鼠荷瘤实验4周后5只小鼠均发展成内径为1.0 cm的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包括增殖性黑素瘤细胞核深染,形成小巢,与原实体瘤相似。 结论:成功构建1株来源于中国黑素瘤患者的转移期细胞系ZJMM-45,携带BRAFV600E突变,表达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在体外培养中有快速增殖、侵袭、转移等多种恶性特点,体内实验有明显致瘤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癌诊治中的价值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为内分泌系统和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甲状腺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甲状腺癌常被分为4种病理类型:乳头状癌、滤泡性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最为常见,恶性程度较低,未分化癌极为罕见,恶性程度最高。 BRAFV600E突变被发现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当前的分子研究热点。临床上,也经常将 BRAFV600E突变认为是影响甲状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本文就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从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癌诊断、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决策、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评估 BRAFV600E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与成人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情况、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07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84例儿童及青少年(≤20岁)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组,纳入医院同期收治的100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根据观察组患者 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为突变组和野生组,分析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观察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根据观察组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转移组和无复发转移组,分析影响观察组患者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84例患者与对照组100例患者相比,两组在多发病灶(36.9%比22.0%)、双侧病灶(34.5%比11.0%)、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81.0%比31.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1.9%比60.5%;其他7.1%比0%)、淋巴转移(67.9%比42.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性别(男性22.6%比28.0%;女性77.4%比72.0%)、血型(A型38.1%比26.0%;B型21.4%比30.0%;AB型35.7%比36.0%;O型4.8%比8.0%)、手术类型(全切手术84.5%比80.0%;部分/近全切15.5%比20.0%)、 BRAFV600E/ TERT/ NRAS基因突变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在 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无 BRAFV600E基因突变患者(χ 2=6.497, P=0.011)。随访发现,观察组11例出现复发转移,对照组无一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0岁患者相比,11~20岁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P=0.014)。随访至2022年10月31日,两组均无一例死亡。 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多发病灶、双侧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甲状腺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成人甲状腺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中有 BRAFV600E突变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无 BRAFV600E突变者;年龄是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联合 BRAFV600E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诊断为BethesdaⅢ类中的辅助诊断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FNA)诊断为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意义不明确的滤泡性病变(atyp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or follicular lesion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US/FLUS)这一分类的恶性概率,探讨联合应用 BRAFV600E基因检测在该分类中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共114例行甲状腺结节FNA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94例,年龄16~76岁,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的金标准,评估细胞学结果为AUS/FLUS的恶性发生率,并应用配对χ 2检验(McNemer检验)和诊断试验评价方法分析术前FNA联合应用 BRAFV600E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鉴别诊断效能。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TC患者中, 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84.76%(89/105)。在FNA结果为AUS/FLUS这一分类中,PTC所占比例为57.14%(12/21)。 BRAFV600E基因突变在AUS/FLUS这一分类中诊断PTC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5/12、5/5和9/16。 BRAFV600E基因突变能够提高该细胞学分类患者的PTC检出率( OR=0.438,95 %CI=0.251~0.763, P=0.016)。 结论:术前FNA联合 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能显著提高细胞学诊断为AUS/FLUS的甲状腺结节的恶性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密码子600的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密码子600的突变(BRAFV600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突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2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RAFV600E突变,探讨BRAFV600E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BRAFV600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突变率为91.5%(183/200),与病理诊断率相近,与患者的性别( χ2=0.799, P>0.05)、年龄( χ2=1.110, P>0.05)、肿瘤大小( χ2=0.999, P>0.05)、淋巴结转移( χ2=0.948, P>0.05)以及病灶数量( χ2=0.783, P>0.05)无明显相关。 结论: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572例PTMC患者的病理特征。筛选其中合并HT的患者共140例,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 BRAFV600 E基因及腺体外侵犯等临床特征是否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对140例PTMC合并HT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肿瘤大小≥6 mm( χ2=5.376, P=0.020)、多灶性( χ2=7.986, P=0.005)、 BRAFV600 E基因突变阳性( χ2=5.072, P=0.024)及腺体外侵犯( χ2=7.778, 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灶性( OR=2.473, P=0.018),腺体外侵犯( OR=3.608, P=0.048)是PTMC合并HT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PTMC合并HT情况下,当患者术前有证据显示存在多灶性或者腺体外侵犯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此时推荐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癌碘-131治疗抵抗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占90%以上.多数DTC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出现失分化现象,进展为放射性碘难治性DTC(radioiodine-refractory DTC,RAIR-DTC),预后明显变差,是甲状腺癌致死的主要原因.钠碘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的表达和功能异常,是导致甲状腺癌碘-131治疗抵抗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受遗传学改变、表观遗传学改变、肿瘤微环境作用、自噬作用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学改变如BRAF基因的V600E位点突变、RET/PTC基因重排等导致致癌信号通路的激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NIS的表达及其在细胞膜上的正常定位.表观遗传学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模式,调节NIS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甲状腺细胞的碘摄取功能.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成分也可能通过降低NIS的表达水平和/或干扰其在细胞膜上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碘摄取障碍.此外,自噬作为一种细胞内部的代谢调节机制,也可以调节NIS的表达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从而影响碘的摄取和碘-131治疗的敏感性.通过综述以上因素在甲状腺癌失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RAIR-DT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改善预后,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克拉屈滨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性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克拉屈滨(2-CDA)联合阿糖胞苷(Ara-c)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性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疗效以及毒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确诊的难治复发性LCH患儿,均采用2-CDA联合Ara-C方案化疗.结果 患儿共94例,男64例,女30例,中位年龄5.38(0.45-13.61)岁.多系统受累组共78例(82.9%),危险器官受累组共32例(34.0%).初诊时61例检测了血浆BRAFV600E,阳性率49.18%;47例检测了组织BRAFv600E,阳性率78.72%.总体治疗反应率为85.1%,44.4%尿崩症好转,3年EFS为(76.7±3.4)%,2年累积进展或复发率为20.2%.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00%),无化疗相关死亡.发病年龄小(中位年龄<1.63岁)、加用二线药物时年龄偏小(中位年龄<1.82岁)、多系统受累、危险器官受累及BRAFV600E突变的患儿更易出现复发和疾病进展(P=0.016,0.001,0.043和<0.001).结论 2-CDA联合Ara-C可作为难治复发性LCH的挽救二线方案,对LCH垂体受累改善显著.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总体耐受程度好,安全性高,无化疗相关死亡.但远期复发率及缓解率尚需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