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可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作为小分子靶向药物,目前被广泛用于血液肿瘤的治疗。阿可替尼是全球首款高选择性BTK抑制剂,在2023年3月22日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进一步规范阿可替尼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员结合相关研究数据和指南推荐,制定了阿可替尼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现状调查:一项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深度了解我国临床医师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疾病的认知,临床诊疗行为和经验,为促进我国WM规范化诊疗,改善WM患者临床结局提供研究证据。方法:开展面向全国多家三级以及二级医院内血液科、血液肿瘤科以及肿瘤内科医师的调研,自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招募有WM诊疗经验的临床医师,使用定性序贯定量调研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来自于22个省级行政区内33个城市中219家医院的415位临床医师参加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诊断方面,虽然医师为疑似WM患者开具的检查检验项目较为统一(实验室检查项目建议率92%~99%、病理检查79%~95%、基因检查96%、影像学检查63%~83%),但在临床实践中(医师认为)仍有22%的患者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且非三甲医院的误诊率高于三甲医院(29%对21%, P<0.001),WM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以及医师经验不足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是医师认为的最主要原因;96%的医师认为WM患者需接受MYD88和CXCR4为主的基因检测,因其有助于疾病确诊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在治疗方面,55%的医师认为缓解症状是主要治疗目标,另外检查指标的改善(54%)以及延长总生存期(51%)也是我国医师关注的治疗目标。在有治疗指征的患者中,医师认为21%左右的患者不会接受治疗,主要是经济因素以及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造成的。在选择治疗药物时,63%的医师会把患者是否可以负担治疗药物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患者合并症(61%)、基因检测结果(55%)、疾病风险等级(54%)等。在治疗方案选择上无论是初诊患者还是复发/难治患者,94%医师认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BTKi)是WM最主要的治疗药物(初治95%,复发75%),BTKi中伊布替尼推荐比例最高(84%)。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医师的认为约23%的患者不能完成计划的治疗方案,主要原因与有治疗指征但未接受治疗的原因相同。针对WM的学科发展,66%的医师认为仍需加强临床医师和患者对疾病认知,提高WM的诊断率。 结论:本研究是首项针对WM的全国范围医师调研,系统性地描述了我国医师在WM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疾病误诊率高、基因检测和治疗新药可及性低、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我国医师认为改善医师和患者对WM的认识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第25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20年6月11日至21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利用循环游离DNA(cfDNA)检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MYD88突变和CXCR4突变的意义,并探讨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含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一线和复发WM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又一治疗选择:新一代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第一代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伊布替尼的出现明显改善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但其不良反应如出血、感染、心血管事件等限制了患者的长期使用。新一代BTKi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能明显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其中acalabrutinib在初治和复发难治C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Ⅲ期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我国自主研发的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也在临床前和Ⅰ、Ⅱ期研究中初步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大型Ⅲ期临床试验数据。目前,更多的BTKi还处在研发阶段。未来CLL的治疗可能转变为各类药物联用达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后停药或以MRD指导治疗等,而新一代BTKi的问世也将为这种联合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伊布替尼联合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T淋巴细胞少见),好发于老年人,且有高度可变的临床过程,中位生存期一般为35~63个月。在免疫化疗时代,CLL患者的生存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原发耐药及治疗后复发。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CLL的治疗模式,使CLL的治疗进入靶向时代,伊布替尼联合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获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不能满足治疗需求。新型BTK抑制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减少了脱靶效应。阿卡替尼联合其他药物疗法总有效率(ORR)超过90%,并且外周血和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很高。对我国研制的新型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进行的多中心Ⅱ期研究结果显示,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的ORR为88.5%,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ORR为82.5%。国际多中心对另一个新型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ORR为95.9%,在有del(17p)初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ORR为92.2%。另外,非共价BTK抑制剂也崭露头角,有望克服BTK抑制剂耐药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奥布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推荐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作为小分子靶向药物,目前已经被批准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的治疗。奥布替尼是首创新药,于2020年12月25日获批上市,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数据尚待完善。为了进一步规范奥布替尼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员结合BTK抑制剂的应用现状及已经公布的奥布替尼相关研究数据,制定了该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难治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是由于最适结合温度为37 ℃的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使红细胞被过早破坏所致的贫血。wAIHA患者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总体反应率(ORR)为80%~90%,但仅有20%~30%患者在激素减量或停药后获得持续缓解。对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wAIHA患者的推荐药物为利妥昔单抗,但仍有>25%患者面临再次复发或二线治疗失败。传统的非靶向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术的疗效不确定且不良反应严重,仅作为三线或后线治疗方案。因此,目前复发/难治性wAIHA(R/R wAIHA)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整体疗效及预后不佳。笔者拟就针对B、T及浆细胞的治疗,抑制Fcγ受体(FcγR)信号转导的治疗,以及新生儿Fc受体(FcRn)抑制剂等,在R/R wAIHA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R/R wAIHA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药治疗初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伊布替尼或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初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BTKi单药治疗的58例初诊W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55例患者可评估疗效,40例患者接受伊布替尼单药治疗,中位治疗时间15个月,总缓解率(ORR)为85%,主要缓解率(MRR)为7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10%。15例患者接受泽布替尼单药治疗,中位治疗时间13个月,ORR为93%,MRR为73%,VGPR率为0%。10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由伊布替尼转换为泽布替尼治疗,转换前伊布替尼中位用药时间7.5个月,转换后泽布替尼中位用药时间3.5个月,转换前、后的ORR分别为90%和100%,MRR分别为80%和80%,VGPR率分别为10%和50%。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接受两种BTKi治疗患者预期24个月PFS率均为86%,ISS评分低、中、高危患者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8),所有患者均存活。BTKi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2%和10%。伊布替尼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5%,泽布替尼组出血的发生率为7%。 结论:伊布替尼或泽布替尼单药治疗WM均有良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治疗策略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方面已显现出益处,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进展为复发或难治性MM。当前最新免疫治疗策略除了包括针对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外,双特异性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为复发或难治性MM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