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酪酸梭菌对db/db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酪酸梭菌对db/db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4周龄db/db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b/db组, n=10)和酪酸梭菌治疗组(db/db+Cb组, n=7),选用同周龄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db/m组, n=10)。db/m和db/db小鼠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db/db+Cb小鼠给予等量的酪酸梭菌溶液灌胃,连续灌胃8周。检测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等指标;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的表达。采用16S rRNA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别测定肠道菌群、血清和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 结果:与db/db小鼠相比,db/db+Cb小鼠通过补充酪酸梭菌后一般状态改善,空腹血糖、血尿素氮、ACR、血肌酐、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降低(均 P<0.05);病理显示,小鼠肾组织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中PGC-1α mRNA表达量上升( P<0.05);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下降,GLP-1R、磷酸化腺苷酸活化激酶(p-AMPK)/AMPK蛋白表达上调(均 P<0.05);酪酸梭菌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血清和粪便中总SCFAs含量升高(均 P<0.05)。 结论:酪酸梭菌能增加肾组织GLP-1R表达,促进AMPK磷酸化,减轻小鼠肾组织损伤,推测与调节富产SCFAs菌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优化胞质分裂阻滞实验方案用于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优化胞质分裂阻滞实验方案用于辐射诱导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为以核质桥为指标进行生物剂量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2 Gy 60Co γ 射线(剂量率为1 Gy/min)照射人离体外周血(设0 Gy对照),照射后28 h在细胞样品中加入终浓度为6 μg/ml的松胞素B,培养48、56、68和72 h后收获;或照射后加入终浓度为0.6、1、2、6、10 μg/ml的松胞素B,培养68 h后收获。应用胞质分裂阻滞法进行标本制备,分析单核细胞、双核细胞、多核细胞的比例,以及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及微核率。 结果:对不同细胞培养时间,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加,0和2 Gy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具有升高的趋势;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0~0.033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微核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对不同浓度松胞素B处理组,随松胞素B浓度的增加,0和2 Gy时核分裂指数和双核细胞比例有所升高;2 Gy核质桥率无明显变化规律(0.023 0~0.047 0/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6 μg/ml组相比,10 μg/ml组微核率显著降低( U=2.74, P< 0.01)。 结论:不同细胞培养时间组和不同松胞素B浓度组的辐射诱导核质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适当缩短细胞培养时间可提前得到核质桥分析结果;培养开始加入松胞素B可简化实验步骤,但可供分析的细胞数过少,用于剂量估算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智能识别 60Co γ射线照射诱导人外周血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根据扫描显微镜搭配玻片扫描软件(Metafer 4),在松弛素B(CB)阻断微核法试验中识别和鉴定微核,建立 60Co γ射线照射剂量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 方法:采集4名健康人(2男2女)肘静脉血样品,用0、0.25、0.5、1、2、3、4和5 Gy 60Co γ射线(剂量率0.74 Gy/min)离体照射,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培养、收获和制备标本玻片,人工智能彩色识别分析系统分析并记录双核细胞和微核数。应用CABAS软件拟合基于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2份照射后的盲样进行生物剂量估算验证。 结果:在0~5 Gy剂量范围内,拟合的微核剂量-效应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模型,回归方程为 y=0.032 1 D2+0.023 7 D+0.012 7( R2=0.998, D为剂量)。用拟合曲线对验证样本的剂量估算结果与实际照射剂量基本接近。 结论:成功建立基于人工智能识别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为估算辐射生物剂量提供了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敦煌医方小补肝汤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小补肝汤干预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成分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小补肝汤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ecards)、药物数据库(Drugbank)、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Gkb),获取疾病的靶标基因;利用Venny2.1.0在线工具绘制药物与疾病靶点的韦恩图,获得交集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通过Bioconductor等在线软件进行基因组数据的高通量分析,得到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注释图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图,预测作用通路,并采用动物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结果:通过筛选得到小补肝汤36种活性成分,药物-疾病共同靶点244个;通过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调控网络,筛选出豆甾醇(Stigmasterol)、海风藤酮(Kadsurenone)、β-谷固醇(Beta-sitosterol)、山蒟酮C(Hancinone C)及黄杉素(Taxifolin)等核心成分;通过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筛选出AKT1、GNAQ及PTGS2等11个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得出生物学过程BP 3 675个,包括对药物的反应、对氧含量的反应、对缺氧的反应等;细胞组分379个,包括膜筏、膜微区、线粒体外膜等;分子功能624个,包括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及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得出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钙信号通路(GNAQ-PLCB2-IP3R1-CAM)、cAMP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等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显著减少,血清中乳酸(LD)、尿素氮(BUN)的含量显著升高,肝糖原与肌糖原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骨骼肌组织病理可见骨骼肌细胞排列紊乱不均,有较多炎症细胞弥漫浸润,骨骼肌组织GNAQ、PLCB2、IP3RI、CAM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LD、BUN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糖原与肌糖原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给药组小鼠骨骼肌纤维排列有所改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骨骼肌组织GNAQ、PLCB2、IP3RI、CAM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小补肝汤能下调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组织中GNAQ、PL-CB2、IP3RI、CAM蛋白表达,从而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减轻因钙超载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肌浆网功能破坏而引起的疲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加味柴胡桂枝汤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寻加味柴胡桂枝汤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ETCM、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加味柴胡桂枝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GeneCards、Dis-GeNet、OMIM、TTD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焦虑、抑郁疾病靶点,EVenn平台交互映射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疾病互作网络,交集靶点导入 STRING数据库获取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Metascape平台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微生信平台可视化处理;分别选取排名前5位药物靶点及交集靶点于CB-DOCK2平台进行分子对接并绘制热图.结果 共得到加味柴胡桂枝汤活性成分296个,排名前10位的活性成分依次是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木犀草素、异鼠李素、黄芩素、5-甲基-7-甲氧基异黄酮、芒柄花黄素、乌药碱、毛蕊异黄酮,对应唯一靶点225个;共得到冠心病、焦虑、抑郁疾病交集靶点3 465个,经EVenn平台分析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57个,前10位的靶点包括VEGFA、ALB、CASP3、Akt1、JUN、IL-6、IL-1β、PTGS2、MMP-9、EGF.GO分析共得到2 21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1 897条,细胞成分117条,分子功能200条.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信号通路205个,主要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 加味柴胡桂枝汤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利用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分析394名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进行分析,为长期接受低水平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提供更加准确的职业健康监护依据.方法 放射组为在岗期间接触射线的353名放射工作人员,对照组为上岗前尚未接触射线的41名放射工作人员.采用胞质分裂阻断微核法测定微核率.结果 放射组平均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微核率(t=-2.95,P<0.05).放射组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微核率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36,P<0.05).10~年和30~年工龄组人员微核率明显高于<10年工龄组人员的微核率(x2=-44.79,-60.47,P<0.05).女性微核率明显高于男性微核率(t=3.93,P<0.05);放射诊断学组和探伤组的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3.51,3.65,P<0.05).结论 微核率在长期接触低水平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中有所增加,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特别是最大的辐射暴露工作者群体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和辐射防护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单细胞测序解析微移植后小鼠T细胞的早期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背景 目前对于微移植(microtransplantation,MST)后免疫细胞群的表型及分子特征、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乃至T细胞的演变过程仍不清楚.目的 应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解析微移植后小鼠 T细胞的早期变化特点及相应机制.方法 以 20只雌性CB6F1小鼠(H-2Kb/d)为受鼠,20只雄性C57BL/6J小鼠(H-2Kb/b)为供鼠,在无任何预处理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预防情况下,向受鼠输注 6×107 个经G-CSF动员后的供鼠脾单个核细胞(G-CSF-mobilized donor spleen cells,GDSC),建立微移植小鼠模型.收集微移植后受鼠 0d、7d和 14d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0d取3只受鼠,7 d、14 d各取 6只受鼠).用流式分选仪分选CD3+细胞后合并每个样本的所有数据,基于高度可变的基因对数据进行无监督的聚类,并使用统一流形近似和投影在二维空间中投影细胞.利用已知的性别基因Ddx3y、Eif2s3y、Xist和Tsix来区分供受体.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无偏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验证.结果 微移植后供体细胞以微量嵌合体的形式在受体内存活和增殖.来自scRNA-seq数据的差异基因表达将T细胞分为 6个亚群.CD4+ T细胞包括 3个亚群——CD4+幼稚、CD4+记忆、CD4+调节,CD8+T细胞也包括3个亚群——CD8+幼稚、CD8+记忆、CD8+效应.各亚群在14d内发生不同比例变化,幼稚群减少,调节群、效应群和记忆群比例增加,其中CD8+效应亚群的细胞毒因子(NKG7、GZMA、CTSW、GZMB、GZMK、KLRC1)表达量均升高,微移植前后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微移植提高了受鼠的免疫杀伤功能,而调节T细胞亚群表达大量免疫抑制因子配体LGALS9、CD274、IL10、PDCD1LG2、CD48、IL2和CD200R1,与效应亚群的受体结合,负向调节细胞毒作用并最终达到免疫稳定状态.结论 无预处理条件下,单独输注供体GDSC可形成供体微嵌合,成功建立自然免疫状态下的小鼠微移植模型.微移植可引发受鼠体内早期T细胞,尤其是CD8+效应群和CD4+调节群的差异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富集等,提示了相应的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性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微移植的免疫和分子机制提供帮助,并为微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潜在的可能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基于体外实验及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二肽激肽酶4(DPP-4)抑制剂对鱼藤酮(ROT)诱导神经细胞帕金森病(PD)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神经细胞株PC-12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使用ROT建立PD体外模型,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在使用ROT建模的同时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维格列汀.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从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数据库分别获取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及阿格列汀的药物靶点,通过DisGeNet、OMIM及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PD相关的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将药物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选取基因满足度(Degree)值>平均值的基因作为DPP-4抑制剂对PD产生作用的关键靶点,将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关键靶点基因输入到DAVID数据库进行GO基因功能和KEGG作用通路分析.将DPP-4抑制剂治疗PD的关键靶点以及KEGG信号通路导入到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筛选与PD相关信号通路关系最为密切的靶点作为DPP-4抑制剂治疗PD的核心靶点,采用CB-Dock 2对接平台进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对照组细胞形态完整,增长状态良好,细胞呈多角形,细胞之间类似突触样连接,且突触较长;模型组细胞密度减少,细胞皱缩,细胞与细胞间的突触样连接断裂,且观察到较多圆形的损伤细胞;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较模型组细胞形态得到改善,恢复到正常状态下的细长、多角形态.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模型+西格列汀组、模型+利格列汀组、模型+维格列汀组(P均<0.05).共收集西格列汀药物靶点486个、利格列汀药物靶点665个、维格列汀药物靶点524个、沙格列汀药物靶点507个、阿格列汀药物靶点408个,PD疾病相关靶点1121个;将DPP-4抑制剂靶点与PD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共得到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36个相关靶点.PPI网络显示,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相关靶点中Degree值>平均值的关键靶点共有16个,分别为ALB、IGF1、STAT3、CASP3、EGFR、ESR1、MAPK14、PPARG、MAPK1、HMOX1、NOS3、REN、MMP3、IL2、AR、IGF1R.GO分析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作用于PD的关键靶点共同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包括信号转导、细胞迁移的正向调控和细胞凋亡的负向调控等,细胞组分主要包括细胞质、细胞质膜、细胞核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酶结合、蛋白质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20条信号通路,与PD较为相关的信号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显示,在PI3K-AKT、FoxO及MAPK信号通路中均有富集的靶点为IGF1、EGFR、IGF1R及MAPK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种DPP-4抑制剂均与PD相关核心靶点蛋白有较好的结合,其结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结论 DPP-4抑制剂对PD体外模型细胞具有积极地干预作用,其可能通过IGF1、EGFR、IGF1R及MAPK1等核心靶点作用于PI3K-AKT、FoxO、MAPK等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微核胞质分裂阻滞细胞(CB-MNT)方法学探讨和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微核胞质分裂阻滞细胞(CB-MNT)实验方法学探讨,对CB-MNT和常规法微核(C-MNT)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85名从事放射作业人员外周血标本,分别采用CB-MNT法和常规法两种方法培养微核细胞.通过制片染片及镜下检查,识别双核淋巴细胞微核和转化的单核淋巴细胞微核;比较两种方法培养出的淋巴细胞的自发微核细胞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淋巴细胞微核自发率CB法制片的结果是3.85 ±8.43;采用常规法制片的结果是1.13 ±1.60.两种方法得到的自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1).采用CB法制片获得的双核淋巴细胞核完整膨大,胞质清晰,微核易识别.结论 胞质分裂阻滞法优于常规培养法;胞质分裂阻滞法对毒性损伤反映更加敏感;微核细胞更易识别;能减少阅片误差,结果准确可靠.建议作为职业健康体检对遗传损伤监护中实验室中的优先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活化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诱导不完全线粒体自噬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活化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诱导不完全线粒体自噬的机制.方法 HepG2细胞或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与肝星状细胞(LX-2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2-AG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2+浓度和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线粒体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蛋白质免疫检测大麻素受体1(CB1R)、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和p62蛋白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与LX-2细胞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相比,LX-2细胞和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共培养组,2-AG水平增加,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下降,ROS水平和Ca2+浓度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DA升高而SOD下降,CB1R水平升高,p-Akt和p-mTOR表达下降,LC3-Ⅱ表达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HCV核心蛋白增加2-AG水平,上调CB1R表达;增加线粒体ROS水平和Ca2+浓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下调Akt和mTOR活性引起不完全线粒体自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