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编号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功能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发育疗法联合稳定性训练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实施神经发育疗法联合CST干预后,观察组平衡功能Ber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改善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发育疗法干预可显著提升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为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ST1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CST1)是2型Cystatins超家族成员之一,在靶向调节中起关键的作用。CST1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通过激活上皮-间质转化通路、Wn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与同源盒C1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相应靶基因结合调控肿瘤生长和发展。深入了解CST1在胃癌中的作用和功能,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针对胃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和诊断及预后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功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v1.4(MIMIC-Ⅲv1.4)探讨机械功(MP)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IMIC-Ⅲv1.4数据库中200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住院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少48 h的ARDS患者的相关资料。提取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RDS病因、预后指标、通气前动脉血气分析和通气48 h内呼吸力学参数等。以通气前氧合指数(PaO 2/FiO 2)最低值将患者分为轻中度ARDS组(>150 mmHg,1 mmHg≈0.133 kPa)和中重度ARDS组(≤150 mmHg),比较两组间基线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MP对中重度ARDS的诊断价值,并用约登指数确定MP对中重度ARDS的诊断阈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的MP最佳截点值将所有ARDS患者分为高MP组和低MP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28 d生存状态。 结果:共筛选出403例AR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轻中度ARDS组107例,中重度ARDS组296例。两组患者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通气前PaO 2/FiO 2最低值、通气前最后一次PaO 2/FiO 2、28 d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通气第2个24 h肺动态顺应性(Cdyn)及通气48 h内呼气末正压(PEEP)、平台压(Pplat)、驱动压(ΔP)、呼吸频率(RR)、肺静态顺应性(Cst)、MP、吸入氧浓度(Fi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了年龄、SOFA评分、通气前最后一次PaO 2/FiO 2及相关呼吸力学参数等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的ΔP、PEEP、MP及更低的通气前最后一次PaO 2/FiO 2与中重度ARDS的发生独立相关〔优势比( 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1.137(1.032~1.252)、1.333(1.139~1.561)、1.102(1.030~1.179)、0.996(0.993~0.998),均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P诊断中重度ARDS的最佳截点值为18.1 J/min(敏感度为81.42%,特异度为60.75%),AUC为0.745(95% CI为0.690~0.799)。根据ROC曲线得出的MP最佳截点值将所有ARDS患者分为高MP组(>18.1 J/min)和低MP组(≤18.1 J/min);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P组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P组(73.8%比85.1%;Log-Rank检验: χ2=5.660, P=0.017)。 结论:MP是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可用于诊断中重度ARD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DP联合NAVA对肺部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肺部感染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AVA组、NAVA+EDP组,每组40例,NAVA组给予常规治疗,NAVA+ED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EDP治疗,记录每组入组时和撤机时的膈肌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膈肌电活动峰值(EAdipeak)、静态肺顺应性(Cst)、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氧合指数(P/F)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组患者入组时DE、DTF、EAdipeak、Cst、Pplat、Raw、PaCO 2、P/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4、0.81、0.40、0.78、0.45、0.95、0.83、0.41,均 P>0.05)。撤机时,与NAVA组比较,NAVA+EDP组DE[(13.80±1.84) mm比(12.71±1.66) mm]、DTF [(32.81±2.77)%比(31.32±2.84) %]、Cst[(42.13±2.35) ml/cmH 2O比(40.55±2.09) ml/cmH 2O] (1 cmH 2O=0.098 kPa)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5、2.36、2.41,均 P<0.05),EAdipeak[(9.41±1.54) μm比(10.54±1.76) μm]、Pplat [(10.95±1.95) cmH 2O比(12.08±1.82) cmH 2O]、Raw[(16.07±2.87) cmH 2O·L -1·s -1比(17.63±2.60) cmH 2O·L -1·s -1]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05、2.67、2.16,均 P<0.05);与NAVA组比较,NAVA+EDP组PaCO 2、P/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3、1.32,均 P>0.05)。与NAVA组比较,NAVA+EDP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139.98±13.65) h比(172.18±16.44) h]和ICU住院时间[ (7.68±1.14) d比(8.93±13.5) d]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53、4.48,均 P<0.001)。 结论:NAVA联合EDP可改善肺部感染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泾县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5例中重度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侧俯卧位通气组(38例)和传统俯卧位通气(PPV)组(37例),分别采用侧俯卧位通气方式和传统PPV方式。两组患者均按照ARDS救治指南及肺保护性通气需求设置机械通气参数,前3次俯卧位时间每日均不少于16 h。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俯卧位前(T0)及俯卧位1 h(T1)、4 h(T2)、8 h(T3)和俯卧位结束前(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阻力、肺静态顺应性(Cst),首次俯卧位前(t0)及入重症监护病房(ICU)12 h(t1)、24 h(t2)、48 h(t3)、72 h(t4)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以及患者压力性损伤(PI)和呕吐发生率、气管插管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俯卧位前后及不同俯卧位方式对患者的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基础疾病、HR、MAP、pH值、PaO 2/FiO 2、血乳酸(La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0~T4的HR(组间效应: F=0.845, P=0.361;时间效应: F=1.373, P=0.247;两者交互作用: F=0.245, P=0.894)、MAP(组间效应: F=1.519, P=0.222;时间效应: F=0.169, P=0.954;两者交互作用: F=0.449, P=0.773)和气道阻力(组间效应: F=0.252, P=0.617;时间效应: F=0.578, P=0.679;两者交互作用: F=1.467, P=0.2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0~T4的Cst比较,组间效应( F=0.311, P=0.579)和两者交互作用( F=0.364, P=0.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20.546, P<0.001);两组t0~t4的PaO 2/FiO 2比较,组间效应( F=0.104, P=0.748)和两者交互作用( F=0.147, P=0.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7.638, P<0.001)。对两组的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进行单独效应检验,两组间不同时间点HR、MAP、气道阻力、Cst、PaO 2/Fi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T1~T4的Cst均明显高于T0时,t1~t4的PaO 2/FiO 2均明显高于t0时(均 P<0.05)。侧俯卧位通气组与传统PPV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d:6.75(5.78,8.33)比7.00(6.30,8.45)〕和机械通气时间〔d:8.30(6.70,9.20)比7.40(6.80,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侧俯卧位通气组患者PI发生率〔7.9%(3/38)比27.0%(10/37)〕和呕吐发生率〔10.5%(4/38)比29.7%(11/37)〕均明显低于传统PPV组(均 P<0.05)。 结论:不论是侧俯卧位通气方式还是传统PPV方式,均可以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Cst,提高氧合;两种俯卧位方式对患者HR、MAP及气道阻力的影响较小,对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也无差异,但侧俯卧位通气方式可减少PI和呕吐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 1c)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118例行超声乳化术的T2DM白内障患者,均为单眼白内障,根据术前HbA 1c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高HbA 1c组55例(HbA 1c>7.0%)和正常HbA 1c组63例(HbA 1c≤7.0%),比较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黄斑总容积(CV)、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及术后黄斑水肿(PCME)发生率,分析患者发生PCME的危险因素。 结果:超声乳化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高HbA 1c组CS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HbA 1c组[(256.21 ± 19.27) μm比(242.33 ± 14.63) μm、(277.41 ± 16.39)μm比(248.12 ± 11.54) μm、(242.51 ± 11.52) μm比(234.87 ± 9.34)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乳化术后3个月,高HbA 1c组CV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HbA 1c组[(10.40 ± 0.51) mm 2比(10.17 ± 0.47) 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HbA 1c组PCME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HbA 1c组[25.45%(14/55)比7.94%(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HbA 1c>7.0%、术前存在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患者发生PCME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T2DM白内障患者术前HbA 1c水平会影响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结构,且术前HbA 1c>7.0%的患者PCME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发高血压患者血清儿茶酚抑素、氧化应激指标变化及其与血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伴发高血压患者血清儿茶酚抑素(CST)、氧化应激指标变化及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OSAHS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OSAHS组(54例)与OSAHS合并高血压组(4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CST、氧化应激指标的差异。分析血压与血清CST、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OSAHS合并高血压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高于OSAHS组[(41.67 ± 3.02)U/L比(39.11 ± 2.65)U/L],血清过氧化氢酶(CAT)、CST水平低于OSAHS组[(11.47 ± 2.54)kU/L比(15.88 ± 2.31)kU/L、(23.63 ± 4.38)ng/L比(28.61 ± 5.4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呼吸紊乱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压、舒张压与OSAHS患者血清MPO水平呈正相关( P<0.05),与血清CAT、CST水平呈负相关( P<0.05)。 结论:OSAHS伴高血压患者血清CST、CAT水平降低,MPO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可能与OSAHS伴发高血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虚拟现实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7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电刺激和推拿等基本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治疗组训练20 min,对照组训练40 min,连续训练3周。治疗组在每日20 min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0 min的VR上肢训练,亦每日1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进行DTI测定,包括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FAasy),并利用DTT技术重建治疗组患者的双侧CST。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8.82±8.32)分和(79.71±8.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放射冠层面,2组患者的FA和rFA值均显著升高,FAasy值均显著降低,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TT图显示,治疗前,脑卒中患者患侧CST部分或完全断裂、稀疏,较健侧明显减少,远端纤维束也变细减少;治疗后,其纤维束数量较前增加,原先断裂部位出现修复连接。 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TI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诱发大脑可塑性变化,促进CST的修复,尤其在放射冠层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神经胶质细胞去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小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神经胶质细胞去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效果。方法:培养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BMSCs并进行干细胞鉴定,体外检测GFP-BMSCs分泌营养因子情况,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s,DRGs)共培养,观察其促进轴突生长效果;应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抑制剂PLX3397去除小鼠脊髓中小神经胶质细胞,并对脊髓进行钳夹损伤(Crush损伤),成功建立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小鼠SCI模型,将GFP-BMSCs移植到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小鼠SCI区域。将小鼠随机分为单纯饲料组和PLX3397组。于术后7、30、60 d分别取材,进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对比观察移植GFP-BMSCs存活情况及神经组织修复情况;应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来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体外GFP-BMSCs能够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其与DRGs共培养,促进了DRGs神经轴突的生长。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明显提高SCI区域移植GFP-BMSCs存活,与单纯GFP-BMSCs移植相比,两者联合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伤区域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141, P=0.06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单纯移植GFP-BMSCs或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后移植GFP-BMSCs均未能使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轴突跨过损伤中心到达脊髓远端,在损伤后1、7、14、21、28 d行BMS评分,单纯饲料组分别为(1.20±0.45)、(3.20±0.45)、(3.80±0.45)、(4.20±0.45)、(4.60±0.55)分,PLX3397组分别为(0.60±0.55)、(3.00±0.71)、(3.80±0.84)、(4.20±0.84)、(4.40±0.89)分,两组各个时间点B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提高了SCI区域移植GFP-BMSCs存活,但是未能促进CST轴突再生及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可能需要联合促轴突再生策略以提高SCI后神经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白质纤维束保护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国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治疗可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改善功能预后,促进存活患者的功能恢复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救治核心。皮质脊髓束是维持运动功能的主要下行白质纤维束,其完整性决定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因此,减轻皮质脊髓束损伤有望改善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规范白质纤维束旁入路的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策略以及操作规范等细节,实现最大限度地血肿清除和最小程度的纤维束干扰,有利于促进白质纤维束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和重庆市医学会卒中分会共同组织国内相关的专家,通过系统查询和评价现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参考国际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针对基于白质纤维束保护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术前检查、手术指征、术中定位、手术方式、止血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共形成31条推荐意见,希望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