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技术对颅内外动脉阻塞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基于深度学习(DL)技术对颅内外动脉阻塞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在一月内接受CTA和DSA.按患者和血管水平将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阻塞性狭窄定义为直径狭窄率≥70%.以DSA为参考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敏感性、特异性评价诊断性能.结果 在患者水平,DL技术与放射科医师的AUC分别为0.78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34、0.627)和0.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在血管水平,DL技术与放射科医师的AUC分别为0.92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85、0.962)和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o DL技术分析的中位分析时间(8.67 min)明显短于放射科医师(29.55 min)(P<0.001).结论 DL技术可以准确评估颅外和颅内动脉狭窄,耗时短,有望成为优化风险分层和指导治疗策略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一站式"CT检查,包括常规CT平扫(NCCT)、CT灌注(CTP)、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AIS的一线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上述检查技术在AIS的诊断、预后预测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近年来,双能量CT的发展为AIS的诊断、治疗决策选择、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优势.本文将就双能量CT成像原理及常用技术、在AIS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剂量扫描方案行头颈动脉CTA扫描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高浓度对比剂碘美普尔 400 结合低毫安秒应用于头颈部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行头颈CTA检查的 80 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 50 ml碘克沙醇(320 mgI/ml)及自动管电流;观察组采用 40ml碘美普尔(400 mgI/ml)及 70%自动管电流,扫描管电压及其它参数两组均一致.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计算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评价指标,比较所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均P>0.05).两组增强图像血管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1.43,均P>0.05).观察组层面增强血管CT值高于对照组,且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采用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管电流行头颈部CTA检查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源CT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双源CT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60 例接受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132 例)和对照组(128 例).试验组使用双源CT的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双源CT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将两组图像质量评分(主观和客观)、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进行比较,并对 2 位医师的评分一致性进行 Kappa 检验评估.结果 支气管动脉起始处两组间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间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92).试验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的Turbo Flash模式能够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辐射暴露,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RI对主动脉夹层快速诊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评价磁共振True-FISP、HASTE序列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同期运用True-FISP、HASTE和CTA进行胸部主动脉检查的患者,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True-FISP、HASTE序列检查结果与其比较.从夹层累及范围(Stanford A、B分型)、破口位置的显示情况、主要分支动脉(头臂干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受累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动脉夹层 65 例,True-FISP及HASTE序列诊断夹层累及范围及分型与CTA检查结果一致,A型夹层 19 例(其中壁间血肿 3 例)、B型夹层 46 例(其中壁间血肿 11 例).CTA检出 47 个破口,受累分支 31 支.True-FISP序列检出破口 44 个,其中 6 个与CTA结果不符合;检出受累分支 30 支,其中 4 支与CTA结果不符合.HASTE序列检出破口 33 个,其中 3 个与CTA结果不符合;检出受累分支 13 支,其中 2 支与CTA结果不符合.True-FISP诊断破口敏感度 80.85%、特异度 70.10%,诊断受累分支敏感度 83.87%、特异度 95.94%.HASTE诊断破口敏感度 63.83%、特异度 82.35%;诊断受累分支敏感度 35.48%、特异度 98.36%.结论 磁共振True-FISP及HASTE序列可以在快速完成检查前提下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诊断及分型;True-FISP序列对破口显示及主要血管分支受累诊断价值较高,而HASTE序列的诊断价值略低,对疑似AD患者True-FISP序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联合斑块特征预测稳定型心绞痛进展风险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斑块特征在预测稳定型心绞痛发生重大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首次确诊的27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CTA资料.分析冠状动脉三大主支(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旋支)近段的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包括每支血管斑块内的脂类、纤维脂类、纤维和钙化成分体积及占比)及其周围的FAI.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稳定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AI联合斑块特征对稳定型心绞痛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7,28)月后,274例中63例发生MACE.与稳定组相比,进展组的FAI值显著较高(P=0.001),重度狭窄(≥70%)占比较大(P<0.001),脂类成分体积明显较大(P<0.001).FAI联合斑块的脂类成分体积及管腔狭窄程度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稳定型心绞痛发生MACE的效能明显优于仅采用斑块特征和狭窄程度的模型(AUC分别为0.713和0.644,P=0.006).结论:FAI联合斑块的脂类成分体积及管腔狭窄程度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为临床识别高危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合并单纯性肾囊肿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预后特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合并单纯性肾囊肿(simple renal cyst,SRC)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患者的临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因ATAAD入院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前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是否合并有SRC,将患者分为SRC组和无SRC组,将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校准后,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及随访的差异.结果 共533例患者纳入研究,两组各有165例进入匹配队列,两组患者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SRC组患者较无SRC组更易发生主动脉事件(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SRC组患者较无SRC组发生主动脉终点事件的风险比为2.545(95%CI:1.668~3.883,P<0.001).结论 SRC的存在不影响多个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但是SRC的存在能提高ATAAD患者术后残存主动脉发生主动脉事件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激性心肌病影像表现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应激性心肌病多参数心脏MRI等影像表现1例。患者女,55岁,胸骨左侧第8肋至后正中线间弥漫性胸痛。冠状动脉CTA、超声及心脏MRI电影序列示左心室心尖段运动减弱,收缩期心尖段收缩不明显,呈“球形扩张”;黑血T 2脂肪抑制像示左心室心尖段局部心肌信号增高;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参数均明显减低。患者近期有近亲去世。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分析,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