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血流与腹腔共同感染大肠埃希菌表型和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致血流与腹腔共同感染大肠埃希菌(CoECO)的表型和基因型特征,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自血液和腹腔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使用质谱鉴定仪鉴定菌种。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测定最小抑菌浓度。采用2×150 bp双末端测序策略对大肠埃希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序列经拼接后,使用kSNP3软件对菌株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以明确菌株间的同源关系;若分离自两部位的菌株具有较高同源关系,视为同一菌株,则该病例为CoECO感染病例。使用PubMLST网站确定多位点序列型(MLST),使用CARD网站筛选耐药基因。结果:共筛选出70例CoECO感染病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59.2±16.3)岁。每例CoECO感染病例选取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后续分析,共计70株,分属于35种ST型,菌株数量较多的ST型包括:ST38( n=6)、ST405( n=6)、ST1193( n=6)、ST131( n=5),其他ST型所含菌株均少于5株。菌株间同源关系比较分散,整体呈现散发趋势,仅有个别菌株引起了小规模爆发。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1.4%,64/70),其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74.3%,52/70)、头孢曲松(72.9%,51/70)、环丙沙星(71.4%,50/70)、左氧氟沙星(71.4%,50/7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敏感性。耐药基因携带数量最多的是tet(A/B)(70.0%,49/70),其次分别为bla TEM(58.6%,41/70)、sul1(55.7%,40/70)、sul2(54.3%,38/70)、bla CTX-M-14(25.7%,18/70)、bla CTX-M-15(17.1%,13/70)、bla CTX-M-55(15.7%,11/70)、bla CTX-M-64/65(5.7%,4/70)、bla CTX-M-27(4.3%,3/70)、mcr-1(4.3%,3/70)、bla NDM-5(2.9%,2/70)。 结论:CoECO整体呈散发分布,无明显优势克隆,未发现具有明显优势的基因型;菌株虽然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但携带耐药基因比例较低,对部分一线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5—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集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腹泻门诊病例的肛拭子样本,将经分离培养鉴定为DEC的菌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耐药,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测序获得的MLST分型,通过BioNumerics 7.6软件构建最小生成树,分析当地优势菌群。结果:从4 494份肛拭样本中共分离出513株DEC,检出率为11.42%;完成其中500株对4类9种抗生素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别为330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72株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95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1株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2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2015—2019年不同年份间对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毒力分型DEC对萘啶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71株DEC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7种耐药基因,并被归类为32个ST分型,优势基因型为ST-1491(29.6%,21/71)和ST-10 Complex(23.9%,17/71)。其中,ST-1491全部产ESBLs,均为 bla CTX-M耐药基因突变株,ST-10 Complex优势基因型为ST-218(35.3%,6/17)。8株EAEC、14株EPEC和49株ETEC分别被归类为7个、14个和18个ST分型。 结论: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病例的DEC对重点药物的耐药情况较严重;EAEC和EPEC的ST分型呈高度多样性,当地优势ST型与国内东南地区的常见基因型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安徽省149例腹泻病例中的分离沙门菌耐药谱及耐药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安徽省腹泻病例粪便及肛拭子标本中所分离沙门菌的耐药谱及耐药基因型。方法:选取分离自2017年4—10月安徽省腹泻病例粪便及肛拭子标本的149株沙门菌,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沙门菌血清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菌株对14种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选取其中耐头孢类抗生素的菌株,采用多重PCR方法对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 bla TEM、 bla SHⅤ、 blaOXA-1 、 blaOXA-2 、 bla PER、 bla CMY、 bla CTX-M,以及黏菌素耐药基因 mcr-1和 mcr-2进行检测。 结果:腹泻病例年龄 M( P25, P75)为5.0(1.1,38.5)岁,男性为92例,≤12岁病例占54.4%(81例)。149株沙门菌中,105株对除亚胺培南以外的其他13种抗生素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55.0%(82株),53.0%(79株)的菌株同时对≥3类抗生素耐药(多重耐药),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83.6%,46/55)和肠炎沙门菌(71.4%,20/28)。共检出53种耐药谱,最常见耐药谱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氯霉素-头孢唑啉-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共10株。60株耐头孢类抗生素菌株中,45株携带 bla TEM- 1基因的菌株,其中6株同时携带 blaCTX-M-14 基因,3株同时携带 blaCTX-M-65 基因;32株单独携带 blaTEM-1 耐药基因,且均对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其中31株对头孢唑啉产生了耐药性;2株未检出耐药基因。检出1株携带 mcr-1基因的多重耐药菌。 结论:安徽省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现象较严重,且多重耐药菌株较多; blaTEM-1 型基因是检出的主要耐药基因;检出 mcr-1基因提示应关注安徽省沙门菌多黏菌素耐药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pk1基因缺失对产ESBLs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 ppk1基因缺失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ESBLs-UPEC)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课题为实验性研究,2021年3至4月期间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检验科临床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为TEM合并CTX-M-14型)的大肠埃希菌,命名为UE210113,并采用自杀质粒同源重组技术构建 ppk1基因敲除株Δpk1并同时构建回补株Δpk1-C,用于开展研究 ppk1基因对ESBLs-UPEC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使用Vitek2 Compact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UE210113、Δpk1 及Δpk1-C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UE210113、Δpk1 及Δpk1-C的 ESBLs、外膜蛋白以及主动外排系统基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与UE210113相比,Δpk1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米诺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增强( Z=-2.121, P<0.05; Z=-2.236, P<0.05; Z=-2.236, P<0.05; Z=-2.121, P<0.05),Δpk1-C的药敏性恢复与UE210113一致( Z=0,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结果显示,Δpk1 中编码ESBLs基因 blaTEM和 blaCTX-M-14 表达量较UE210113明显下调,但在Δpk1-C未恢复表达;外膜蛋白基因 omp F在Δpk1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而 omp A、omp C则表达下调,主动外排系统基因 tol C、mdt A和 mdt G在Δpk1中的表达相对下调,外膜蛋白和主动外排系统基因在Δpk1-C均能恢复表达。综上, ppk1基因的缺失影响了ESBLs-UPEC的外膜蛋白基因和主动外排系统蛋白基因的表达,使ESBLs-UPEC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河南省人源和食源多重耐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特征与基因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临床和食品来源中多重耐药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和基因组特征.方法 对2017-2022年河南省分离的101株多重耐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质粒类型并基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s)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101株多重耐药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7.1%、79.2%、64.4%;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38.6%.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表明:101株分离株可被分为60种ST型,其中ST10、ST1491、ST38是优势型别;101株分离株共预测出23种质粒类型,其中携带率最高的类型为IncFIB.分离株携带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类、四环素类等多种耐药基因,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CTX-M-14和blaCTX-M-55上下游遗传环境中均存在插入序列(IS26、IS903B、ISECP1).结论 河南省人源和食源多重耐药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整体耐药水平较高,其blaCTX-M基因的传播可能与插入序列(IS)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药效团模型筛选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开发针对头孢噻肟-水解酶-14(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的抑制剂,用以缓解细菌耐药带来的严重危害.[方法]使用DiscoveryStudio Visualizer(DS Visualizer)构建基于受体结构的药效团模型(structure-based pharmacophore,SBP)和基于配体共同特征的定性药效团模型(common feature pharmacophore generation,HIPHOP),并将验证后的模型作为查询条件对ZINC数据库进行以CTX-M-14 蛋白为靶标的虚拟筛选,得到拟合分数良好的中药单体成分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对其进行相关作用力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分析甘草酸与CTX-M-14 蛋白的结合模式、结合能力及稳定性;最后通过联合抑菌试验及酶动力学试验考察甘草酸的抗菌增敏活性、抑酶作用及抑酶方式.[结果]中药单体成分甘草酸主要与CTX-M-14 蛋白活性中心多个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两者的对接分数与结合自由能分别为-10 kcal/mol及-22.06 kcal/mol;甘草酸与头孢噻肟钠联用呈协同作用(FICI≤0.5);甘草酸可竞争性抑制β-内酰胺酶对底物抗生素的水解作用,对头孢噻肟钠的抑酶保护率可达 58.53%,与克拉维酸接近(60.98%).[结论]中药单体甘草酸可与CTX-M-14 蛋白稳定结合,通过竞争性抑制β-内酰胺酶对底物抗生素的水解作用,提高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320 和重组蛋白阳性菌BL-21 对头孢噻肟钠的敏感性,实现抗生素的减量增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产ESBLs株分子流行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调查分析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分子流行机制,阐明不同耐药基因介导的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血流感染住院患者中分离的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株50例,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法检测菌株耐药基因表达情况,并选取部分扩增阳性产物外送测序,分析其基因亚型及对应耐药性.结果 50株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株中有45株菌携带有blaCTX-M基因,占比90.00%(45/50),30株菌携带有blaTEM基因,占60.00%(30/50);CTX-M基因中16株为CTX-M-1亚群,占35.56%(16/45),29株为CTX-M-9亚群,占64.4%(29/45).未检出blaSHV基因.经测序,CTX-M-1亚群以CTX-M-15为主,CTX-M-9亚群以CTX-M-14亚型为主.CTX-M-9组菌株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耐药率低于CTX-M-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惠州地区ESBLss阳性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以CTX-M型为主,且以CTX-M-9亚群为主要类型,而CTX-M-9亚群以CTX-M-14亚型为主,CTX-M-14亚型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低于CTX-M-1亚群及CTX-M-15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离产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方法 收集 2018 年 5 月-2021 年 5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分泌物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 105 株,筛选产 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 48 株,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鉴定产 ESBLs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ST分型.结果 48 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完全敏感,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耐药率分别为 18.75%和 25.00%,但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表现为多重耐药;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除外)的耐药率高于非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P<0.05);48 株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 31 株(64.58%)检出携带TEM-1 基因,19 株(39.58%)检出携带CTX-M-14 基因;48 株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共有 10 种 ST分型,以 ST131(31.25%)为主.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离产 ESBLs大肠埃希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产 ESBLs大肠埃希菌以TEM-1、CTX-M-14 为主要基因型,主要 ST分型为 ST131 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贵阳市多家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贵阳市多家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中产CTX-M-9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ESBLs)的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贵阳市多家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74株,经确证非重复产ESBLs大肠埃希菌47株,将已扩增的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并用NCBI数据库中的BLASTN比对测序结果,从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74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47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PCR扩增结果显示47株ESBLs基因阳性菌株中,33株携带CTX-M-9组基因.随机选取部分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含CTX-M-9组基因阳性菌株的亚型为CTX-M-14型.结论 CTX-M-9型耐药基因为本研究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基因,CTX-M-14型为其变异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尿道分离大肠埃希菌CTX-M耐药基因型的分布及pH值变化对其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明确儿童尿道分离大肠埃希菌CTX-M耐药基因型的亚型分布以及pH值变化对其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尿路感染患儿清洁中段尿中分离获得的113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培养,检测和统计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株的药敏结果,并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法分析CTX-M耐药基因的亚型分布.在体外建立不同梯度的酸碱培养环境,评估pH值变化对CTX-M耐药基因型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 113株大肠埃希菌中有68株(60.18%)产ESBLs,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7%和2.94%.41株携带CTX-M耐药基因,其中CTX-M-14型和CTX-M-15型为主要亚型,均为18株.相对于中性环境,pH值为6.0、6.5时,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pH值为6.0时头孢吡肟的耐药性加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H值为8.0、8.5时,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明显下降,pH值为8.5时,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低;CTX-M耐药型大肠埃希菌的携带率较高,其中CTX-M-14型和CTX-M-15型为最主要的流行亚型,适当碱化尿液可能有助于CTX-M耐药型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患儿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