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度最高的原发性肿瘤。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在多肽疫苗、DC疫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溶瘤病毒5个领域飞速发展。GBM的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将从以上5个方面对近期报道的针对GBM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β-葡聚糖联合激发型抗CD40单克隆抗体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β-葡聚糖联合激发型抗CD40单克隆抗体(5C11)对树突状细胞(DCs)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人新鲜的浓缩白细胞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使用GM-CSF和IL-4细胞因子法诱导培养未成熟DCs,经不同刺激方式(5C11、β-葡聚糖、5C11+β-葡聚糖)激发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3、CD86和MHCⅡ类分子HLA-DR的表达,ELISA法检测IL-12、IL-6、TNF-α、IL-10等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结果:β-葡聚糖能够显著诱导CD40在DCs表面的表达( P<0.05),联合5C11后,其他表面分子CD80、CD83、CD86的表达进一步显著上调,尤其对DCs成熟的重要标志分子CD83的上调表现出强烈的协同效应( 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β-葡聚糖联合5C11可以诱导DCs大量分泌IL-12、IL-6、TNF-α等促炎因子,对发挥DCs功能的关键因子IL-12的分泌表现出协同效应(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38 MAPK、p44/42 MAP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上升,且磷酸化时间提前,维持时间也延长( P<0.01)。 结论:β-葡聚糖联合5C11可协同促进DCs的成熟并提高DCs的免疫功能,为肿瘤DCs疫苗的制备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分枝杆菌 Rv3133 c基因原核表达及免疫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表达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潜伏期表达抗原Rv3133c,通过人群以及小鼠实验评价其免疫原性。 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PROEX-Rv3133c,诱导表达并纯化蛋白质,经Western blot鉴定后,用全血干扰素释放试验评价重组蛋白rRv3133c在 Mtb感染人群中的免疫原性;联合佐剂DC免疫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rRv3133c特异性抗体分泌水平、脾细胞中抗原特异性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以及脾细胞中多功能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和肺脏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 结果:成功构建表达rRv3133c。rRv3133c可刺激 Mtb感染者尤其是潜伏感染者产生高水平的IFN-γ。免疫小鼠后,rRv3133c+DC组小鼠脾脏IFN-γ、TNF-α、IL-2水平,以及IFN-γ +TNF-α +CD4 +T细胞数量和肺脏组织中抗原特异性IFN-γ、TNF-α、iNOS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BCG组,但低于BCG+rRv3133c+DC组;rRv3133c+DC组和BCG+rRv3133c+DC组小鼠血清中IgG2a/IgG1比值均大于1,显著高于BCG组。 结论:rRv3133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发机体产生较强的Th1型免疫应答,是结核病亚单位疫苗的潜在候选靶抗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树突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种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独特功能,在稳态条件下参与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DC表型和功能的异质性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根据微环境变化调控获得性免疫应答。文章介绍了人DC的基本生理功能和分类及其在肿瘤中作为治疗及监测工具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纳米疫苗的构建与细胞吞噬效率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纳米疫苗,并初步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2.4)对纳米疫苗的体外吞噬效率。方法:选取PCSK9 207-223为抗原肽,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为载体蛋白,用"还原-热聚-氧化"法将BSA分子转变为BSA纳米颗粒(BSA nanoparticle, BN),PCSK9多肽链接在BN表面合成纳米疫苗(BSA-PCSK9 nanoparticle, BPN),PCSK9多肽与分子BSA直接链接合成分子疫苗(BSA-PCSK9, BP)。动态光散射测定BN、BPN粒径和电位大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SDS-PAGE电泳分析抗原负载情况;检测BPN不同时间点的粒径变化反映其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BPN与DC 2.4细胞共孵育24 h,增强型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DC2.4细胞活性,反映BPN生物相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DC 2.4对纳米疫苗的吞噬情况。 结果:合成的BPN粒径为(68.2± 3.1)nm、电位为(?14.8±0.6)mV,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BPN近球形;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BPN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证明短肽链接成功;模拟生理环境下,BPN粒径在144 h内保持稳定;增强型CCK8检测结果显示DC2.4细胞活性均大于100%;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相比BP,DC 2.4对BPN的吞噬效率更高。结论:BPN体外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好,易于被DC吞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 Δ-Fc融合蛋白在CHO细胞中的表达、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CHO细胞表达系统表达重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gE Δ-Fc融合蛋白,为筛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候选抗原提供参考。 方法:将含有编码gE Δ-F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HO细胞,经MSX加压筛选和有限稀释法挑选单克隆,获得分泌表达gE Δ-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MabSelect SuRe亲和层析纯化gE Δ-Fc融合蛋白,ELISA法对gE Δ-Fc融合蛋白与Fc受体结合进行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DC2.4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效果。gE Δ-Fc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结果:获得表达gE Δ-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流式细胞术证明DC2.4细胞对gE Δ-Fc融合蛋白的吞噬强于gE;gE Δ-Fc融合蛋白可以诱导BALB/c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VZV抗体。 结论:应用CHO细胞表达的重组VZV gE Δ-Fc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为筛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候选抗原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采用小鼠B细胞淋巴瘤A20细胞株构建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不接受任何治疗)、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激动剂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多柔比星)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ADU-S100+多柔比星),每组5只。将荷瘤小鼠右侧肿瘤定义为近端肿瘤,左侧肿瘤定义为远端肿瘤,仅对近端肿瘤进行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远端肿瘤不处理。肿瘤接种后第23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CD11c +树突细胞(DC)、CD8 + CD11c + DC和CD80 + CD11c + DC亚群的比例。采用A20肿瘤细胞裂解物体外刺激各组小鼠的脾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原位疫苗治疗组CD8 + T细胞中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EdU +)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TNF-α +)细胞的比例,并使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效应。在接种肿瘤后第7、12、17天通过腹腔注射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清除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小鼠体内的CD8 +细胞。肿瘤接种后第23天,测量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联合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脾脏中CD8 + T细胞和CD8 + CD11c + DC的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8 + T细胞。 结果:在肿瘤接种后第11、14、17、20、23天,各治疗组小鼠的近端肿瘤、远端肿瘤体积均低于未治疗组小鼠(均 P<0.05)。未治疗组、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小鼠脾脏中募集的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4.92±0.63)%、(7.54±0.84)%、(7.45±0.86)%和(11.63±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30, P<0.001);CD8 + 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1.36±0.34)%、(4.02±0.43)%、(4.22±0.61)%和(6.1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6.09, P<0.001);CD80 + 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0.51±0.24)%、(1.69±0.23)%、(1.82±0.25)%和(4.09±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7.40, P<0.001)。各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 + T细胞中EdU +细胞和TNF-α +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未治疗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 + T细胞中EdU +细胞和TNF-α +细胞的比例均高于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和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脾脏中CD8 + T细胞和CD8 + CD11c + DC细胞的比例均低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均大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 P<0.05)。 结论: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中近端肿瘤的生长,并可产生能够部分抑制远端肿瘤生长的全身性抗肿瘤免疫效应,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能通过CD8 + CD11c + DC介导的CD8 + T细胞免疫应答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巢癌中新型DC疫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安全和健康。然而目前的标准疗法治疗效果欠佳,无法满足患者的迫切需求。免疫疗法最近已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临床益处,这也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治疗形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已经显示出较强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其临床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一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工具等技术的进步,有助于研究出更多的新型癌症疫苗,现就近几年研究的新型DC疫苗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对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对婴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的方式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生儿脐血中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蛋白(STING、pIRF3)以及疫苗应答相关免疫细胞(DC、T、B和浆细胞)。对全程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的婴儿进行随访,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随访婴儿血清抗-HBs。结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列线图和贝叶斯网络模型探讨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和相关因素在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中的作用与贡献大小,以及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结果:共调查195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婴儿,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12.31%(24/195)。母亲HBV DNA高载量、新生儿STING蛋白低表达、pIRF3蛋白低表达和浆细胞低表达是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4.70、3.46、3.18和2.20,均 P<0.05),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0.81,95% CI:0.63~0.83)。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显示,母亲HBV DNA高载量时,新生儿STING蛋白低表达的条件概率较高(62.50%),其pIRF3蛋白低表达的条件概率较高(58.54%),DC、T、B和浆细胞低表达的条件概率均较高(53.16%、60.20%、68.42%和57.14%)。 结论:母亲HBV DNA可能通过抑制其新生儿STING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及疫苗应答相关免疫细胞导致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肠癌细胞膜仿生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对DC的激活和促血管新生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膜包裹的铜基金属有机框架(MOF@CCM)的DC激活和促进血管新生的潜力.方法:首先构建1,3,5-苯三甲酸铜(Ⅱ)铜基金属有机框架(HKUST-1),在其外层包覆结肠癌CT26细胞膜,获得MOF@CCM,对其进行物理表征.用CCK-8法研究MOF@CCM的生物相容性,流式细胞术分析MOF@CCM对DC2.4成熟比例的影响,以验证MOF@CCM激活免疫细胞的潜力.通过血管生成实验验证MOF@CCM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血管的能力.结果:成功制备了MOF@CCM,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其形状近似圆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MOF@CCM的平均粒径为(150.5±7.89)nm,平均Zeta电位为-(5.12±1.67)mV.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OF@CCM能够显著提高DC2.4成熟的比例(P<0.01).此外,MOF和MOF@CCM均能促进HUVEC形成管状结构(P<0.05或P<0.01),且细胞膜修饰对MOF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没有影响.结论:制备的MOF@CCM在所使用的剂量下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能够显著促进DC2.4的成熟和促进HUVEC血管生成,有望成为抗结肠癌和促进组织修复的双功能治疗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