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端灌注导管对VA-ECMO患者肢体缺血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远端灌注导管(DPC)对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动脉导管相关性肢体缺血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系统、 Scopus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Google学术等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2月发表的有关DPC对VA-ECMO患者动脉导管相关性肢体缺血影响的文献,检索词为体外膜肺氧合、肢体缺血、limb ischemia、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distal perfusion cannula。结局指标包括肢体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由2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检验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11篇为病例系列研究、2篇为技术描述研究、4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 850例患者,其中预防性置入DPC 1 180例,未预防性置入DPC 670例。Meta分析显示,与未预防性置入DPC组比较,预防性置入DPC组肢体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对危险度( RR)=0.48,95%可信区间(95% CI)为0.37~0.62, P<0.000 1〕,但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 OR)=1.41,95% CI为0.70~2.87, P<0.000 5〕。漏斗图分析显示,纳入文献分布基本对称,提示发表偏倚较小。 结论:预防性置入DPC可降低VA-ECMO患者动脉导管相关肢体缺血发生率,但对病死率无影响。由于研究数量较少,且存在研究人群异质性等因素的影响,仍需要进行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基础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细胞株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MIA PaCa-2、PANC-1、Patu8988和T3M4,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13个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共确定36个基因、79个位点发生突变。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肿瘤蛋白P53(TP53)、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和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SMAD4)在8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5%(7/8)、100.0%(8/8)、50.0%(4/8)和37.5%(3/8)。AsPC-1和Capan-1细胞中同时存在上述4个基因的突变,BxPC-3细胞株是KRAS野生型胰腺癌,CDKN2A基因在AsPC-1、Capan-1、Capan-2和Patu8988细胞中检测到突变,而DPC4/SMAD4在AsPC-1、Capan-1和T3M4细胞中发生突变。其他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包括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AsPC-1、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P)基因(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NOTCH1(BxPC-3、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AsPC-1、Capan-1和Patu8988发生突变)和E1A结合蛋白P300(EP300)基因(BxPC-3、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功能主要涉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NOTCH信号通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Hedgehog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8种胰腺癌细胞株具备人胰腺癌组织的基因学特征,不同细胞株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点,实验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合理选择细胞株并分析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单核吞噬细胞亚群特点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PNI)模型中单核吞噬细胞(MPs)的分子特征,揭示MPs在PNI后的细胞亚群发展变化及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与创面修复外科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选取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300 g)27只,根据随机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挤压伤后3 d(3 dpc)组和挤压伤后7 d(7 dpc)组,每组各9只。经7 d环境适应后,对3 dpc和7 dpc组予以右侧坐骨神经卡压以制造卡压伤模型,Sham组仅予以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在相应的分组对应时间收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各9条,制备单细胞悬液,经10X Genomics平台进行单细胞分离,使用Gel Bead Kit V3构建单细胞RNA-seq文库,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仪对文库进行测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T分布随机领域嵌入进行降维,获得9个MPs亚群及对应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对不同组MPs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以揭示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通过Monocle程序进行拟时序分析以揭示损伤后周围神经中MPs发展轨迹。结果:测序中共获取19 054个细胞,结果显示PNI后周围神经中MPs比例显著上调,根据scRNA-seq数据聚类分析将MPs分为9个细胞亚群,分别为亚群1(3 398个细胞)、亚群2(3 388个细胞)、亚群3(3 262个细胞)、亚群4(2 825个细胞)、亚群5(2 753个细胞)、亚群6(1 894个细胞)、亚群7(648个细胞)、亚群8(492个细胞)、亚群9(394个细胞);根据不同细胞亚群标记物的表达,将坐骨神经Sham组、3 dpc组和7 dpc组中的MPs划分为9种细胞亚群,并鉴定不同MPs亚群在9例坐骨神经样本中的分布。其中,Sham组坐骨神经样本中的MPs细胞数最少(共2 719个),且主要以亚群5(1 119个)、亚群6(1 240个)为主;3 dpc组MPs细胞数最多(共9 760个),且主要以亚群2(1 760个)、亚群3(3 130个)、亚群4(2 300个)为主;7 dpc组MPs(共6 575个)以亚群1(2 406个)、亚群2(1 628个)为主;相较于Sham组,3 dpc组中显著上调DEGs的GO和KEGG注释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中MPs在损伤后3 d可能具备与胞外分子结合并清除损伤部位碎片的能力,7 dpc组可能具备激活神经修复相关信号通路的能力;拟时序分析揭示了在未损伤时,MPs主要为亚群5(Ccl17 +Cd80 +)与亚群6(Fcmr +Slc9a9 +);损伤后3 d时,MPs发展为以亚群2(Cd8b + Meis3 +)、亚群3(Il10 + Cd163 +)、亚群4(Ccl24 + Prg4 +)为主的细胞类型;损伤后7 d时,MPs主要细胞类型中亚群2的效应状态仍得以保持,但其他部分发展为亚群1(Hspa1b +Apobec1 +)相关表型。 结论:通过scRNA-seq数据揭示周围神经中MPs的分子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MPs在PNI后介导炎症反应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影响术后长期生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十二指肠乳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所有73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大小超过2.5 cm是影响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20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肿瘤突破浆膜层和肿瘤低分化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超过2.5 cm以及淋巴结转移阳性与十二指肠乳头癌较差的预后有关,吸烟、肿瘤突破浆膜层和肿瘤低分化是淋巴结转移阳性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环孢素A改善滋养细胞轻度受损小鼠囊胚的着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是否可以改善滋养细胞轻度受损的小鼠胚胎的着床。方法:①将30只ICR小鼠腹腔注射CsA 5 mg/k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注射后1 h、3 h、4 h、6 h、8 h、10 h、13 h、14 h、16 h、20 h鼠体内CsA血药浓度变化情况;②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腹腔注射CsA 5 mg/kg,对照组相同体质量下注射同等剂量橄榄油,根据Gardner评分结合实验需要将移植胚胎分为A、B、C三类,分类后胚胎分别移植至两组小鼠子宫,于交配后(days postcoitum,dpc)5.5 d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胚胎着床率及着床部位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小鼠体内CsA血药浓度在给药后6~10 h达到高峰;②B类胚胎在实验组小鼠中着床率[73.9%(34/46)]高于对照组[50.0%(23/46), P=0.018];③两组小鼠着床部位 LIF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sA给药剂量为5 mg/kg时,CsA可以改善滋养细胞形态上存在轻度受损的小鼠胚胎的着床;CsA可能成为提高IVF成功率的潜在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在肾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肾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进行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DPC)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9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在为期一个月的肾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5个学时的DPC技能教育讲座,并进行实时实践指导。培训前后采用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的DPC能力进行评估,采用住院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调查表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SEGUE评分结果显示,进行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住院医师DPC技能培训后,住院医师的SEGUE总评分有所提高[(21.90±2.00)分比(17.52±1.9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98, P<0.01)。患者或陪护家属评价结果显示,接受DPC培训后的住院医师患者满意度高于既往住院医师水平[(24.42±1.27)分比(19.84±2.49)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34, P<0.01)。 结论: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进行肾内科DPC技能培训,有助于住院医师树立明确的道德意识、形成个人的医德观和处理医患关系的原则、提高DPC能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悬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 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26型胶原纤维α1( 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 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 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 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 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 SOX8、MMP- 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 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 P<0.05或 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 q=1.852, 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 q=18.980、17.130, 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 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细胞块技术筛查非人乳头状瘤病毒依赖型宫颈原位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作为非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依赖型宫颈原位腺癌的一种组织类型,可能源于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和简单型胃型腺体化生。本文报道1例非HPV依赖型宫颈原位腺癌(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临床表现为长期阴道排液,HPV阴性。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镜下见富腺细胞,排列拥挤、重叠,胞质丰富透亮、部分稠厚、个别略呈淡黄色,核略大、可见嗜酸性小核仁,判读为非典型腺细胞,无具体指定,其细胞块及宫颈管搔刮中黏液腺体胞质同步呈现免疫组织化学MUC6弥漫强阳性并特殊染色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玫红显色模式,提示存在胃型分化腺体。全子宫标本中宫颈管近内口距表层4.5 mm间质见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免疫表型:Ki-67阳性指数约5%,DPC4弥漫强阳性,p53野生型模式,PAX2小叶状腺体阳性、非典型腺体弱阳性,p16阴性;MUC6、AB-PAS与细胞块表达模式一致。回顾其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有助于宫颈胃型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异体毛乳头细胞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异体毛乳头细胞(DPC)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利用显微解剖结合胶原酶消化法自5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触须毛囊中提取DPC并成功鉴定。将18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DPC组(每组9只小鼠),在所有小鼠背部创建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于伤后2、4、6 d,通过创面周围皮下注射给予DPC组小鼠含1×10 6个第4代DPC的细胞悬液100 μL、PBS组小鼠等体积的PBS。伤后3、7、10、14 d,观察2组小鼠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并测量创面剩余面积;另测量2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伤后14 d,收集2组小鼠创面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毛囊情况并计数,行Masson染色观察真皮层胶原沉积情况并测量胶原沉积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的蛋白表达,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Lef1的蛋白和mRNA表达。各实验样本数均为3。 结果:与PBS组相比,DPC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加快,且在伤后10、14 d可见更多毛发生长。伤后7、10、14 d,DPC组小鼠创面剩余面积分别为(13.92±2.90)、(3.69±1.78)、(1.09±0.14)mm 2,分别明显小于PBS组的(26.19±2.06)、(10.84±3.59)、(6.75±2.11)mm 2( t值分别为5.85、3.09、4.63, P值均<0.05)。伤后14 d,DPC组小鼠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为(62±7)mm 2,明显大于PBS组的(35±6)mm 2( t=2.89, P<0.05)。伤后14 d,与PBS组比较,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毛囊数量明显增多( t=5.43, P<0.05),真皮层胶原沉积面积明显缩小( t=3.56, P<0.05)。伤后14 d,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均显示,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 t值分别为5.49、4.25, P值均<0.05)和Lef1( t值分别为7.50、11.54, P值均<0.05)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和Lef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 t值分别为7.68、9.67, P<0.05)。 结论:DPC通过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加快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再上皮化,并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毛囊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鼠真皮毛乳头细胞外囊泡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小鼠真皮毛乳头细胞外囊泡(DPC-EV)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1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提取触须的原代真皮毛乳头细胞(DPC)并成功鉴定。取第3~5代DPC,于培养24 h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DPC-EV,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粒径(样本数为3)。将第3代HSF分为DPC-EV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加入DPC-EV、PBS培养,行细胞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5),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培养0(行饥饿处理12 h后、加入DPC-EV或PBS前)、24、48、72、96 h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中Krüppel样因子4(KLF4)的蛋白表达情况。取第3代HSF,加入DPC-EV培养24 h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HSF分为空白对照组、KLF4敲低组和KLF4过表达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细胞仅常规培养48 h,KLF4敲低组和KLF4过表达组细胞均先加入KLF4敲低病毒培养24 h,而后KLF4敲低组细胞常规培养24 h,KLF4过表达组细胞加入KLF4过表达病毒培养24 h。于培养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KLF4、α-SMA、ColⅠ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培养24 h,提取的DPC-EV为囊泡状结构,平均粒径108.8 nm。划痕后24 h,PBS组HSF的迁移率为(54±10)%,明显高于DPC-EV组的(29±8)%( t=4.37, P<0.05)。培养48、72、96 h,DPC-EV组HSF的增殖水平均明显低于PBS组( t值分别为4.06、5.76、6.41, P<0.05)。培养24 h,DPC-EV组HSF中α-SMA和ColⅠ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而KLF4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培养48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KLF4敲低组HSF中KLF4的蛋白表达下调,α-SMA及ColⅠ的蛋白表达均上调;与KLF4敲低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HSF中的KLF4的蛋白表达上调,ColⅠ和α-SMA的蛋白表达均下调。 结论:小鼠DPC-EV可抑制人HSF的增殖和迁移,并通过激活KLF4抑制人HSF中纤维化标志物α-SMA和ColⅠ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