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对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摄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对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摄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溶剂挥发法构建高分子造影剂PLGA-Cooh、碳二亚胺法连接凝溶胶蛋白单抗和造影剂PLGA-Cooh,建立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采用激光粒径仪检测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造影剂与凝溶胶蛋白单抗表面结合的情况。培养小鼠腹腔积液型肝细胞癌高淋巴转移细胞株Hca-F细胞,采用体外摄取实验分析体外寻靶能力,采用体外显影实验分析造影剂体外显影效果。结果:PLGA-Cooh造影剂呈白色粉末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粒径为(569.68±6.96)nm,表面电位为(-10.95±2.43)mV。经DiI标记的非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0.84%,经DiI标记的靶向超声造影剂荧光抗体结合率为95.89%。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效果良好。体外摄取实验显示,与低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P细胞比较,细胞表面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对靶向超声造影剂的摄取能力较强( P<0.05),可呈现更强的绿色荧光,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对凝溶胶蛋白靶点具有较强的靶向性。靶向超声造影剂Gsn-PLGA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造影剂回声均匀细腻,后方回声未出现衰减,同时随着造影剂浓度的升高,其显影效果更加明显( P<0.05)。 结论:以凝溶胶蛋白为靶点的超声造影剂Gsn-PLGA可结合高表达凝溶胶蛋白的Hca-F细胞,同时具有良好的体外显影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iI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鼠心肌细胞在聚己内酯薄膜上接触共培养制作心肌补片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Di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乳鼠心肌细胞接触共培养制作心肌补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6周龄SD大鼠2只,分离培养获得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抗原。选取乳鼠15只,分离培养获得乳鼠心肌细胞。BMSCs 培养至3代,使用DiI染料标记BMSCs。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DiI标记的BMSCs与心肌细胞接触共培养并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中将心肌细胞替换为等量未标记的BMSCs。共培养后24 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情况。共培养后7 d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标志物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聚己内酯薄膜上BMSCs表达心肌标志物的情况。共培养的第1、7天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MSCs的干细胞分化率。使用钙黄绿素单独对心肌细胞染色,再在聚己内酯薄膜上将其与DiI标记的BMSCs接触共培养,观察细胞间染料转移,并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观察缝隙连接与接触共培养之间的关系。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示BMSCs表面CD90、CD44H强阳性,CD11b/c、CD45阴性。共培养后24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依附于聚己内酯薄膜上,DiI标记的BMSCs发红光,未标记的心肌细胞不发光;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聚己内酯薄膜上细胞数量多,细胞状态正常。共培养第7天,部分DiI标记的BMSCs表达心肌肌钙蛋白T、α-心肌肌动蛋白。流式细胞术分析示第7天实验组的干细胞分化率高于对照组[(20.12±0.15)%比(3.49±0.20)%, P<0.05]。共培养后第2天,缝隙连接蛋白4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部分BMSCs可见明显绿色点状荧光;共培养后第3天,染料转移试验示部分BMSCs发出明显绿色荧光。 结论:DiI标记的BMSCs与心肌细胞在聚己内酯薄膜上接触共培养可以制作心肌补片,并且接触共培养促进分化形成心肌补片的机制可能与缝隙连接以及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碳菁高氯酸盐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聚己内酯薄膜共培养制作细胞补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将聚己内酯(PCL)薄膜与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碳菁高氯酸盐(Di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制备细胞补片。方法:取1只清洁级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分离培养获得大鼠BMSCs,并进行流式细胞仪鉴定表面标志物。BMSCs培养至3代后,使用DiI染料对BMSCs标记,将DiI标记的BMSCs与PCL制成的薄膜共培养,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固定进行电镜扫描,在培养的1、4、7、10 d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结果:B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CD90、CD44H强阳性,CD11b/c、CD45阴性。荧光显微镜下,可见DiI标记的BMSCs发红光,呈梭形或多边形。扫描电镜下,PCL薄膜与DiI标记的BMSCs共培养形成的细胞补片,其表面细胞数量多,细胞状态正常。CCK-8测定结果显示第1天吸光度( A)值为0.330±0.025;第4天 A值为0.620±0.012,第7天 A值为1.033±0.144,第10天 A值为1.223±0.133。各时间点A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6.441, P<0.05)。 结论:PCL薄膜可以作为一种DiI标记示踪的支架材料,用于干细胞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 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育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改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体育运动对冠心病(CHD)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实验组参与3个月踏车运动试验(每周3次,30 min/次,MET为4.5),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通过Boyden改良小室法和观察荧光标记的EPCs(CM-DiI-EPCs)黏附到内皮细胞单层数量来分别检测EPCs的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利用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模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别研究EPCs在体内皮损伤修复能力、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度。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和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结果:3个月的体育锻炼后,实验组受试者外周血EPCs体外的迁移(运动后:52.5±8.9;运动前:30.6±5.4;t = 3.767,P = 0.013)、黏附能力明显提高(运动后:48.2±7.6;运动前:30.5±4.8;t = 4.311,P < 0.001),移植后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在体的内皮化面积增大(运动后:55.2%±9.1%;运动前:35.9%± 4.9%;t = 5.315,P = 0.012);内皮功能FMD改善(运动前:5.9%± 2.1%;运动后:8.1%± 2.6%;t = 3.253,P < 0.001);动脉弹性PWV下降[运动前:(1618±160.2)cm/s;运动后:(1456±125)cm/s;t = 2.781,P = 0.01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升高的FMD、下降的PWV分别与增加的EPCs再内皮化面积呈正相关,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体育运动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动脉弹性,部分机制可能与循环EPCs介导的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增强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制备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PLT-RAP@NPs),探讨其在体外的免疫逃逸、靶向和黏附能力,以及联合超声靶向微泡释放技术(UTMD)后的载药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合成纳米探针RAP@NPs,梯度离心-反复冻融法提取血小板膜囊泡,超声震荡法制备PLT-RAP@NPs,检测其粒径、表面电位及稳定性,观察其微观形态,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率,确定雷帕霉素(RAP)负载的最佳方案.DiI荧光染料分别标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DiI@PLGA组)和PLT@PLGA(PLT-DiI@PLGA组),用于模拟RAP@NPs、PLT-RAP@NPs进行体外寻靶实验的荧光强度检测;将其分别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孵育2h,观察DiI@PLGA组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分析各细胞对DiI@PLGA和PLT-DiI@PLGA的吞噬、摄取和黏附能力.细胞增殖-毒性实验观察不同浓度RAP(3.00 μg/ml、6.25 μg/ml、12.50 μg/ml、25.00 μg/ml、50.00 μg/ml、100.00 μg/ml)的游离RAP、RAP@NPs和PLT-RAP@NPs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体外药物控释实验观察PLT-RAP@NPs联合UTMD后载药释放效果.结果 本实验制备的PLT-RAP@NPs呈球形,大小均匀,表面覆盖薄膜,"核-壳"结构清晰,平均粒径(286.83±5.25)nm,平均表面电位-(15.60±5.04)mV.当100 mg PLGA负载3 mg RAP时,包封率为60.35%,载药率为2.18%.体外寻靶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与纳米靶向探针共孵育2h后,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约为PLT-DiI@PLGA组3倍;泡沫细胞与靶向纳米探针共孵育2h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约为DiI@PLGA组4倍;内皮细胞与纳米靶向探针共孵育2h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较DiI@PLGA组增强.细胞增殖-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RAP浓度增高,游离RAP中细胞增殖活性下降,而RAP@NPs和PLT-RAP@NPs中细胞增殖活性变化较小.体外药物控释实验结果显示,RAP@NPs和PLT-RAP@NPs中RAP均缓慢释放,72 h积累药物释放量分别为42.12%和33.74%,联合UTMD后积累药物释放量分别提升至75.57%和67.54%.结论 成功制备PLT-RAP@NPs,其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增强泡沫细胞摄取和提高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及靶向能力,联合UTMD可进行RAP靶向控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丝裂霉素C-全氟溴辛烷脂质体纳米药物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治疗安全性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一种以脂质体为载体,以液态的全氟溴辛烷(PFOB)为内核,丝裂霉素C(MMC)搭载于脂质体壳的纳米药物PFOB@Lip-MMC,研究其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PFOB@Lip-MMC,并检测其物理、化学性质.通过CCK-8、Cam-PI细胞活/死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PFOB@Lip-MMC对HPF活性的影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采用DiI荧光标记的PFOB@Lip-MMC观察纳米药物对于HPF的药物渗透性.建立HPF炎症细胞模型后,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加入无菌PBS溶液)、PFOB@Lip组(加入PFOB@Lip)、MMC组(加入MMC)、PFOB@Lip-MMC组(加入PFOB@Lip-MMC)、正常组(加入新鲜培养基),共孵育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炎症细胞的凋亡率以及从PCR角度分析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β、前裂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PFOB@Lip-MMC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03.45±2.17)nm和(27.34±1.03)mV,其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2.85±3.28)%和(34.27±2.04)%.体外24 h眼表环境下载药纳米微球缓释MMC可达(78.34±2.92)%.PFOB@Lip-MMC的生物安全性较MMC明显提高.DiI荧光标记的PFOB@Lip-MMC与炎症化HPF共同孵育2 h后,DiI荧光标记弥漫性分布于炎症化HPF中.PFOB@Lip-MMC组炎症化HPF细胞凋亡率[(77.23±4.93)%]明显高于MMC组[(51.62±3.28)%];PCR检查结果显示,其余各组IL-1 β、PGE2、TNF-α及VEGF基因基因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和PFOB@Lip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其中PFOB@Lip-MMC组降低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合成了 一种新型的抗HPF增殖的纳米药物PFOB@Lip-MMC,且细胞毒性较原药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效果,为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大胞饮途径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脂滴聚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大胞饮途径是否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内脂滴聚集.方法 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VSM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原代VSMCs;天然低密度脂蛋白(nLDL,50、200、800 μg/mL)及脂多糖(LPS,200 ng/mL)刺激培养VSMCs,构建泡沫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VSMCs对大胞饮示踪剂Lucifer Yellow (LY)和DiI标记的nLDL (DiI-nLDL)的摄取;油红O染色鉴定VSMCs内脂滴聚集.结果 ①LPS刺激可促进VSMCs对nLDL呈浓度依赖性地摄取增加,导致细胞内脂滴的聚集逐渐增多.②200 ng/mL LPS刺激VSMCs 6 h,VSMCs对LY的摄取增加75%(P<0.01),对DiI-nLDL的摄取增加76% (P <0.01).③应用胞饮抑制剂LY294002后,VSMCs对DiI-nLDL的摄取减少约29% (P <0.01),VSMCs内脂滴聚集明显减少.结论 LPS刺激诱导VSMCs通过大胞饮途径摄取nLDL,从而增加细胞内脂滴的聚集,促进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鼠肌肉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学及电生理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正常成年大鼠支配肌肉的外周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特性.方法 预先用荧光染料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I,200 mg/L)标定背根神经节(DRG)中支配大鼠胫骨前肌的神经元,7~12d后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进行在体可视DRG电生理记录.结果 DiI逆行标记表明,支配大鼠胫骨前肌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腰(L)3、L5 DRG上,DiI标记的阳性神经元胞体数量分别为19.8±7.1(L3)、26.5±8.0(L4)和14.2±5.0(L5)个(n=8),其中含大、中、小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在L3~ L5背根神经节(DRG) DiI+(支配胫骨前肌)神经元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肽能)阳性神经元分别占31.5%、26.1%和22.3%;植物凝集素(IB4)(非肽能)阳性神经元分别占45.8%、45.1%和40.6%;表达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醛亚型-1(TRPV1)的神经元分别占27.2%、26.3%和32.1%.电生理结果显示,对40mN以上机械刺激有反应的大部分为中、小神经元,引起其放电的外周机械刺激的阈值一般大于80raN(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外周感受野范围大,且位置多变.在测得外周轴突传导速度的神经元中,大部分(8/10)为C类[传导速度<1.5 m/s,平均机械阈值(124.6 ±40.5)mN].结论 大鼠L3~L5 DRG中支配胫骨前肌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多为中、小神经元,对于外界机械感受阈值较高,感受野范围较大,并且可表达多种痛觉神经元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