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护理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因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导致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选择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患者日益增多,但此类患者多为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对手术的耐受较差.因此,对实施CEA手术的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从心理、血压、血糖、脑再灌注等方面进行管控,对降低并发症率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就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围术期护理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急性肺栓塞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常常会漏诊,造成患者死亡。近年来,虽然多种影像技术已应用于CTEPH患者,但在CTEPH的诊断、预后及治疗的选择决策上仍有不确定性,熟练掌握各类影像技术特点,可提升利用率。目前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CTEPH的首选方式,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文主要综述了影像学检查在CTEPH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保守组( n=24)和手术组(腔内支架组+开放手术组, n=11)。其中保守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腔内支架组( n=10)患者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开放手术组(n=1)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形术+回肠切除术治疗。分析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YOO分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住院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结束时对两组间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塑率进行分析。此外,对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的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进行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M( 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YOO分型中的IVS型显著多于保守组;而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保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手术组。腔内支架组患者均无肠坏死发生。随访24个月,手术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率高于保守组;腔内支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为87.5%,二期通畅率为100%。1例保守组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转行腔内治疗。 结论:临床上大部分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腹痛持续加重同时YOO分型为IVS型患者,如果不伴有腹膜炎的严重表现,建议尽早行腔内支架置入开通血运,同时,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具有较理想的远期通畅率及血管重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电图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脑灌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监测脑灌注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CEA术治疗4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均在EEG联合rSO 2监测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EG联合rSO 2监测CEA术中患者脑灌注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术中颈动脉阻断后,42例患者中EEG及rSO 2监测正常24例,EEG监测仅出现异常2例,rSO 2监测仅出现异常3例,EEG及rSO 2联合监测出现异常13例。EEG和(或)rSO 2监测出现异常的18例患者中,17例予升高血压后恢复,1例使用转流管后恢复。单独EEG和单独rSO 2监测显示脑灌注异常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45, P=0.000);2种方法联合监测、单独EEG、单独rSO 2监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2.9%、35.7%、38.1%。出院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新的脑部缺血灶和临床症状。 结论:EEG、rSO 2监测CEA术中脑灌注异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弥补单一监测的不足,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分析4例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回顾。结果:4例患者行脐部异位内膜切除术,病理组织学提示真皮下纤维组织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证实为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脐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较低,但存在复发和恶性转化的可能,临床上应重视妇科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并结合病理活检予以确诊,减少漏诊和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组45例和CEA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CE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CAS组(84.44%,χ 2=4.939, P=0.026)。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CEA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低于CAS组( t=22.801、3.752、6.039、169.556,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CE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CAS组( P<0.05)。CEA组患者高灌注综合征、再狭窄、血肿发生率较CAS组低(6.67% vs 22.22%,χ 2=4.406, P=0.036)。 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序贯再通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序贯再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1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序贯再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PCI)组(观察组)90例和传统的直接PCI(pPCI)组(对照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2周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心肌充血分级(MBG)3级血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8%比63.33%,χ 2=4.51, P=0.03)。观察组、对照组术后2周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70 mm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23.33%,χ 2=5.69, P=0.02)。以观察组为变量对2周SDNN<70 mm的影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其 OR值为0.36,95% CI 0.16~0.85, P=0.02。影响SDNN<70 mm发生率的其他因素:心肌灌注MBG 3水平( OR=0.45,95% CI:0.16~0.95, P=0.03)、再灌注时间( OR=2.65,95% CI:1.06~5.98, P=0.04)、入院血糖水平( OR=1.96,95% CI:1.04~7.71, P=0.04)、血清肌钙蛋白I(TnI)值( OR=2.06,95% CI:1.03~5.68, P=0.04)及心脏功能水平( OR=2.18,95% CI:1.08~6.89, P=0.04)。 结论:序贯再通PCI治疗在改善STE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同时可提高心率变异性指标和降低SDNN<70 mm的发生率,优于传统的直接PCI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动脉蹼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颈动脉蹼的超声及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特征,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理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159例,术前行超声检查、主动脉弓上CTA,明确有无颈动脉蹼以及是否合并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蹼的位置、长度、厚度、伸入管腔的方向、回声、有无合并斑块或血栓等,与术前CTA检查结果对比。术后大体标本观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59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中22例经病理证实有颈动脉蹼结构,HE染色为广泛的内膜肌纤维增生及黏液样变性,其中18例颈动脉蹼底部合并斑块形成,4例合并血栓形成。术前超声诊断术侧存在颈动脉蹼结构17例,5例误诊及漏诊,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敏感性为77%(17/22),特异性为98%(135/137),准确性为75%。术前CTA诊断术侧颈动脉蹼11例,11例误诊及漏诊,CTA诊断颈动脉蹼的敏感性为50%(11/22),特异性为97%(134/137),准确性为47%。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于CTA,能更好地显示颈动脉蹼结构及是否合并斑块或血栓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创性超声指标预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及三维参数预测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肺血管阻力(PV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及前瞻性纳入2015年1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确诊CTEPH的患者141例。根据PVR计算公式构建反映PVR的二维超声指标: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 Echo)/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肺动脉平均压(mPAP Echo)/LVIDd;三维超声指标:sPAP Echo/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sPAP Echo/左心室心输出量(LVCO)。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二维及三维超声指标与右心导管所测PVR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超声心动图参数预测PVR>1 000 dyn·s -1·cm -5的曲线下面积(AUC)及临界值。分析54例进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患者术前、术后的超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以及超声指标降低率与PVR降低率的相关性。 结果:sPAP Echo/LVIDd、sPAP Echo/LVEDV、sPAP Echo/LVCO与PVR呈中度相关( rs=0.62、0.52、0.63,均 P<0.001)。sPAP Echo/LVEDV预测PVR> 1 000 dyn·s -1·cm -5的AUC为0.860,最佳截断值为≥1.41,敏感性为0.800,特异性为0.933。sPAP Echo/LVIDd预测PVR>1 000 dyn·s -1·cm -5的AUC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2.14,敏感性为0.647,特异性为0.861。与术前相比,PEA术后sPAP Echo/LVIDd和mPAP Echo/LVIDd显著降低(均 P<0.001)。sPAP Echo/LVIDd降低率(ΔsPAP Echo/LVIDd)和mPAP Echo/LVIDd降低率(ΔmPAP Echo/LVIDd)与PVR降低率(ΔPVR)显著相关( rs=0.61、0.63,均 P<0.05)。 结论:二维超声指标sPAP Echo/LVIDd及三维超声指标sPAP Echo/LVEDV可用于无创估测CTEPH患者的PVR。sPAP Echo/LVIDd更便捷,适用于监测治疗前后PVR改善情况,sPAP Echo/LVIDd≥2.14可预测CTEPH患者PVR显著升高(>1 000 dyn·s -1·cm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